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清朝第一疑案: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历史上的今天(11.17)

 nzpeach 2015-11-17


告微友:全年366天生日花已整理完毕,感兴趣的微友可回复所在的月份,调取查看生日花及花语。如回复“2月”,可调取1月1日-2月29日生日花及花语。对此不再进行连载。


1612年11月17日,多尔衮诞辰


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大清开国功臣,满洲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对顺治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入住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封贝勒;1628年(天聪二年),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


1629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


1630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


1631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


1632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


1633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


1635年(清崇德元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


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


1637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


1640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

1641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


1642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


1643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


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


1645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


1646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1647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


1648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


1649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瓖,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


1650年12月31日(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解密清朝第一疑案: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


在清朝诸多历史悬案中,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案最为人津津乐道。数年前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和百家讲坛《正说多尔衮》更是把这个历史悬案进行了渲染和剖析。笔者关注该案数年,虽曾有意撰文一吐心中之语,但限于资料匮乏,愧于词不达意,终未动笔。如今,笔者愿以历史研究成果为基,以历史考据学为原则,聊作数语,小谈个人拙见。


关于这个问题,世人所持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一种是孝庄皇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但两人之间有情愫。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为可信呢?


让我们先把时间倒回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帝为已经死去128年、被追论生前谋逆,遭削爵的多尔衮恢复了“和硕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皇家家谱)。多尔衮的是非功过最终得以盖棺定论。然而,他与孝庄文皇后之间的关系却被讨论至今。那么,我们就从支持下嫁说和支持未下嫁说两方争论的焦点开始着手,一探究竟。

一.这桩婚姻是孝庄文皇后为保其子福临登基的“政治婚姻”;


二.满洲有“兄死弟娶其嫂”的旧俗;


三.多尔衮有“皇父”称谓;


四.张煌言太后婚诗;


五.风水墙的诉说;


六.有人曾见过“太后下嫁诏”


第一,有研究者认为,太后下嫁是保儿皇位的政治婚姻。因为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势力庞大,朝中依附者甚多。孝庄文皇后为确保其子登基,便委身多尔衮。事实上,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公元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崩逝。他大勋未集,储位未定,留下的是八旗精兵入主中原的遗愿。此时,清朝根基已固,满清八旗子弟进军中原蓄势待发。在这个关键时刻,由谁来继皇太极称帝,便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当时,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之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战功显赫,年富力强,成为最有实力的皇位竞争者。豪格是皇太极之子,皇长子继位合乎天意。然而,作为侄子的豪格虽然比十四叔多尔衮年长三岁,但在权谋和治国才干方面却逊色太多。除此二人外,皇九子福临年仅六岁,与他的哥哥叔叔们比起来,根本没有任何资本继承帝位。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无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势必会引起满清贵族的火拼。关键时刻,老成持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由皇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自己辅政。这样,福临以皇子身份登基,赞成皇嗣继位的豪格的支持者们自然不好说什么。此外,颇有治国统兵才干的多尔衮又有了用武之地,可谓两全其美。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即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临登基称帝,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所谓“保儿皇位”实属无稽之谈。六岁的福临既不是长子,也没有战功,更没有韬略,本就无即位的预兆,何谈保与不保?辅佐清朝三代帝王的孝庄文皇后断然不会做出为“保儿皇位”而“委身多尔衮”这样的荒唐之事。


第二,满洲确有“兄死弟娶其嫂”的旧俗。不仅仅是满洲,其他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甚至更早。大家熟知的昭君出塞故事就很能反映这点。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便去世。依据当地风俗,王昭君必须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王昭君不能接受。但汉皇要求王昭君顾全大局,入乡随俗。王昭君最终如命而为。此外,更早的西汉细君公主更是改嫁给了丈夫乌孙王昆莫的孙子。因此,“兄死弟娶其嫂”不是满洲独有的,甚至是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的婚俗,即使在汉族中也有“转房婚”的现象。因此,即使孝庄文皇后下嫁给了多尔衮,正史也没有必要加以遮掩。因为,这种现象无可厚非,更无“丑”可“遮”。我们虽然不可以以满洲有着这样的旧俗就认为孝庄文皇后下嫁属实,但有这样的风俗作为前提,下嫁一事便是平常之事。


第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多尔衮由于战功显赫,统帅清军顺利入关,定鼎中原,完成了太祖太宗两代人的宏愿,他的自满情绪日益滋长,行事也变得无所顾忌。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尔衮晋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衮又晋封“皇父摄政王”,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实无名的“真皇帝”。如果单以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就断定太后下嫁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清德宗光绪帝称呼孝钦显皇后慈禧为“亲爸爸”这一点来判定慈禧是男性呢?此外,据郑天挺先生考证,“皇父”一词是汉语,满语里称作“阿玛王”。“皇叔父”中的“叔父”也并不是指多尔衮的皇叔身份。'叔王'乃是一种爵秩,比亲王更高级,与辈分、地位及年纪无关。从“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只是尊称程度的加深,就如同周武王称吕尚为“尚父”,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一样。再者,“父”字有上声和去声两个音,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其中,上声的“父”便有尊称之意。按此理解,称多尔衮为“皇父”又有何不可?


第四,张煌言的太后婚诗。张煌言,崇祯举人,南明儒将,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他写有十首《建夷宫词》,其中第七首为“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首诗明确写出了太后下嫁。第八首为“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双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有人认为,虾子便是多尔衮之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因多尔衮无子,于是其侄子多尔博便过继给多尔衮为嗣。许多人认为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有力证据。笔者认为,张煌言作此诗有一定的根据。根据在哪里?在于“情报”。掌握敌方动态,方可决胜千里。张煌言作为一代名将,他很可能会探听到一些敌方消息,然而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并不能确定。在清廷许多重大决策中,孝庄太后与多尔衮必定会时常商议,两人极有可能常常在一起。太后与摄政王相谈甚密,难免会给敌方提供许多虚构的“材料”。因为,诗歌可以比附,也可以夸张。很重要的一点是,张煌言太后婚诗的确存在与史实相悖之处:慈宁宫在1644年被李自成焚毁,直到1653年才修葺成功,此时多尔衮已去世三年,故而不可能存在“慈宁宫里烂盈门”这样的场景。此外,民国史学大师孟森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但是,纪连海先生却对“异国异地之文不能直接作为历史依据”这一说法产生了很大的质疑。纪连海先生认为,若依此观点,《史记》是假,《汉书》是假,《三国志》也是假。“甭异地,甭异国,他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就没见过,他写的能是真的吗?”笔者认为,纪连海先生犯了一个“极端主义”错误。孟森先生所言,针对的是“异域之文”,而非“异朝之文”。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其父司马谈就是朝中史官。司马迁写《史记》的诸多依据,都是前朝前代的官方史料。《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许多内容也与汉武帝紧密相关,何谓“不一个时代”?班固生活在东汉,所著《汉书》也是当代史书。陈寿生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陈留王曹奂比陈寿还晚去世五年。陈寿一生,一半时间在蜀,一半时间在晋,三国史事,很多都是他目见耳闻的。令人哑然失笑的是,纪连海先生为了说明自己不支持孟森大师的观点,反而暴露出了自己的诸多硬伤。


第五,风水墙的诉说。在今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陵墓建在墓群风水墙(大红门)外东侧,十分引人注目。按照清朝陵墓建制,所有墓体都应当建在风水墙之内。这座不同寻常的陵墓,叫做昭西陵,它就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陵寝。数十年来,关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为何建在风水墙外的争论一直备受历史学者关注。其中,很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孝庄太后虽是皇太极之妻,但由于她下嫁给了多尔衮,多尔衮坟茔又被毁,她既无法和多尔衮合葬,也没有资格入葬皇太极的昭陵,因此只能像孤魂野鬼一样飘在风水墙之外。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十分牵强附会。请大家注意,如果太后下嫁属实,顺治帝会做出将多尔衮“鞭尸泄恨,挫骨扬灰”这样的举动么?如果这样做了,顺治将置自己还健在的母亲于何地?顺治死后,陵寝被命名为“孝陵”。如果多尔衮将自己母亲的下嫁对象、自己的亲叔叔多尔衮如此处置,他怎能配得上“孝”这个字呢?另一种普遍的说法来自于《清史稿·后妃传》。书中记载: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清史稿》中明确指出,因清太宗皇太极入土为安时间已久,孝庄太后表示自己不能去惊扰皇太极的灵柩。加之孝庄太后对子孙两代皇帝颇有感情,便要求自己死后葬在顺治帝的孝陵旁侧即可。但奇怪的是,孝庄太后卒于1688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得以下葬,灵柩停放时间竟达37年之久!康熙帝在位61年,为什么最终都没有将自己的祖母下葬呢?这个问题,是最难解释的。笔者认为,前面所提到的《清史稿》中所记载的话,给当时的康熙帝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如果按祖母遗嘱办,明显违背祖制;如果按祖制办,就必定违背祖母遗嘱。于是,康熙帝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再想办法。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康熙帝死后,雍正继位,他为自己的曾祖母建了一座风水绝佳的陵寝——昭西陵。有人会问,昭西陵在大红门之外,像个孤魂野鬼,为什么还说是风水绝佳呢?从清东陵各陵的地理位置看,昭西陵位于其它各陵的东侧。旭日东升,东是较为尊贵的方向。其次,清朝各代帝王去谒陵的时候,从大红墙外走进,必须首先经过昭西陵。因为孝庄太后辅佐清朝太宗、世祖、圣祖三代皇帝、功德显赫,影响远高于其他任何一位妃嫔和皇后。将孝庄太后葬于大红门之外,正凸显了其独特的尊贵地位。


我们还要注意:孝庄文皇后的谥号中有“文”,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谥号也为“文”,这恰恰说明了孝庄文皇后就是皇太极的皇后,而绝不是多尔衮的妻子!孝庄文皇后陵寝名为“昭西陵”,清太宗皇太极陵寝名为“昭陵”,这更说明昭西陵与昭陵是一体的!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皇后!清东陵的风水墙向后人昭示:孝庄文皇后不可能是多尔衮的妻子!


有趣的是,孝庄文皇后于1725年入葬昭西陵,这一年刚好是她和清太宗皇太极结婚100周年!雍正帝选择这个年份,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我们不得而知。


第六,有人称曾经见到过“太后下嫁诏”。太后下嫁诏书,至今史学家也没有找到。历史研究不能仅凭某一人之语,要有真凭实据。如果孝庄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这样的大事一定会有诏书,不仅仅有满语诏书,汉语诏书、蒙古语诏书、朝鲜语诏书等都会有。但是,朝鲜最为权威的历史资料《李朝实录》里根本找不到相关记载,任何语言的“太后下嫁诏”至今也没有被发现。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如下论断:太后下嫁,子虚乌有。支持太后下嫁说的多种观点没有一条能够完全立得住脚。孝庄文皇后和多尔衮,两人作为清初政坛的强者,在多年的磨合历练中,不排除有产生情愫的可能性,但历史不能臆测,更不能捏造。太后下嫁一案在没有过硬史料的佐证下,永远只能是传说。


作者简介

王航,河南洛阳人,笔名沧韵、四合堂主,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热爱写作、书法。本科毕业于商丘学院文学院,曾担任校报责任编辑。业余爱好历史研究,曾发表《“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问题之我见》、《北洋海军之组建》等数篇历史评论文章及多篇诗歌、散文。2015年4月凭借课题《文化在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