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融合书华章

 -apple 2015-11-17

深度融合书华章

——“十二五”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张宏勇 秦炜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既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优势资源,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扬弃文化资源,充实旅游内涵,实现文化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产生“1+1>2”的效应,是武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

  11月14日,由长城影视集团在我市投资建设的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在武威沙漠公园开工建设。这是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重大成果。项目从考察、签约到开工,不到两个月时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充分体现了长城影视集团对武威投资环境的高度认可。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为切入点,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点,加强项目衔接争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文艺精品,广泛招商引资,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优化发展环境,同时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来培育,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快旅游品牌培育,狠抓旅游项目建设,突出宣传促销,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全力加快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新动力。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82%,至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3%。与2010年相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增长了3.13亿元和0.41个百分点。2015年1至9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

  2011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74.1万人次,是“十一五”期间的2.04倍;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07倍。2015年1至9月,全市接待旅游人数724.66万人次,同比增长25.5%;旅游综合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26.05%。

  一

  文化盛而城市兴,城市兴而文化盛。武威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新闻发布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河西走廊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文化生态区,并把武威列入“一带五区”进行规划建设。

  作为丝绸之路旅游线上重要的节点城市,这对于武威,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一催人奋进的战略决策,意味着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组成部分的武威,将迎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机遇。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武威而言,既是重大的政策机遇,又是重大的项目机遇,对于展示武威悠久历史文化、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西部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武威特色文化市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甘肃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有着“银武威”之称的武威,在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因汉武帝开“河西四郡”,彰显“武功军威”而得名,是五凉古都和西夏陪都,有“银武威”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甘肃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之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风光,孕育了武威灿烂的地域文化。境内有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景区、举世无双的西夏碑、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佛学大师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名胜古迹。更有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为代表的“汉文化”;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特点的“五凉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发展为特点的“西夏文化”,以“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为标志的“祖国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以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为标志的“儒学文化”;以佛教活动圣地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寺、天堂寺为标志的“佛教藏学文化”;以凉州贤孝、攻鼓子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文物遗存也极为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天祝土族《格萨尔》、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2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

  2010年以来,我市依托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文资源、区位优势明显的市情,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特色文化市建设。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设想以来,我市即迅速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武威项目区建设规划》,计划到2016年,形成项目区基础框架,使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65%以上。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项目区建设,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到2020年把武威建成河西走廊文化生态示范区,建成特色文化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武威项目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要求和武威特色文化市的总体部署,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武威项目区在布局上着重打造“一核”、“两轴”、“四区”、“七园”,规划建设“十三板块”。项目包括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7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1.5万人。武威项目区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等13个大类,288个子项目。

  2013年以来,我市全面安排部署武威项目区建设工作,确定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168.5亿元,规划储备了130个文化项目,其中32个已纳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库。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5个,签约金额近100亿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签约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市影剧院、博物馆、体育馆、图书档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相继开工建设。加强基础建设,建立了文化企业法人单位名录库,文化法人单位发展到364家,启动实施了全市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

  二

  文化旅游产业影响着一个城市文化的整体实力。如何依托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扩大文化旅游招商,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档次和水平,更好地体现武威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实力,我市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力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2年,凭借悠久的酿造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优势、强劲的发展势头,武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惟一的也是第一家“中国葡萄酒城”称号,之后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我省“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永久举办地。这一切,得益于市委依托武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优势,作出了把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的重大决策。以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代表的历代诗篇,是武威葡萄酒最好的名片,让世人认识了武威,这是武威的文化资源优势。而武威做强做大葡萄酒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并着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城”文化,以此为平台,加大推介招商力度,使武威“中国葡萄酒城”的名片享誉国内外,吸引了国内外优质葡萄酒企业入驻武威,则是将文化资源转换为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2015年10月18日,我市与长城影视文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兰州新区举行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合作签约仪式,长城影视集团公司决定投资35至50亿元,在我市建设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博览、影视基地、游戏动漫、大型游客集散中心,以及配套的星级酒店、培训学校、旅游服务等综合设施,精心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度假两个产业基地,努力把武威建成河西走廊旅游总部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11月14日,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开工。其定位创意主旨是,形成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硅谷”,形成动漫的乐园、游戏的天堂,打造电影电视动漫游戏节,成为“东方的戛纳”。长城影视文化企业集团董事长赵锐勇说:“我们的目标是,奋战两三年,建成一个中国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最具影响力的文创旅游企业航母。”

  这是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市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打造武威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的重要支撑。

  抓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把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区和部门,实行县区分管领导、部门主要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以大招商带动大投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队,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招商引资。利用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省文博会、中国葡萄酒城葡萄美酒节等节会积极开展文化项目宣传推介,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其中,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我市天马文化产业园、雷台文化产业园等2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列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暨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册》。2014年,全市签约武威雷台文化产业园、武威创意文化产业园、新丝绸之路文化小镇、鸠摩罗什禅修中心、凉州温泉度假村、民勤沙漠游乐园、天祝仿古文化一条街等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20个,合同金额73.6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6亿元。今年,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我市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形成了武威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战略规划,并成功签约了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为大景区建设增添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和品牌。

  依托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至2014年,我市协调组织实施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涉旅项目131项,完成投资57.39亿元。2015年1月至9月,全市在建涉旅项目65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项),总投资374.5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7.2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37.7亿元。莫高·中国葡萄酒城葡萄酒博物馆和技术交流中心项目、天祝三峡金沙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塔儿湾滑雪场、民勤县沙漠公园朗福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深入挖掘政策依据,加强文化项目衔接争取。先后梳理汇编了近年来国家、省上和市上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倍增、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政策文件152个,编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汇编》,逐项梳理文化政策依据,最大限度挖掘政策含金量。同时,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重点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化创意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谋划编制申报了一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多渠道申报争取文化项目资金。2011年以来,全市共向上争取文化支持资金41988.63万元。其中,仅2014年,全市文化系统向上争取资金1.39亿元。天祝县苏日梅朵原生态藏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进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库,武威影剧院项目和民勤县沙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进入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先后实施了武威文庙、雷台、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瑞安堡等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和长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西夏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海藏湖生态治理工程、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罗什寺周边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中央补助资金。武威市民俗博物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投入运营。3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国家和省上补助。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围绕全市所有涉及文化的行政审批事项,先后取消、下放、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6项、备案管理事项3项、行政服务类事项14项、行政处罚事项328项、行政强制事项13项。按照减要件、减程序、减时间的要求,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流程进行了再造,健全完善了服务指南和工作流程,对所有审批事项的前置条件进行了清理和简化,取消了无法律依据的前置条件和申请材料;对承诺时限进行了压缩,从原来的60、30、20个工作日分别压缩为20、15和5个工作日,有些直接压缩为即办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对审批事项、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联系方式等进行公开,阳光操作,热情服务,缩短时间,及时审批。2014年,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28件,办结率100%。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惠及民生,极大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还有效地完善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走进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社区公共文化广场,篮球场、体育设施、农家书屋、文化室、乡村舞台等一应俱全,“以前,一到晚上,大家的娱乐就是搓麻将打牌。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要来综合文化站报个到,看看书、下下棋、跳跳舞,生活比以前有意思多了。”该村妇代会主任王秀兰乐呵呵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健身活动的好地方。“我们始终认为完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搭建起活动和展示的平台是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措施。”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慧林在采访中说:“文化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文化体育爱好者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能激励其他群众参与其中,走进文化、共享文化,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风气。”

  整齐的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一册册图书;阅览室内,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或埋头看书,或兴致盎然地翻阅报刊……这一幕是记者在蜻蜓村农家书屋中看到的景象。该村党支部书记马元告诉记者,如今农家书屋已经成了村民学习科学知识和交流生活、工作、种养经验的重要场所。“农家书屋搭建起了农民学科技、学文化的新平台,既帮他们‘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马元如是说。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市博物馆、影剧院、图书档案馆等重点文化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2.76亿元;建成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52个农村文化广场、9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站、111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乡村舞台”576个;完成了1438个行政村、自然村、农(林场)、寺院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施了15万户的“户户通”工程和15.1万户的“村村通”工程;古浪县和民勤县数字影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天祝县数字影院改造工程已开始实施;9个乡镇固定放映点中4个建成并投入使用,3个点完成主体工程;市、区(县)9个文化馆、图书馆,9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

  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壮大的基础。我市从推进旅游改革发展、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入手,加强管理、规划,不断探索有武威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子。制定了《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总体规划及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己报省政府审批。《天祝民族风情、山水生态文化游规划》编制完成了初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了《武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2-2030)》、《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天祝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和《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天祝县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重点景区规划以及三峡石门沟、马牙雪山、本康丹霞地貌等景区修建性规划已颁布实施,全市三级旅游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围绕城市旅游功能要素,我市还着力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及特色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以天祝三峡及藏土风情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游;以威龙沙漠绿洲有机酒堡、莫高葡萄长廊、亚洲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威龙有机葡萄观光基地等为代表的葡萄酒特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红崖山水库和青土湖旱区湿地为代表的沙漠生态观光游;以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色大道沿线特色林果业和设施农牧业观光休闲基地及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绿色和休闲度假游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全市创建专业旅游村26个和农家乐710户,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和凉州区高坝镇同益村创建为省级专业旅游示范村,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和古浪县古浪镇丰泉村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天祝县天堂镇天堂村和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入选农业部向社会推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景点,22家农家乐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目前,全市星级饭店发展到20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7家,其他宾馆、饭店、招待所发展到450多家;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17个,其中:4A级5个、3A级4个、2A级8个。

  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010年以来,我市加快文化市场主体培育,落实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不断夯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重点实施了莫高·中国葡萄酒城、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摩天轮主题公园、武威宝林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彩印包装项目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天马文化产业园区被定为甘肃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园区,武威沙漠公园被定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甘肃利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列入2014年度全省文化企业30强。

  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民间民族文化,围绕武威文物资源优势,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指导民间组织成立了民勤县清云民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了古筝、扬琴等弹拨类乐器。支持文物复仿制品、工艺品、纪念品研发,推出了古钱币纪念册、汉简、凉州词、西夏碑拓片、西夏文书法册页、武威历代名人碑刻拓片、凉州八景丝绸长卷、武威旅游名片竹炭系列等一批富含文化信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实了武威文化旅游商品市场。

  推动旅游景区演艺场所建设,鼓励引导旅游景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由武威天宁创意传媒公司、西凉文化艺术团发起,在凉州植物园、西郊公园分别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演艺晚会和文艺节目,使景区文艺演出走向常态化。

  实施文艺精品创演工程,围绕特色文化品牌打造,重点创作了大型歌舞《西凉乐舞》、《梦幻西凉》、《盛世欢歌》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舞蹈《拎着马扎听贤孝》荣获2011年在韩国举办的“世界中老年音乐、舞蹈、服饰风采大奖赛”最高奖。由天马艺术剧院创排的《凉州会盟》荣获第五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三等奖。根据我市作家许开祯长篇小说《凉州往事》改编的37集电视连续剧《光荣大地》于2013年年初,在央视一套、八套和北京电视台播出。李学辉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获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第四届甘肃黄河文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并入选《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吴万福的诗歌《神入天宫》参加第二届“时代颂歌”全国诗文书画大赛并获一等奖;杨玉鹏创作的歌曲《吹一吹滨海的风》获第二届“同唱滨海”原创歌曲全国有奖征集活动二等奖。有近百幅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书画比赛和展览并屡获殊荣,有力地提高了武威文艺创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我市在加强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文化旅游推介力度,着力拓宽宣传平台,力争使武威的文化旅游资源全方位展现,从而走出甘肃,走向世界,做成国际知名品牌。

  近年来,全市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在央视、甘肃卫视、《读者》杂志等10多个媒介平台开展宣传;参加节会会展20多次;制作《武威旅游指南》、《武威自助旅游手册》、武威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品10万多册(张);设立户外宣传牌30多块;邀请媒体旅行商采风踩线10多次;开展了省内14个市州旅游宣传片互换互播;开通了武威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将兰州至武威Z6201/2次城际直达旅客列车冠名为“天马号”,利用车身、车厢媒体开展武威旅游宣传等多种方式,“天马故乡·葡萄酒城”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武威旅游的文化宝藏。武威的旅游产业因文化而兴起,武威的文化产业借旅游而发展,随着武威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在推动武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谱写多彩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