分享

微软华裔科学家(下)

 飞剑潭 2015-11-17

5

2001年初的微软内部技术节,李世鹏饿着肚子,在总部讲解视频智能编码技术,正想歇会儿,有人走到他面前,说了声Hi,李世鹏觉得面熟,一时没想起他是谁,继续想他的智能编码,三十秒后,他大叫一声:“Bill!”后者冲他点头微笑。

事实上,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李世鹏可能是向比尔盖茨汇报最多的人。“听研究部门的汇报是Bill最开心的时候,他很敏锐,随时问各种问题。”李世鹏的语气,像是谈论一位知音。

微软华裔科学家和他们的又一次冲动

张宏江把研究者分成两类:一类是Genius,一类是Others,李世鹏是他见过的少有几位Genius之一。李擅长在一团乱麻似的僵局中找出几个关键点,稍作改变,以极少的成本解决问题。

在Sarnoff公司期间,李世鹏将摩托罗拉高清电视的内存成本降低到原本的四分之一;一个小组为LG做的音频解码器在杜比测试系统中连最低等级C级都没有达到,李世鹏改进后,通过了A级测试。其实他只改变了原解码程序的一个比特,加了一小块额外逻辑。

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李世鹏的研究集中在视频编码领域。1999年,李世鹏带领团队将他们的提案——也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提案第一次推进了MPEG国际标准,让中国在这个领域从此有了说话的权力;2000年,P2P刚刚兴起时,他将P2P技术运用于流媒体之中,被誉为“P2P流媒体之父”,之后多家P2P流媒体公司的创始人都曾是他的实习生。

七八年前,李世鹏注意到移动互联网即将成为未来所在。当时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只有简单的地理定位,李世鹏开发出一套更为丰富的系统:根据位置和用户习惯来推测用户需要,推送信息,完成动作,诸如推送符合用户口味的餐厅,或一键购买用户喜欢的演出门票……这些技术完成于2008年,李世鹏和他的小组在微软内部推出了一款被命名为Easy Life的应用,但它没有被公开发布。

几年过去了,他看到自己未被发布的技术被一个个分散的小公司变成产品,以千万甚至亿为量级的人群,每天被使用。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考虑——据说微软的门槛是,一款产品不到十亿美元的量级不能发布——但在“唯快不破”的年代,许多小公司以野蛮、自由的方式迅速做出产品,频繁迭代,占领市场。

这种局面有时让李世鹏困惑: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他的办公室里,170多块“专利石”堆在桌脚下,落满了灰尘。

6

四月,李世鹏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一起去深圳考察,被深圳智能产业的发展状况震惊,“这么大的资源,为什么不把它整合起来呢?”一个月后,他在机场与科通芯城及硬蛋董事长康敬伟相遇。康谈到自己正在做一个智能硬件平台——这正是李世鹏想要做的事情。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六年,李世鹏无数次接到猎头电话,他都拒绝了,他在等一个真正的机会,这一次,它真的来了。六月的最后一天,李世鹏下定了跳槽的决心。

过去的十六年,正是中国IT产业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世界互联网产业份额中的份额从近乎为0,到了今天的23%。

张宏江觉得,李世鹏选择了恰当的节点: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云和智能硬件是未来最重要的三件事,而智能硬件是互联网+的实现、云的落地的基点。

在这之前,曾参与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元老”们已先后出走。2006年,李开复入职GOOGLE;2010年,张宏江加入金山;2011年,徐迎庆去了清华;2014年,张亚勤进入百度。

徐迎庆、张宏江他们谈到为什么离开,都带有一种“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的憧憬,不过,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人,没有一人对它发出恶言。

“公司没有任何对不起你的地方,从研究院的阿姨到送水果的工人,都把你服务得很好,可是你心里有一种不平静,就像1998年我们在美国心里的那种不平静一样。”张宏江说,“这种不平静让你茶饭不想,你看到中国发生的一切,从沙尘暴到卡拉OK,从街边的烧烤到电视上的《爱你没商量》,你看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猛发展,IT产业迅猛发展,你内心激荡,觉得自己如果跟这些发展毫无关系,会非常非常失落。”

在这批科学家看来,当初渴望融入时代浪潮的渴望,至今仍在,“今天世鹏跳出微软、进入科通芯城,就像当初从美国跳回中国”——驱动他的还是那种不平静,那种在白板上创立一件全新之事的渴望。

“40岁之前,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是不是白活了?后来也许是年龄增长、生活安稳,我不再问了。有天我突然觉得发慌:要这么继续下去吗?我需要再度Push自己,找到当年的感觉。”李世鹏说。

有个朋友劝他,要不要停薪留职,去外面试试,不行再回来?李世鹏谢绝了这个提议,“有后路就不会全情投入。我会失去很多,经济上、职务上、安稳程度上,但不破釜沉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他理想中的平台是无界的:清除中间环节,对接大公司或研究机构的技术或专利到创新公司,对接创新公司的需要到研究机构,对接小公司甚至个体之间的需要,让小而轻的组织联系起来、自由协作,李世鹏也从为一家公司服务变成为成千上万家公司服务,他的技术优势、对专利认证的了解、培养年轻人的经验,都是他促进行业前行的武器。

“我从不认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只提供我一份工作,它更像一所学校,予我许多给养。上了十六年学,我该毕业了”,李世鹏说。他出来了,发现曾经的同窗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相聚,和多个旧同事的合作已经展开,这些注定站在时代潮头的人,在各自离开微软之后依然是合作者与兄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