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名画欣赏121-220

 百了无恨 2015-11-17
 

121、法庭上的芙丽涅 热罗姆 法国 油画 作于1861年
    
传说芙丽涅因裸浴以渎神罪受到了法庭的传讯。在审判时,辩护师让被告在众目睽睽之下揭开衣服裸露躯体,并对着在场的501位市民陪审团成员说:难道能让这样美的乳房消失吗?最后,法庭终于宣判被告无罪。19世纪法国画家热罗姆以此为题材画了这幅油画《法庭上的芙丽涅》。画面上,芙丽涅处于中心突出位置,以臂遮脸表现了刚被掀开衣裳的一刹那。芙丽涅的通体红色在辩护师蓝色的烘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后景和中间的幽暗部分的处理把女主角突现出来了。她显得异常洁白、妩媚、完美无瑕。她的动势是典型的希腊式,微微扭动的身子,使曲线的韵律更加丰富。由于当众裸露,她这下意识的遮掩动作使感情得到了升华。芙丽涅的表情楚楚可怜,且有几分羞涩,显得格外娇媚动人。站在一旁的辩护师的姿势和表情异常严肃、坚定,美的高尚和不可亵渎的意志均在他的姿势、表情中得到体现。众法官的怜悯、领悟或者贪婪、呆滞的目光,以及坚定的举止或失措的表情,充分显示了在美面前的人生诸相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与此同时,也体现了希腊时期所崇尚的“美”的主题——美的纯洁、美的神圣以至美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让·莱昂·热罗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国十九世纪学院派的著名画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实际上他是浪漫主义的热衷者。虽然热罗姆并不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揉进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色彩之中所表现的强烈的东方情调,异国气氛,又不得不让人感到他的浪漫主义倾向。热罗姆于1856年曾远赴埃及和近东旅行,对东方文化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画了许多描绘埃及和近东风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龙展出后,轰动一时。1868年,他又随地质学家们穿过西奈沙漠,到达开罗的亚历山大港。这次游历,非常艰险,但是东方文化留给画家以深刻的印象,他对阿拉伯市场,土耳其浴室及宫女的沐浴,伊斯兰的宗教仪式,以及东方的具有某种神秘色彩的闺阁,这些在欧洲人的眼里深感神秘又深感奇特、有趣和美的事物,十分迷醉,以为深具魅力,从而频频入画,绘制了不少充满东方情味的佳作。
  122、破壶 格瑞兹 法国 约1748年 布面油画 椭圆108×86.5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破壶”,是法国民间俗语,即少女失去童贞的象征。就这一含义来说,画上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受谴责的对象。但在这个时髦的椭圆形画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秀丽多姿的妙龄淑女。画 中用色匀称,笔触细腻,素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而挂在这位显得天真、纯洁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只破壶,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从背景的处理到人物衣纹的严格描绘来看,这幅肖像画是一幅十足的学院派风格的古典油画。 当这幅画展出时,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提高了画家在画坛的地位。《破壶》的模特儿原是画家追慕中的少女,不久,画家正式娶了这位使他一举成名的姑娘。

    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是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小喜爱绘画,但没有被其父亲所理解,后来由画家出身的外祖父出面支持,才得以进里昂城学画。不久,格瑞兹又从里昂转到巴黎,继续入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他独立的艺术创作生活。 在他21岁时,一幅带训诲剧味道的油画《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诞生了,这给他带来了声誉。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乡村婚约》、《小鸟死了》、《父亲的诅咒》、 《被惩罚的儿子》、《破壶》等等。这些画的内容都是反映第三等级的道德生活的。可是这一幅《破壶》所给人的"教育作用", 几乎是与画家原来的意图背道而驰的。画上的形象提供不了一点道德规范的意义,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地方。《破壶》的模特儿原是画家追慕中的少女,名叫安勒·卡弗列娥尔。她是一个旧书商的女儿,长得娇小活泼,明眸善睐。格瑞兹在与她热恋时,曾在一幅《鸽子与少女》上,画下了这位姑娘的美丽、稚气,展出后大获好评。于是,在狄德罗的启蒙思想影响下,他又以她为模特儿,画了这幅《破壶》。《破壶》的主题原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而画家用古典肖像表现这种具有谴责性质含义的形象,就事与愿违了。其二,当时的所谓训诲画,一般都以某个故事情节来表现的,而格瑞兹没有这样做,他一方面出于订户需要,另一方面喜爱用这个已获成功的模特儿。因此形象告成后,只在少女的手腕上添了那只企图作为主题象征的破壶。按说,他这幅画没有达到说教的目的,是一幅不成功的主题画。可是当这幅画展出时,却又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从而提高了他在画坛的地位。不久,他正式娶了这位使他一举成名的姑娘。成了画家宠爱的妻子的这位姑娘,后来并没有给格瑞兹的生活带来幸福,相反,使画家的晚年极其孤独与凄凉。尽管结局不幸,而格瑞兹对这位姑娘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却永久存留在这幅名画《破壶》上面。

 123、暴风雨 考特 法国 1880年 油彩 木板 234.3×156.8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幅《暴风雨》的主要欣赏点是:光线和色彩的对比和互相衬托的美感力量,这是19世纪美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作品画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体力量的粗旷线条,女体力量的柔细线条,在光线和色彩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和彼此衬托。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于《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美术作品,大都是歌颂爱情性爱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风雨》抓住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风雨中逃跑的一瞬间,表达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艺术手段方面,与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层楼。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国“学院派”或“新古典派”艺术的著名画家。他从师于几个著名画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W·布格罗。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界里最杰出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风雨》和《春光》。这两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规模的博物馆都梦寐以求获得收藏的作品。
    许多评论家说,考特的作品《暴风雨》取材于古希腊浪漫小说《达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oe)。该作品的大概情节是:达夫尼斯是个富贵之家的男孩子,克洛伊是个穷苦人家的女孩子。因不测风云,幼儿时候,他们的父母把他们搞丢了;捡到了他们的农夫家庭收养了他们,大自然成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新家,牧羊短笛乐曲成了他们彼此召唤和心灵共鸣的神音。随着年龄增长,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童年之爱发展为男女性爱。他们决定结婚。可是,又找到了他们的父母都不同意,嫌对方与自己的背景差别太大。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达夫尼斯和克洛伊为爱情自由而逃跑了,到深山老林里、自己举办了婚礼。可是,他们不知道性生活,就是彼此为对方的裸体之美而痴迷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童贞而不想为性欲而伤害对方。爱神下凡,告诉他们裸体性欲是自然之美、告诉他们彼此真诚相爱的性欲不是伤害而是幸福,教会了他们如何过幸福的夫妻性生活;同时,那些爱神扮装成凡人,说服了双方父母、说明了自由幸福比家庭背景更重要。在爱神的启发帮助下,双方父母都同意了孩子们的婚事;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回到抚养了他们的农夫家里,举办了庄重而朴实的婚礼,从此承担起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

124、真理 1870年 朱尔斯·勒菲弗尔 法国 265cm*112cm 布 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构思。真理被一个美丽纯真的裸体少女,一手高举着“光明”,一手紧握一根绳索,形象他说明了真理既复杂又单纯。画家以浪漫主义绘画的手法,描绘了身材修长的窈窕少女,少女纯净的眼睛凝视前方,体态匀称,曲线流畅,富于青春活力。无疑,美丽的裸体少女是真理的象征,也是艺术理想的象征。

125、许拉斯和水泽仙女 沃特豪斯 英国 1896年 布面油彩 现藏英国曼彻斯特美术馆
    
清清的月光照在他的脸上,照见了那绝秀俊美的面庞;水泽的宁芙(水仙女)立刻爱上了这年轻的异乡人,于是从水中露出了她们美丽的胴体。拉住他提水壶的手臂--那是他未曾听过的娇媚的声音,没有见过的令人迷惑的眼神,还有那晶莹如玉的珍珠。于是年轻的英雄被迷惑了,背弃了他的主人,宁芙们把他拉到了永远冷静清幽的世界。充满柔媚情怀的笔触,美丽而又凄婉、甚至是冰冷的结局;谁也无法抗拒.它诉说的是一个充满哀伤梦幻和诱惑魅力的故事。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皇家美术学院会员。以其用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他生于意大利,小时候取了一个意大利语外号叫“尼诺”,父母都是英国画家。对东方神秘文化和宗教、风俗显露出极大的兴趣。他的绘画构成以雅致见长,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质。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神话中获取滋养,创作出具有中世纪梦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绪的作品。

126、芙林达 Florinda 温特哈尔特 德国 1852年 179.1cm×244.5cm 布上油彩 伊丽莎白二世收藏
    
这是一幅抒情而优美的浪漫主义绘画作品。画家描绘了十几个美丽少女,围坐溪边,似乎欲下水洗浴。画家把不同性格、气质的少女组织在一起,体现那种生命之美。在无序中实现有序,繁纷中实现统一,是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

     温特哈尔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1805-1873)1805年4月20日出生,1873年7月8日,19世纪中期德国学院艺术派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也是宫廷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画。出生在德国的黑林地区,十三岁开始研究学习绘画和版画。在1823年十八岁的温特哈尔特到慕尼黑寻求发展 ,1828年成为了卡尔斯鲁厄的公爵夫人的私家绘画大师。之后成为欧洲许多大国的宫廷专职画师,服务于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皇室的宫廷,为国王和皇后画像而著名。他同时又兼职平版印刷业,并通过这项技术将自已的作品推广出去。他一生单身,从未结婚,于1873年7月8日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绘画表现手法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画中贵族姿态优雅,衣着极其华丽,在肖像画中出类拔萃。通过他的绘画,可以进一步了解欧洲19世纪皇室贵族的肖像面貌和奢华生活。

127、浴中的苏珊娜 让·雅克·埃内 法国 185cm×130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浴中的苏珊娜,法国画家埃内19世纪末创作。 苏姗娜是希尔金的女儿,巴比伦巨富约基姆的妻子。她为人善良贤淑,对丈夫忠贞。有一次,她在自家花园的水池里沐浴,被一心怀不轨的男子看见,那男子企图玷污她而未得逞,怀恨在心,恶人先告状,使苏珊娜蒙受勾诱男人之罪而遭判死刑之罪,后来得到先知帮助而伸冤,得以还清白之身,苏珊娜终成希伯莱传说中的贞洁女子。画中她低头弯腰曲膝,构成一个优美的"S"形,强烈的明暗对比,更突出了她窈窕秀美的体态与风韵。画家在这里以赞美的笔调,描绘了一位体态完美的裸体女子形象。

    让·雅克·埃内 (1829-1905年)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
128、三等车厢 杜米埃 法国 约1863-1865年 65.4x90.2cm 布油彩 渥太华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杜米埃的风俗题材作品,大都是描绘他亲身经历过的事。三等车厢的状况,就是记录画家经常外出乘车的经历。画面拥挤的狭小空间里,突出描绘前排三个人物,概括表现后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后,这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但揭示了法国社会的等级制,在这三等车厢里坐着的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三个主体特写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人们从她的神态可见她的生活经历。靠着她左右的两个人,一个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带婴儿的母亲,他们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背后的人群可从不同面貌的头像中体现不同人物的地位和个性。这有限的画面空间,成了法国下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年)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他出生于马赛一个有文学修养的玻璃匠家庭。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以尖锐的艺术语言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为了真理和正义,他一生坎坷,遭到过监禁、罚款,作品被销毁,难以谋生。巴黎公社时投身于革命,被选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委员。拿破仑三世为笼络人心,曾授予他“荣誉勋章”而被拒绝,他始终是位不屈的为正义奋斗一生的伟大现实主义大师。

129、贝尔登肖像 安格尔 法国 布面油画 1832年 118x95cm 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一幅《贝尔登肖像》是安格尔所画的男子肖像中最精彩的一幅,如果说在他那些贵夫人的肖像上,线条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他所瞧不起的色彩,那么,在这一幅《贝尔登肖像》上,更强烈的成分不是色彩,而是耐人寻味的素描。面对真实的人物,线的绵密与一丝不苟把他的肖像艺术拓向一个更富陈述性的境界。《贝尔登肖像》作于1832年,作画之先,他为这位著名的法国《论坛报》(《Journaldes Debats》)的编辑和创办人路易·弗朗索瓦·贝尔登先生已画了各种姿势的速写.到正式给贝尔登画油画肖像时,后者已66岁。画家把这位精力充沛的事业家用素朴的色彩与背景来加强他的形象表现力:他坐在椅子上,穿着黑色的衣服,胖胖的身材,气度不凡,一对锐利的眼睛煞是传神。嘴角露着一丝难辨的微笑.这位性格较沉着的鬈发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观赏者的注意力,使人们深感肖像的神采奕奕。评论家戈蒂叶观后称赞这幅画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是整个时代的发现”。简言之,就是一个路易·菲利浦时代的事业家的崭新人物的发现。这里,素描的内涵超越了造型的一切手段.画家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捕捉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我们只要从贝尔登那双有力的,握在膝头的丰满的手,便足以令观赏者心悦诚服了。

130、阿尔及利亚的下午 布里奇曼 54.6x66cm 布油彩 伦敦马塔夫美术馆
    
浪漫主义画家喜欢描绘异国风土人情画面,多半出于对神秘东方的好奇,那充满色彩和具有浪漫情调的生活场面,引得许多西方画家纷至沓来。布里奇曼所画的这幅表现家庭生活情趣的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尔及利亚人的习俗,也可从他塑造的少女形态中获得审美享受。

 

    弗雷德里克·阿瑟·布里奇曼(1847-1928年) 是美国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的画家,曾到过东方游历,画过一些富有东方情趣的风俗画。画家笔触爽快,营造的画面很有生活气息。    

131、波赛尔夫人肖像 戈雅 西班牙 1804-1805年 54.6×81.9厘米 伦敦博物馆
    
画中人是西班牙一位翻译家的妻子、画家的朋友。戈雅以豪爽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塑造了一个西班牙年轻妇女的美的典型。画中人侧身转首看着画外,这使半身肖像产生动态的变化美,画家用心刻画人物的面部,那双明亮透露出自尊自信而坚定神情的大眼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少妇充满青春生命力的健美身体和袒露的胸颈,隐含着诱人的魅力,她没有宫廷贵妇的娇媚和矜持,更没有珠光宝气,在朴实无华中表现出画家的审美理想和画中人的精神气质,是西方肖像画中的精品。柯尔宾斯基曾评论这幅肖像时就说过:“波塞尔的自然美和饱满的生命力,使我们心神迷恋。”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北部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弗朗西斯科·戈雅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早期喜欢画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他的画集曾被制成扑克牌.他粗俗但充满真理的画风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为他招来各种审判.但他的修道士雇主一直袒护他.曾著有裸体的玛哈,曾将皇后容貌的缺点画出来。

132、迦纳的婚礼 委罗内塞 1562年至1563年,圣乔治修道院饭堂画 10米长 巴黎卢浮宫
    画的内容取自《圣经》故事,讲的是耶稣和圣马利亚以及使徒们在约旦河畔的迦纳这个地方遇到一家人家正在举办婚宴,主人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婚宴上大家饮酒欢庆,后来酒喝光了,耶稣将坛中的水变成了葡萄酒,大家又继续喝酒欢乐。画中有威尼斯的当代建筑、贵族商人和乐师等,委罗内塞在这些欢乐的人群中还画进了英国女皇、法兰西斯一世、土耳其苏丹、画家提香、丁托莱托和画家本人。据说,委罗内塞到了威尼斯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对宗教的虔诚,而是对生活的享乐,于是他饶有兴趣地把这些生活搬上了画面。 可以看出,委罗内塞在绘画上,尤其是装饰性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画有着灿烂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透视,构成了令人眩目的效果,这对于后来十七世纪巴洛克绘画的影响十分深远。

    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原名叫保罗.卡尔亚里,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以表现16世纪色彩丰富壮观的威尼斯场景的大型装饰画而著称。他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维罗纳,在维罗纳和罗马求学,1533年奉召来到威尼斯装饰总督府的十人团会议厅。然后他留在威尼斯,与提香和丁托列托为作画委托展开竞争。艺术大师提香有两个伟大的弟子:丁托列托和委罗内塞,他们同时被誉为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三杰。

 133、镜前的维纳斯 委拉士贵支 1656年 布面油画 112.5×177厘米 伦敦国家画廊藏
    女子裸体绘画在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是极其罕见的,这幅《镜前的维纳斯》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委拉士开兹唯一一幅女性裸体绘画:这悠闲、侧倚的动势,这丰满、健美的身姿,使我们不禁想到威尼斯画派乔尔乔纳《沉睡的维纳斯》;但是,这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这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这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作性的,也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这幅画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也标明了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画家以充满节奏感的流动线条,塑造了女性人体美,如果以维纳斯身体环视一周,她的曲线起伏变化宛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上身高亢有力,下身平和舒缓。大师素来善用透明凝练的色彩和精到的笔触去描绘复杂的肌肤变化,细嫩的肉体富有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气息。这是画家对人类自身美感的赞颂。 这是宗教严厉的西班牙第一幅裸体像,也是西班牙历史上仅有的两幅裸体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

    委拉斯贵支(1599-1660),是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巴洛克式画家,也是西班牙具有贵族威严的绘画巨匠。他24岁入宫,成了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家。但是,他的艺术并没有因身在宫内而受到束缚,他不仅画君王、王后、王子、公主,也画乞丐、侏儒、白痴和无权无势的朋友;他不仅画《圣经》主题,也借希腊神话主题画风情画、风俗画和人体画。代表作品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等。

134、小丑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8年 185x15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 是华托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的最光辉时期为后人留下的一幅令人难忘的作品。画中人物叫吉尔斯,他是哑剧中的一个丑角,在他身后的其他喜剧角色半藏在极低的位置,而丑角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画面上都被孤立着。他头戴滑稽的帽子,面容稚嫩却努力保持着镇静,好像拼命压抑要哭出来的感觉,两只手臂无力的下垂着,身着松松垮垮不合体的衣服,显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无辜。这个为人带来无数笑声的丑角在画家笔下变成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是真实而没经过艺术加工的。他站在那里无奈地接受着人们的注视,那若有若无的苦笑暗示出他曾经经历的苦难。

     华托(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 是法国18世纪罗可可时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画了大量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而且还发明了一种浓郁的富有哲理的爱,而且都有背景相衬托。1684年10月10日生于法比交界、原属佛兰德斯的瓦兰希恩村,是一个烧砖瓦窑为生的农村手工业者的儿子。他于1702年到巴黎,最初在画店里当学徒,为趣味不高的雇主临摹一些销路旺盛的意大利、荷兰的古典作品。华多的代表作有《爱之园》、《任性的女人》、《意大利的喜剧演员》、《热尔森画店》、《舟发西苔岛》等。
 

 135、九级浪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1850年 221cm×322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九级浪表现的是风暴中飘泊的人们,他们栖居在帆船的残余物上,为了生存,拼命挣扎,狂风巨浪,呼啸而来。暴风雨中的船与人,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抗衡,表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画面气势逼人,色彩动人,借以烘托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幅关于人和自然的颂歌,使人震动,也使人动情,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136、林妖的舞蹈 柯罗 法国 1850年 油画 98×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
    
这是一幅体现柯罗风格最典型的风景画。在苍郁的树林中,笼罩着一层轻纱般的薄雾。清晨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阴,洒下一地斑驳的碎影。远山隐约,草地如茵,三五成群的林妖,以及喝醉了酒的牧人,在草坪上或跳舞唱歌,或相互追逐。柯罗以和谐的手法,淡雅的色调,描绘了如梦如幻的山林意境。

     柯罗(1796.7—1875.2),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137、夏 普桑 法国 1660~1664年作 布上油画 160x118cm 巴黎卢浮宫藏
    《四季》风景组画是普桑在生命结束前最后四、五年里完成的杰作,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在这些风景画里,画家以富含哲理的形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无限深沉的情感。这四幅画都以一个宗教故事为主题。《夏天》取自波阿斯答应路得在他田中捡拾稻穗,田野里庄稼成熟了,农民们在收割,贵族在指责着什么,武士在田头看守,画面呈暖色调,远处的蓝大、白云和城堡,更增加了画面的绚丽多彩。《夏天》以饱含哲理的形象,表达了普桑对自然、土地和生命的无限深沉的情感。在《春天》中,普桑采用了全景景观,而人物最多的《夏天》的焦点则放在中间远方,画家早期作品中无数元素在此重现,并被赋予更新、更丰富的回响。它们传达了最难以抗拒的力量,却又极其简洁与平实。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138、雅典学院 拉斐尔 意大利 1510年 壁画 279.4x617.2cm 梵蒂冈塞纳图拉大厅
    雅典学院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兴办的。拉斐尔在这幅巨型壁画中,描绘了当时这个学院里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们进行学术探讨的热烈场面。画面中央边走边议的是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他们在激烈地争论着。虽然,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他兴办雅典学院时已不在人世了,但画家为了表现哲理的继承性,还是在左边的一组人物中画出了苏格拉底。而右边的则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弯着腰在画几何图形的则是阿基米德,在他们的后面,戴着暗色无檐帽的是画家本人。左边的下方是以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核心的一组人物,还有一个伊斯兰教学者叫阿维洛依。在台阶上坐着沉思的是赫拉克利特,离他不远躺着第奥根……这样众多的人物、宏伟的场面、各种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种交错纵横的内在联系,拉斐尔竟能以严谨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层层深入的圆拱门古典建筑为背景的构图,表现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足见画家的艺匠才智,非同凡响。

     《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

 139、自画像 丢勒 德国 1498年 板上油画 52×41厘米 现藏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27岁时的自画像。丢勒很喜爱作自画像,这幅是他26岁时的作品画中的丢勒漂亮且受人爱慕的,自信又自负,俨然一个创造者和思想家。他身着精致的服装,头戴一顶带条格的软硬帽,卷发披肩,十分时髦。不长的浅色胡须,使他年轻的面孔显得庄重。丢勒曾说:每一个德国人都想有自己的“式样”,都期望自成一家。所以在丢勒的肖像画中,面部五官、尤其是眼睛和嘴的形体刻画,都具有十分强烈的个性特征:他的眼睛明亮,神态优雅,有着希腊人称为四角形的鼻子,相当长的颈项,非常宽阔的胸脯,令观赏者感到他的非凡相貌里所蕴含的天赋才能。

     阿尔布雷特·丢勒 Albrecht Durer (1471-1528),出生在德国纽伦堡,13岁时,他画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形象生动、逼真。19岁时,他为父亲画的肖像,充分显示出成熟的素描功力。丢勒博学多才,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在德国,丢勒享有很高的声誉。

140、收割 勃鲁盖尔 尼德兰 木板油画 1565年 160.7x118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画以农民为题材的居多。这幅油画作品,画面描写了一伙正在休息吃饭的农民,有的抱着酒罐子仰脖而饮,有的则拿着瓜瓢做成的大碗在吃着,充分勾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生于尼德兰北方的荷兰省北部布拉班特州勃鲁盖尔村。他是欧洲第一个在绘画中自觉而大量地描绘农民形象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故有“农民的勃鲁盖尔”之称。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他的艺术语言朴实亲切,散发着尼德兰的泥土香气。他的色彩非常沉着而富于变化,喜用平光,很少画物的投影,使其画面明快干净。

141、无畏号战舰 透纳 英国 1839年 布面油画 91x122cm 原藏伦敦国家画廊,1987年被移入伦敦的透纳绘画馆
    
这幅《无畏号战舰》在2005年由BBC发起的公众投票中,被选为“英国最伟大的画作”。画上所描绘的是一艘准备退役的著名战舰的"特米雷勒号",在金色的落日余晖下正被一艘小火轮徐徐拖向解体场港口。晚霞的色彩是一片火红:金红色的霞光在画面右边的天空划出几道色带。海水被夕阳照得分外耀眼,水面变成了通红的血色。在左侧,蓝、紫加上黄色,又组成一种调子,冷色与霞光的暖色划分得如此鲜明。横抹在水平线上的几道蓝调子给人以戏剧性的装饰感。周围是异常的宁静,黄昏使一切显得疲乏不堪,也包括那艘身经百战,如今要被彻底解体的赫赫有功的战舰。它那苍老的雄姿,在画上散发出一种哀感凄婉的气氛。这是一首诗,一首绘画诗。它吟咏的是老战舰的悲歌!

     把一幅描写海上军舰的风景画予以人格化,这不能不说是艺术成熟的表现。战舰离开历史舞台,意味着人的战斗生涯的结束。"无畏号"参加过对拿破仑舰队的海战,在1805年建有卓越的功勋。此刻要拖向"坟墓",自然使透纳触景生情,产生一种英雄暮年的悲凉情绪。以物思人,在画中尽情渲染,使这一幅浪漫主义的诗画具有震撼性的魅力。 透纳一生画了大量海洋风景画。他通过对海洋上光与空气效果的研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看他的画,观者心情往往难以平静。阳光、烟霭、水气、浪雾……都是由纯粹的光的韵律所组合的。透纳倾向于把光表现为一种单纯的和绝对的因素,而风景本身似乎不再成为主题了,它只是借以表现透明与反射的白热光辉和灰色的尘粒的媒介。因此,有人称他的风景画是表现了"自然的崇高"。他运用丰富的色彩,使这种"崇高"达到顶点。

 142、凭窗的亨德丽娅 伦勃郎 荷兰 布面油画 1656年 88.5×67cm 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画被美术史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一幅油画肖像画,是伦勃朗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丽娅画的。伦勃朗在51岁时破产,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贫民区的一所破房子里,爱妻的离世更使他失魂落魄。亨德丽治开始是他的女仆,后耒成为他的妻子。伦勃朗以满怀的深情画下了这幅《凭窗的亨德丽娅》,以回报生命中的这份珍爱。亨德丽娅用手支撑着窗框,侧视着前方,正如同刚刚操持完繁重的家务来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端庄、贤淑、安祥的气质。她穿着一件穷人家的妇女常穿的宽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双长年劳作着的粗壮有力的手,在画中羞于示人似的将手指收拢着。光线集中在亨德丽娅的额头和颈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肤之上流淌着,显得那么的高贵和娴雅。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世界美术史上一位伟大的荷兰现实主义画家,荷兰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也是17世纪整个欧洲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油画和铜版画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伦勃朗1606年7月15日生于 荷兰莱登城郊磨坊主之家,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他一生创作精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六百幅油画,三百幅版画和二千幅左右的素描的速写。画风质朴自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善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143、倒牛奶的女佣 维米尔 荷兰 布面油画 1658年 45×41厘米 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在《倒牛奶的女仆》这幅作品中,观者心中自然会升起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画家在画中描绘了一个简陋厨房的一个角落,淳朴的妇人将陶罐中的牛奶缓缓倒下,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屋子中的每一样物品都静静的,平淡无奇,但却充溢着一种时光的空灵之感,所有的一切都统一在和谐的气氛当中。当观者将视线停留在一个个局部上的时候,就会被画家描绘这些普通事物的耐心和技巧着实打动。画面上的桌布、毛巾、铜壶、竹篮、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女仆专心致志的神态……画家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同时又将这一切统一在黄、蓝、白三种整体的色调中,融合得恰到好处。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144、剧院包厢 雷诺阿 法国 1880年 布面油画 99.4x80.7cm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收藏
    
这幅画《剧院包厢》原先是受法国美术副部长埃德蒙·蒂尔凯委托的家庭肖像作品,不过画作最终并没有被接受。1880年鲁埃购下此画并将其送去参加1882年的第七届印象派群展。雷诺阿用深红色的背景窗帘抹去了原本的男性形象,画面中只留下年长的女性和低头凝视的少女。两人的衣着是一黑一白的纯色对比,在时尚之都的巴黎,越是正式而宏大的场合,女性衣服的袖口越短、领口愈低。在画面中看到的女性形象正是如此,低胸的礼服以一朵花点缀,她虽然面向画外,却没有拘谨和被动,而呈现出优雅姿态,轻松地倚靠在包厢座椅中。但这女孩虽漂亮,但脂粉气太浓,显得浮华,眼神空洞,难怪人家父亲不满意。

    这幅画作于1880年。19世纪到剧院观看演出是上层社会重要的消遣方式,雷诺阿画过几幅表现剧院包厢的作品。据雷诺阿德画商介绍,这幅作品是一位客人为自己女儿定制的肖像画,因为对作品不满意而拒绝购买,画家就对黑衣女子作了修改,又抹去右上角的一位男子,把作品改成了当时流向的风俗画。

 145、包厢 弗里思 英国 1855年 34.9x45cm 布面油画 英国普雷斯顿哈里斯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画描绘的是剧院包厢里的一位年轻姑娘,她手持望远镜,可能是由于剧情或演员使她陷入深深的思绪中,这是一幅肖像性很强的风俗画。画中人物以半身特写姿式斜坐在画面上,画家着力描绘她的面容,尤其是一双深思的目光,其次是手,似乎手也在参与思考。单纯的暗背景衬托出了前景人物。画家以精湛的技巧描绘了人物衣着饰物的质量感,是一幅高度写实之作。

    威廉·鲍威尔·弗里思 (1819-1909年)是英国19-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于1819年1月9日生于约克郡的奥德弗尔德。1835年16岁时在萨斯绘画学校学习,18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弗里思的早年创作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狄更斯对他的艺术十分赏识,这对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26岁时创作的《乡村牧羊人》使他饮誉画坛,因此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里思的艺术得以成功在于他描绘了英国的“尽情欢乐的百年时代”。他对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愉悦生活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诸如海边假日、赛马旅游等,描绘了英国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弗里思的现实主义创作和法国库尔贝有所不同。库尔贝是一种典型性和集中性的表现,是一种聚焦镜头,而弗里思是一种重叠性和附加性的描绘,是一种广角镜头。他把并不出现在同一时间的人和事附加在一块,作品中的细节的真实具有可读性。弗里思后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成分,与荷加斯的讽刺艺术精神相似,都以动人的情节和夸张的感情描绘了维多利亚社会风情。弗里思不仅是杰出的风俗画家,也是优秀的肖像画家。1909年11月2日,90岁高龄的弗里思告别了人间。

146、仲夏夜 蒙克 挪威 1899年 画布油画 101×91厘米 墨西哥 西蒙基金会藏 
  
在这幅作品中,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他执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们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其它人物画一样,这幅作品又刻画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对看不见面孔和相拥着几乎溶为一体的恋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赏。他们看上去,与其像沉溺于爱情的恋人,更像是夜色下的幽灵。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147、春 普拉斯托夫 苏联 布面油画 1954年 210x123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普拉斯托夫是苏联人民艺术家,他那富有诗意的画在50年代曾风靡中国。这一幅《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富有观赏性的佳作。描绘的是俄罗斯民间寒冷地区的传统风俗,户外冬浴,以除旧岁。画上背景是一家农户的后院,一个健壮美丽的少女裸着身体,正在给浴后的小妹妹穿衣服。少女丰满健壮,肌肤呈粉红的色彩,在画上具有醒目的位置。圆木堆砌的旧式院子十分狭小。积雪压在院墙上,呈现一片晶蓝色。飞絮飘零,象征俄罗斯大地的严寒。可是院内铺满着黄黄的新草,两者对比强烈,春意盎然。左边有一水桶,表明姐妹俩刚结束淋浴,又斟满一桶水。右边架板上有一脸盆,里面是换下来的内衣裤。这幅画的总体色彩是明快与温馨的。飘拂的雪花,更添俄国的风情。画上寒暖的对比,被中间裸体少女的肤色及其长长的披肩金发所强化,从而洋溢着一种喜悦与欢快的情绪。画家将此画题为《春》,其用意即在于此。这里的春,既没有抽芽的嫩枝,也没有早开的鲜花。它所展示的尽是令人兴奋的寒意。这就使人们想起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普拉斯托夫在用民间喜闻乐见的春意形象,来歌颂春的“女神”,歌颂俄罗斯的风俗美。这幅画的形式感也颇多新意:圆木的横线条,疏朗的竖线条,映衬出动人的人体弧线,其间还有人体所散发的微微蒸汽。线与色,寒与暖,加上色泽干净的大笔触与细处理,使形式表现强而感人,画面有很大的感染力。

    阿尔卡迪·普拉斯托夫(Пластов, Аркад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1893~1972),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斯大林奖金和列宁奖金获得者。1893年1月18日生于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农村中,1972年5月12日卒。1912~1914年,在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十月革命后,回到故乡,被选入村苏维埃,担任贫农委员会书记。直接的生活经验,确立了普拉斯托夫终生的创作题材:通过农村生活和农村劳动者的形象,表现新的苏维埃时代。1938年,他的作品《沐浴的马群》参加了苏联红军建军20周年美展,这是普拉斯托夫进入创作成熟期的标志。这之后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以同样的热情表现苏联集体农民,代表作如《收获》(1945)、《割草季节》(1945)、《集体农庄的打谷场》(1949)、《拖拉机手的晚餐》(1951)、《春》(1954)和《夏》(1959~1960)等。这些作品色彩丰富,明暗多变化,生活气息强烈,也很富于诗意。普拉斯托夫1946年获斯大林奖章,1947年被苏联美术院授予院士称号,1966年获列宁奖章,1972年获国家列宾奖章。

148、加歇医生像 凡高 荷兰 1890年 68x57cm 布油彩 巴黎奥赛博物馆
    
凡·高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这幅画1990年5月15日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了日本第二大造纸商-- Ryoei Saito先生。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文森特·威廉·凡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他才37岁。    

149、星月夜 凡高 荷兰 1889年 73x92cm 布油彩 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
    
这幅画具有象征意义,他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11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近景的柏树象撕裂燃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实际上这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小心地运用火焰般的笔触传达出来,常人是很难理解和表现的。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它所给人的感觉就是陷入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的天空,仿佛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得面对自然的奥秘而不禁战战兢兢的人们,顿时生起一股绝望的恐怖。

150、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委拉士贵支 1650年 油画 140X120厘米 罗马 利来-庞斐利画廊
    委拉士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

151、荷拉斯兄第的宣誓 大卫 法国 1784年 布面油画 330cm×425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大卫的成名之作,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于178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它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于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 又译达维德,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领导者,在法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严谨质朴,气势宏伟。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152、蒙特枫丹的回忆 柯罗 法国 1864年 65cm x 589cm 布 油彩 巴黎卢浮宫藏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柯罗的代表作,这幅画充满了忧伤的情绪。画中,一棵巨大的树,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而另一棵干枯的树与之遥相呼应,两棵树朝着一个方向倾斜着。透过倾斜的树干,我们看到,清澈如镜的湖面上,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丛林的虚影。一个身穿红色衣裙的妇女,正在采树上的蘑菇,她的身边有两个女孩在帮她一起采摘。画面情节很简单,但是你能从柯罗纤细的笔触上,听到柔弱的树枝,发出的瑟瑟响声;能从倾斜的树干上,想到山区的农妇,生活是何等困苦。这幅人与景交融的画作,不是画家特意渲染的理想化的风景,而是通过景物,表现了一种比大自然更抒情的内心感受。 
 

     柯罗(1796.7—1875.2),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他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153、着衣的玛哈 戈雅 西班牙 1798-1805年 油画 95×190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是西班牙语中“平民的少女”。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构图的玛哈像,一幅是全裸体,另一幅则为着衣像。戈雅笔下的玛哈是世俗的,具有真实的血肉躯体,躺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之中。事实上画中女子并非平民,而是平民装饰的贵族女性。画中人究竟是谁呢?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阿尔巴公爵夫人,这位美丽的夫人曾使画家倾倒,极有可能是为她而作,也有人说她是位富商的妻子。这位夫人十分美貌动人,尤其是她那温馨丰腴的肉体更诱发画家的创作冲动,画裸体因世俗所不容,画家同时又画了一幅着衣像以掩人耳目。据说后来画裸体的风声走漏,富商立刻寻找画家决斗,当这位鲁莽的商人提剑冲进画室时,看到的却是着衣的夫人躺在那里,这使盛怒的商人十分尴尬而去。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1746年3月20日-1828年4月16日),出生于西班牙北部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弗朗西斯科·戈雅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早期喜欢画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他的画集曾被制成扑克牌.他粗俗但充满真理的画风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为他招来各种审判.但他的修道士雇主一直袒护他.曾著有裸体的玛哈,曾将皇后容貌的缺点画出来。

154、裸体的玛哈 戈雅 西班牙 1798-1805年 布 油彩 97cm×190cm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画家画裸体玛哈以全开放的造型,使玛哈的肉体和精神完全袒露无余。她双手枕于脑后,身体微侧,右腿微拥着左腿略显羞涩之态,整个身体仰卧在绿色的土耳其长榻上,身上起伏富有流动的曲线变化,尤其是隆起的丰乳和突出的臀部,使身体的曲线变化形成节奏感;垫在身下的柔软的枕垫不规则的形态和褶纹变化与单纯的肉体形成对比变化。画中人注视着这个现实世界,隐含着难以捉摸的诱人的微笑。这幅画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审美效果:它既吸引人,又使人想躲避;她很美令人留恋向往,但是她大胆无忌地袒露胸怀,又使人望而生畏,人性的真诚和世俗忌讳的矛盾使这幅画神秘而迷人。

155、扎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 列宾 俄国 1881年 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91年列宾公开展出了构思达13年之久的杰作《扎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扎波罗热人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苏丹王的语言,逗得众人大笑不止 。这幅画可说是列宾集人物性格刻画之大成,它展示了一种学派,一种19世纪俄国写实主义绘画最光辉的学派--重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列宾以很大的热情来塑造哥萨克扎波罗热人的不同类型,注意他们每个细节,搜集他们特有的民族服装、道具,选择每个不同形象的性格特征,并用俄国学院派所讲究的构图方法去处理这个多人物的戏剧性场面。这幅油画给俄国近代油画史增添了光辉。  

    扎波罗热是16至18世纪时期俄国哥萨克在乌克兰的自治组织。它由武装的移民所组成,其中主要是从地主那里逃亡至扎波罗热来的农奴。画上所叙述的事情是讲17世纪时,土耳其皇帝要这批哥萨克人脱离俄国而归附于他。这封信惹恼了这些农奴出身的勇武强悍的哥萨克人,他们虽然流落此地,却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画上就描写这些性格豪迈的扎波罗热人在领袖赛尔柯(第一幅画稿上一个中间坐着抽烟斗的人)的授意下,正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情景。

    这里全文翻译并复述了“扎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这是一篇有着极高文学造诣的书信,堪称“世界骂街史”上的鸿篇巨作。

苏丹的来信:

    身为苏丹;穆罕默德的子孙;日月的兄弟;上帝的亲孙和代言人;马其顿,巴比伦,耶路撒冷,上下埃及等王国的统治者;帝中之帝;万王之王;从未失败的超凡骑士;耶稣基督神墓的坚定守护者;真主亲选的笃信者;穆斯林们的希望和慰藉;基督徒们的伟大守护者

    我命令你们,扎波罗热的哥萨克,自愿向我投降并不再反抗和以攻击来侵扰我了。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四世


哥萨克的回信:

    你,土耳其的恶魔,和他妈魔鬼的兄弟朋友,路西法他本人的手下。你算哪个恶鬼门子的骑士,用光腚都杀不死一只刺猬?这坨魔鬼的屎,你家养狗吃屎,你就不吃。你个婊子生育的玩意,给基督徒们好处;我们不怕你的军队,大海和这陆地作证我们战你娘亲!

    你个巴比伦打杂的,劣等突厥猪,天生的奴隶,恶心的穆斯林猪,马其顿修车的,耶路撒冷耍马尿的,亚历山大操山羊的,上下埃及的猪倌,亚美尼亚的懒虫,波朵利亚的窃贼,鞑靼地的娈童,卡玛亚尼特的刽子手;你就是阴间阳界的傻B,真主面前的白痴,,恶蛇的孙儿,老子鸡巴里的一个抽抽。你这公猪的鼻涕,母马的屁股,屠宰场生养的杂种狗,没受过洗的脑门子;干你妈去吧!

    那里我们扎波罗热人告诉你这贱种,你别以为能养育些个信基督的种猪。现在我们做个了断,我们就不知道时日也没有个历法;因为那银月高挂天上,时年就在书中,这里的日头和那里的日头还是一个天!就为了这个你舔我们的屁股去吧!

    ——Koshovyi Otaman Ivan Sirko, 携全体扎波罗热大军

156、《慈禧肖像》1904 卡尔 美国 183*300 油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藏
    美国女画家卡尔小姐自述,送往美国圣路易赛会的慈禧肖像是穿朝服的,该像俟赛会闭幕之后赠予美国政府,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慈禧认为着朝服太复杂,令人不耐坐,画第二幅像时遂改穿绣花蓝色常服,头上插了茉莉花球数枚,旁缀珠蝴蝶。慈禧拟用它点缀自己的寝宫,不让他人传观。后来在卡尔的请求下,慈禧同意将其两只爱犬也画了进去。慈禧亲睹卡尔仅淡淡数笔,即将二犬画得惟妙惟肖,对其画笔之迅速赞叹不已。第三幅画像,慈禧穿冬季朝服,缘以明珠。为了便于观赏,慈禧要求将这幅画的画面扩大为宽1.83、高3米。这第三幅慈禧油画像今藏在故宫博物院。该画的右下方,有卡尔亲笔签字:“Kate Carl”,并署有“1904”阿拉伯字字样。目前,除美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保藏的两幅外,其余两幅即带小狗的和模范小画至今都下落不明。

    经考证,先后有两个西洋画师为慈禧画过肖像,第一个是著名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小姐,第二个是一位法国画家华士·胡博。绘画故事都发生在20世纪初。清光绪29年(1903),首先由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夫人,向慈禧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太后画像。据卡尔所著《慈禧写照记》(陈霆锐译述,上海中华书局1915年8月5日),为予首次进见慈禧太后之人陪同,卡尔携画具进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的记载相符。卡尔述称,至翌年元旦(按:指农历元旦即春节)过后,慈禧搬紫禁城西苑三海居住(即今之中南海、北海),她本人亦随往写照。1904年4月又随慈禧迁回颐和园。因此,可以确信卡尔为慈禧画像是在颐和园和“三海”完成的。

 157、但丁的小舟 德拉克罗瓦 1822年 油画 189×246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罗瓦1822年创作的、取材于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画《但丁小舟》(又译《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画面上,头戴月桂花环的诗人维吉尔正引导他的伙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狱;船头,一围裹着长条蓝布的赤身男子为其摇橹。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几个被罚入地狱者紧紧抓住小船不放;其中还有一个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闪光。近看,那些飞溅的水花其实就是红绿互补色中黄色和白色的涂点。如此精练的手法,如此真实的效果,不能不令观者惊叹。艺术史家认为,《但丁小舟》的悲剧性感受是对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的缅怀,其所表现出来的画家的执拗个性则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法国著名画家,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58、抹大拉的忏悔 庞培奥·巴托尼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抹大拉是《圣经》中仅次于圣母玛利亚重要的女性,也被称为“抹大拉的玛利亚”。她原来是一个妓女,过着放荡淫逸生活,但是在耶稣基督的感召下,她尽弃前嫌,改恶从善,成为基督忠实的门徒。她陪着圣母一起看着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然后又在三天后目睹了基督的复活,成为神迹的见证者之一。

159微风下的荷兰小船  扬·范·德·卡帕勒(1624-1679) 荷兰 油画 作于1650年
    
波澜不惊,风起云涌。这幅画以远景的灰色和近景的金黄色勾画出物体的轮廊,甚至要将空气、河水、云雾等,都勾画出轮廓来,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个平面上来,构成宏伟开阔的景象。很低的地平线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画家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

160庞贝末日 布留洛夫 俄国 帆布油画 1830—33年 465.5 x 651cm 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布留洛夫在1828年到访了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在那里画了大量草稿,为将来著名的关于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与庞贝城毁灭的画作做准备。油画在罗马展出时获得了欣喜若狂的欢迎,然后被送往巴黎卢浮宫。这幅作品成为画家第一幅在国外受到如此大兴趣的画作。瓦尔特·司各特男爵将这幅画称作“不凡的史诗”。作品的主题是古典素材,由于画家的艺术幻象与大量光影游戏,作品已经从新古典主义风格向前迈了几步。《庞贝末日》出色地描绘出了俄罗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这种浪漫主义混合了理想主义、对于外光画的很大的兴趣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对于这一类历史题材的狂热爱好。

     布留洛夫(Briullov,Karl Pavlovich,1799—1852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的代表大师,优秀的的历史画家、肖像画家。出生于彼得堡,父亲是画家兼装饰雕刻师。10岁时,勃留洛夫被送进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画。1819年因其处女作《凝望水中的纳克索斯》一画而脱颖。他在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师从于伊凡诺夫。1822年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光辉成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27年他赴庞贝古城遗址考察后,于1833年完成了名作《庞贝的末日》,为他和俄国赢得了声誉。普希金评价这幅画堪称“俄罗斯画坛的初日”。 

161、即兴31号 康定斯基 俄国 1913 年 布面油画 140 × 120cm 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这幅《即兴31 号》是画家抽象主义风格探索阶段的作品,也是一幅很迷人的作品。画面中只能看到各种颜色和线条的组合,玫瑰色、绯红、蔚蓝、黄色、橙色、紫色、翡翠色,还有黑色。抛开别的不说,没有人不会觉得它们明快而悦目,单纯地看着,就有许多愉悦在其中。在这幅画上,寻找任何的物象都是不现实和没有意义的,它展示给你的是心灵的情绪和感情的起伏,是一种潜在的、无法言传的精神舞蹈。康定斯基对色彩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和敏感,在他眼里,“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是弹琴的手,弹某个琴键,引发心灵的震颤”。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画家,世界公认的抽象主义绘画的鼻祖,也是杰出的艺术理论家、诗人、剧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茶商家庭。自幼喜爱绘画,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后长期定居德国,从事绘画研究。曾担任“新艺术协会”主席,致力于推广各种不同的画风。1910 年以后,他的抽象主义绘画风格越来越明显。他的代表作有《湖上》、《黄·红·蓝》、《蔚蓝的天空》、《白色的线》、《即兴31 号》、《粉色的音调》等等。

162、红、白、蓝的菱形画 蒙德里安 荷兰 1924~1925 年 143 × 142cm 布面油画 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这幅《红、白、蓝的菱形画》是一幅最能代表蒙德里安艺术思想的作品。画面把一个正方形按菱形的样式放置,通过长短不同的水平线和竖直线把画面分割成了诸多的三角形、正方和长方形以及各种不规则图形。这时,当我们仔细分析时就会感觉到这其中富于变化,包罗万象的艺术特色,就如同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精美绝伦的“八卦图”一样,暗含玄机。画家进一步在这众多的图形中,填充了单纯的红、黄、蓝等原色。使画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变化的因素。从而,蒙德里安把以前看来极为复杂的绘画语言,简单为纯粹的构图和单纯的色彩,然而整个画面看上去均衡而和谐,并且包含变化的活力和无限的延伸性和弹性。在蒙德里安这纯粹的图形和色彩的世界里,我们更能感受到整个世界背后复杂而变化的种种存在、种种可能,以及整体与局部,整体和整体,局部和局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这幅用简单的抽象语言所构建的图画,却包含了许多幅画都无法达到的删繁就简的特殊表现效果。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风格派”领袖人物,逻辑抽象主义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出生于荷兰阿麦斯福特,曾就读于阿姆斯特丹的美术学校,后来受到了立体主义的深刻影响,开始创作抽象主义画作。他的作品通过对空间和几何构图的巧妙安排,达到了一种色彩鲜明、造型和谐的特点。代表作有《灰色的树》、《蓝、灰和粉红色的构成》、《油画第一号》、《百老汇爵士乐》以及这幅《红、白、蓝的菱形画》等。

     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内容呢?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这条街以妓院林立而闻名。画上的女人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画家曾多次易稿。在这件作品的草图中,曾出现一个海员和一个刚进门的医学院学生。毕加索大胆地画了五个姑娘和两个男人。背景是妓院的客厅或饭厅。后来几经修改,又作了大胆的突破。毕加索曾对人说,他讨厌这个题目。因为亚威农的姑娘并非是些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而是一些出卖爱情的妓女,她们与画上的女人毫无干系。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给起的。也许诗人根据这些裸女,才把她们与亚威农妓院联系起来。由于这一幅以裸体女人为主的大型油画,与那个不光彩的亚威农背景相联系,使毕加索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在此画的第一幅稿子上,一如前述,还有两个男子,一个持花束,另一个从布幕后面走出来。毕加索自己说,他原想画一个骷髅,以强调死亡。如是这样,似乎又多了一层“劝人为善”的意义,以符合西班牙人对花街柳巷蔑视的传统。但后来全部改变了,以立体主义方法来表现五个裸女。在这幅画上,观者多少可感觉到画家着意于纯粹的田园风趣。五个裸体女人的色调是以蓝色背景来映衬的。蓝色使他想起戈索尔那美丽宜人的风光。但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几何形变异的女人。右边坐着的一个女人像戴上假面具一般,当她转过身来,脸容十分可怕,就像从阴间爬出来的鬼魅,颜色却又像烤熟了的乳猪。最左边一个女人,正拉开赭红色的布幕,为要展示她的姊妹们的菱形身体。她那严肃的表情,侧面的轮廓,简直像埃及的壁画。中间还有一堆水果。
164、死与火 克利 瑞士 1940 年 46 × 44cm 布面油画 瑞士伯尔尼克里基金会
    
《死与火》是画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创作的,画面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凄凉和哀愁的氛围,充满艺术的感染力。画中粗重的黑色线条隐藏着一种不堪负荷的沉重。中间由符号语言组成的苍白的人物形象,就像一个骷髅头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死亡的预示。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个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个字母组成,而这三个字母组成的“tod”一词,在德语中正是死亡的意思。

     保罗·克利(1879~1940),德裔瑞士画家,出生于瑞士伯尔尼的一个音乐世家。曾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对铜版画也有相当兴趣,是1911年康定斯基组织的“青骑士”画派的主要成员之一。1916 年应征入伍,这期间对神秘的东方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绘画风格。后来曾执教于魏玛、杜塞尔多夫等地。他的绘画作品色彩和线条处理得很有特色。代表作有《老人》、《难忘的构图》、《金鱼》、《风中的狄安娜》以及《死与火》等。

165、螺旋形的防波堤 史密森 美国 1970年 50 × 500 × 5m 大地艺术 美国犹他州大盐湖
    
《螺旋形的防波堤》是由美国著名大地艺术家史密森创造的。地点在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边一个荒凉的沙滩上。创作方法是把垃圾和各色石头用推土机倒在盐湖红色的水中,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状的堤坝,这个庞然大物占地十英亩,螺旋中心离岸边长达46 米,所有长度加起来有500 多米,顶部宽约4.6米。这个庞大的东西,显然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图画相比拟。并且它也没有几个真正的观众,我们看到的是从飞机上拍摄的照片。这是一件使观者的身心都远离喧闹的现代文明的作品。尽管清楚地知道了它的作者和创作过程,当人们真的看见它的时候,仍然会觉得它不是现代人做的,而是自远古以来就存在于那里。巨大的螺旋如同古老迷宫里传出的回声,令人想到旋转的星云,或者从海中升出的海螺一样。

     罗伯特·史密森(1938~1973),美国著名的大地艺术家。他是一个十足的悲观者,认为工业文明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结果,“冷冰冰的玻璃盒子??陈腐、空洞、冰冷”这一切主宰着美国的城市。因此他希望能与大地对话,去寻找新的艺术创作方式。他迫切希望回到自然的荒野中去,寻找人与大地和谐的关系。1968年在美国组织了一个名为“大地作品”的展览,其后开始大型的户外艺术创造活动。他的代表性大地作品除了《螺旋形的防波堤》外还有《螺旋形山丘》等。不幸的是1973 年艺术家在英国进行创作时,坐飞机考察地形,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年仅35 岁。

 166、查理一世打猎像 凡.代克 佛兰德斯 1638年 油画 266×207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凡·代克1632年当上了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他画的查理一世出征打猎时刚刚下马的肖像,表现这位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渴望永垂青史的形象:一个无比优雅、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和受过高等教养的人物,是艺术的赞助人,是神授王权的维护者,是一个无需用外部服饰来标志权力以提高他的天然尊贵的人。一位画家能够这样完美地在肖像画中画出这些特点, 无疑要受到社会的急切追捧。在这幅画中,狩猎归来的国王站在树阴茂密的高地上,神情高傲,难掩自命不凡的气势。画家以写实手法描摹出这位君主的精神状态,整个画面上,色彩统一在夕阳的光照之下,显得温暖而柔和,十分符合人物的气质。闪闪发光的衣饰,云层射出的光线,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凡·代克,全名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佛兰德斯著名画家。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学画,曾师从鲁本斯。他擅长肖像画,形象朴实、自然,笔法严谨。深受英国王室器重,层在英国宫廷工作了几个月,后来返回意大利。他的后期作品巴洛克风格明显。他对英国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还有《保利纳·阿尔多诺像》、《圣奥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猎图》等。

 167、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 
    
这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这是一个街头常见的风俗场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对,那个头戴羽帽的贵族青年以轻蔑挑逗的目光看着女占卜者,而她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诚又含智慧,对比之下,贵族青年却显出华而不实的肤浅。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

168、圣母报喜 巴托尼 意大利 1741年 布面油画 100x60cm 巴黎卢浮官藏
    这是画家借圣母题材而创作的
一幅无与伦比的美女图。圣母怀孕是传统的题材,这幅画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圣母含羞的表情和双手合于胸的手势暗示有孕外,没有天使来报的画面。巴托尼的画,在古典的风格中,透露着现实的美。他的作品充满“个人的文化”,极富个性,深得上流人士的青睐。18世纪,许多富有的有识之士迷恋于欧洲大旅行,旅行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请当时首屈一指的肖像大师巴托尼为他们作画。

    庞培奥·巴托尼(Pompeo Batoni 1708-1787),意大利著名画家,被称为是18世纪罗马的“画家王子”。正如他为神话与寓言作画一样,巴托尼的艺术始终跟随着缪斯的优雅身影。他借鉴了提香的绘画风格,注重细节,色彩明丽,绘画技巧娴熟,画面无可挑剔。在古典的风格中,透露着现实的美,把绘画技艺带进了一个新的领地,是意大利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169、伊拉斯谟像 小荷尔拜因 德国 1523~1524年 42×32cm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
    小荷尔拜因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肖像画。而肖像画中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他为伊拉斯谟画的三幅肖像画。在这幅肖像画中,画家描绘的是伊拉斯谟的侧面,将伊拉斯谟置于书桌前,刻意表现他在奋笔疾书时的精神状态,着力刻画侧面突出的高高的鼻梁、专注的目光、坚毅的嘴唇,这些细节极富个性,显出伊拉斯谟坚毅果敢、沉着稳健的内心世界。

小荷尔拜因(1497~1543),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最著名的肖像画画家。生于奥格斯堡,卒于英国伦敦。自幼就在父亲老荷尔拜因的画坊中学习绘画,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1514 年前往瑞士巴塞尔,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画艺也大有长进。后来由于画技精湛,得到英国亨利八世的赏识,成为了英国王室的宫廷画家。他的主要作品有《伊拉斯谟像》、《德国商人吉兹像》、《大使们》、《亨利八世》、《死神之舞》等。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马丁·路德通信,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
170晚钟 米勒 1850年 布面油画 55.5×66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约瑟夫·玛丽·维安 (1716-1809年),法国18世纪到19世纪初年的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作画遵循古典主义原则:选择古代题材,以古代希腊罗马建筑作背景,人物装束希腊化,造成古典意境。即使描绘现实题材也杂入古代意趣,人物装束、姿态动作模仿古典雕刻造型,显得呆板冷漠和理性。这些特征可在他的《贩卖孩子的商人》和《希腊姑娘用鲜花装饰熟睡的爱神》画中见到。
171、读书少女 弗拉戈纳尔 法国 1785年 油画 64×51.8厘米 温特图尔奥斯卡·莱因哈特收藏馆藏
    
画中少女是弗拉戈纳尔妻子的妹妹,年近十四岁的玛格丽特·热拉尔,因母亲去世前来巴黎投奔姐姐。弗拉戈纳尔以前的作品,大都具有矫情艳丽的虚饰风格,而《读书的少女》则一反往昔以直率挥洒的笔法、简洁概括的显露出画家的才情和艺术功力。肯定而有力度的笔触刻画出少女清晰娇美的面部轮廓,神来之笔在少女那弯长的眼睫毛上,一笔挑出,看似随意,却最见画家的功夫。顺着少女专注的眼神看去,握书的右手如兰叶交错,自然而迷人,读书少女的优雅神情跃然而出。画中不仅画出了读书少女的仪态大方和典雅文静,更画出了少女后来成为一名女画家的内在气质,充分显示出弗拉戈纳尔非凡的艺术才华。他的这幅代表作对印象派绘画技巧有深远的影响,堪称绘画史上重要的杰作。

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1732年4月5日生于格拉斯,1806年8月22日卒于巴黎。1765年,他在沙龙展览《高尔索斯和卡丽荷耶》(Coresus and Callirrhoe),使他成为当代历史画大师。1767年之后他不再参加沙龙展,此后他为了迎合私人顾客之所好,大部分作品都以调情的画面、田园风景及装饰画为主,并以此闻名,其作品现作品现在分散在法国、美国各大博物馆中。
172、林荫道 霍贝玛 荷兰 1689年 140 × 103cm 油画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此图展现了乡野的美丽风光,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对称的小树于平稳中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还能看到左旁的教堂尖顶,右旁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出一种正在延续着的平静而艰难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这幅画中还带着一种忧伤的讽刺意味,长长的林荫大道在灰暗的地平线处消失到一点,画中这种忧伤的讽喻也是霍贝玛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荷兰画家。1638年10月31日受洗于阿姆斯特丹,1709年卒于同地。早年从师J.van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荫道》、《磨坊》等,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人称道。
173、阿尔卑斯山的雪崩 1803年 卢泰尔堡 英国 109.9cm×160cm 布 油彩 伦敦 泰特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以严谨的手法描绘阿尔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风景画。画家十分注意造型与色彩的关系,近景的暖色与中、远景的冷灰形成对比,产生了纵深的空间感,块状的山岩造型及不同斜线的构图,造成了雪崩的动感与恐怖气氛。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雪崩的奇异与壮观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山崩地裂、气势逼人的自然威力。

菲利普·卢泰尔堡(1740-1812年)是法国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最先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的画家。卢泰尔堡1740年11月1日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18世纪。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不安和动荡的精神因素,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到来。他是从18世纪古典主义向19世纪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画家。卢泰尔堡浪漫主义艺术的形成主要是在他31岁时来到英格兰之后,他曾作过舞台美术设计和圣经插图。他晚年的作品更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他的绘画作品经常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1781年画家41岁时被选为院士,1812年3月11日死于契斯威克。
174、贩卖孩子的商人 1763年 约瑟夫·玛丽·维安 法国 96cm×121cm 布 油彩 枫丹白露皇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人神合一题材的绘画,有着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人物造型严谨,肃穆而冷静。女主人被刻划得高贵而矜持,女商人则从提篮里抓出一个带翅膀的小男孩(无疑这是小天使),构成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场面。如果说画家描绘的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话,那么,那个正在被贩卖的长着翅膀的孩子,无疑又给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的色彩。

约瑟夫·玛丽·维安 (1716-1809年),法国18世纪到19世纪初年的新古典主义画家。维安作画遵循古典主义原则:选择古代题材,以古代希腊罗马建筑作背景,人物装束希腊化,造成古典意境。即使描绘现实题材也杂入古代意趣,人物装束、姿态动作模仿古典雕刻造型,显得呆板冷漠和理性。这些特征可在他的《贩卖孩子的商人》和《希腊姑娘用鲜花装饰熟睡的爱神》画中见到。
175、盲女 1856年 约翰·埃·密莱 英国 86.6cm×61.6cm 英国伯明翰市搏物馆与美术陈列馆
    密莱运用古典画法,一丝不苟的刻画出一对流浪儿在雨过天晴后的神态,盲女聆听着小伙伴对大自然的描述。

约翰·埃弗雷特·密莱 (1829-1896)生于英国南安普敦。父为当地有名望的人物,酷爱绘画。密莱8岁全家迁居伦敦。9岁被送入萨斯领导的绘画学校。密莱是“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奠基人之一。密莱交游广阔,善于人际关系。1885年获得男爵称号。晚年又被皇家美术学院推选为院长。1896年因患喉疾在伦敦去世,享年67岁。176、笛子演奏会 1852年 阿道夫·门采尔 德国 142cm×205cm 布 油彩 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笛子演奏会》显示了他卓越的绘画技巧。整幅作品色彩辉煌华丽,冷暖、明暗的转换与过渡,与画面情绪相融,恰到好处。在总体背景下,人物刻划主次、身份、等级分明。处在灯光照耀下的贵族们,服饰华丽,却被画家以灰调子淡化;处于暗部的乐手们,在烛光下显出全神贯注的神情。真正处于焦点而又被人关注的,是那位笛子演奏家,他姿态潇洒、神情专注,陶醉于曲调之中。灯光给他以暖调,黑衣使他庄重,优美的乐曲,似乎正从演奏家的指尖溢出,并充满了豪华富丽的空间。


阿道夫·门采尔(1815~1905)德国油画家、版画家、插图画家,尤其以素描见长,是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在德国的代表人物,是继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之后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种类和题材都很广泛,多层面而深刻地表现了德国社会生活风俗,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描绘,为同时代的欧洲画坛所罕见,是现实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90岁去世时德国皇宫为他举行只有元帅将军才能享有的盛大葬礼。
177、桌球 布瓦伊 法国 1807年 56cm×81cm 布 油彩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在这幅画中,布瓦伊以极熟练的笔法与色彩,描绘了市民阶层的生活与风貌。在一个桌球俱乐部里,数十人集中在一起,打球,聊天,玩耍。其场景被画家处理得井井有条,人物刻画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画风的完整细致。色彩严谨,素描一丝不苟,成为一幅古典风味极浓的风俗画。

路易斯-利奥泼德·布瓦伊(1761-1845年)法国画家。布瓦伊善于在小型画幅中描绘众多人物,而且能刻画人物的各种生活动态,体现画家精巧而写实的造型能力。
178、女士肖像 佩鲁其诺 意大利 1540年 油画 104×85厘米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人物肖像画。画中妇人皮肤白皙,五官端正,着一身红色衣裙,显得端庄沉静,文雅高贵。她一手扶着靠椅,一手按住膝上的圣经,一副虔诚安详的模样。在16世纪之前的人物肖像中难得一见。 

佩鲁其诺是当时极富盛名的画家,甚至有人将他与大名鼎鼎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并称。拉斐尔是他的学生,他在色彩和透视方面的技巧,对拉斐尔影响很大,而他的抒情风格在拉斐尔的早期作品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
 179、绿垫圣母子 索拉里 木板油画 1470-1524年 60×48厘米 现存巴黎卢浮宫
    
画家在《绿垫圣母子》中,以特写式的半身形象描绘圣母子,主要表现母亲喂奶这一世俗情节,圣洁的母爱十分感人,活泼略带顽皮的小耶稣抱起小脚似乎想和妈妈说点什么,在这里人情、人性代替了神性。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和色块刻画人物的肉体,并以柔软的绿色靠垫作衬托,更增加生活的温馨。用大自然作背景,注入了画家对自然美的赞颂。

安德列亚·索拉里 (1470-1524年) 安德列亚·索拉里,属于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开始探索用色彩塑造形象。
180、法兰西斯一世 让·克卢埃 1525~1530年 尺 寸:96×74cm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 
    
1529年,让·克卢埃来到巴黎担任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宫廷画师,这幅肖像画是在他任职期间画的。画中的法兰西斯一世穿着豪华,仪态潇洒,尤其是他的两只手,作成了骑士般的风度(法王被号称“骑士国王”),华丽的绸缎大袍加强了形象的华贵气质。色彩较精细,衣服的绸缎质感画得很出色,银灰色调子上又添深紫、深黄、深蓝,衣服上的光泽给人以一种寒冷感。法王长着一对细小的眼睛,斜视画外,尖尖的下巴颏,使他的长相与身上的宽袍极不协调。表情更显得奸诈有余、仁厚不足。

让·克卢埃(1485-1540),“枫丹白露画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弗朗索瓦一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肖像》、《沐浴的女人》等等。让·克卢埃于1485年生于佛兰德斯。1498年至1515年间他为路易十二工作。在1523年被法兰西1世纪任命为“国王最亲密”的画家,他的作品自成风格,并以此大发其财。他幼子弗朗西斯自小接受培养,后也成为画家。让·克卢埃于1540年去世。
    弗朗索瓦一世(Fran&ccedil;ois I (1494年9月12日—1547年7月31日),又译作法兰西斯一世,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国王。由于他的统治,刚刚形成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全面发展,逐渐成为西欧最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181、伊丽莎白像 弗朗索瓦·克卢埃 法国 1571年 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 
画家去世前一年画了《伊丽莎白像》。这幅画不仅真实地描绘人物的面貌而且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微妙的精神状态,他放弃了表面的、理想化的朴素和含蓄的优雅。

弗朗索瓦·克卢埃Francois Clouet (1522年~1572年),弗朗索瓦·克卢埃是来自穆兰的巨匠让·老克卢埃的孙子和小克卢埃的儿子,他继承了祖父的艺术事业和他父亲的宫廷画家职位。克卢埃的艺术达到了法国文艺复兴现实主义肖像画的至高水平,为法国文艺复兴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代表作品有:《伊丽莎白像》等。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本名伊丽莎白·都铎,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王国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182、沐浴的希腊贵妇人 维安 法国 1767年 218×84厘米 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以伊奥尼亚式的希腊建筑为背景,塑造了一位希腊的贵妇人沐浴后正裸体斜倚在柱栏边,左边的侍女为其擦洗足趾。少妇有着秀美的脸颊,婀娜多姿的身段,柔美的肉体和洁白的肌肤。她的体态呈S形曲线,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女性的美,颇具韵律,像一尊古希腊的美神雕像。画家一丝不苟精心的刻画了柱式的沟纹、大理石的栏杆和水池的台阶,以规整冷峻的横、直线反衬富有生命力的女性的柔美的曲线和肉体的圆润,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异常安定和宁静之感。

183、微笑的军官 哈尔斯 荷兰 1624年 86×69厘米 由伦敦私人收藏 
很少有人能像哈尔斯这样运用洒脱而准确的笔融来塑造形体,使画中人形神兼备,成为有性格的典型人物。画面气氛热烈,洋溢着荷兰人的乐观主义。

弗朗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毛纺工人家庭,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他年少时便拜在名画师门下,曾参加过反对西班牙帝国统治的荷兰独立战争,战争造就了他倔强孤傲且好酒恃才的性格,据说古怪的脾气使他在人前口碑很不好,曾经因为虐待第一任妻子被告上法庭,妻子也因为郁郁寡欢而早逝。哈尔斯终生都生活在社会下层,八十多岁时还因为生活所迫而接受美术家协会的补助,他和第二任妻子寄居在养老院中。但画家的毅力又是惊人的,一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勤勉不辍,创作了作品二百五十余幅。今天10荷兰盾钞票上的头像就是他。
184、雪中猎人 勃鲁盖尔 油画 1565年 117×162厘米 藏维也纳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相传是安特卫普一位收藏家订做的。表面看起来只是作者对比利时风光做了深情的描绘,但历代研究者始终坚信,作者全部的心思、智慧与才华一定还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涵义。整体来说,作者基本上是运用黑白灰色调的交错对比来控制画中人物和自然的造型的,这种冷静而透明的审视态度,其实在勃鲁盖尔本人的心目中也是难能可贵的。也许在这幅描绘尼德兰地形风貌和美丽容姿的巨作中,还隐藏着作者对这种场面的留恋,因为他不知道多难的尼德兰何时才能从西班牙的奴役中走出来。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约1525—1569)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他善于思想,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他继承了博斯的艺术风格,又被誉为“新博斯”。他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彼得·勃鲁盖尔是自扬·凡·爱克开始的刊期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185、最后的晚餐 包茨 1464-1468年 88.5×71.5厘米 比利时卢万圣彼得大教堂藏
    
这幅画是以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为题材。画家精细地描绘了典型的哥特式房子的特点,狭窄的墙面,较多的窗子,室内柔和而明亮光线,地面上整齐的花砖,覆盖在桌面上的洁净的桌布。十二个门徒坐在桌子的周围,耶稣的位置正当画面的中心。作者利用地板砖的图案创造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建筑结构环境,反映了他严谨的构图风格。用比较罕见的细致描绘来强调画面的宗教意义。

包茨(1415-1475)尼德兰北方画派代表,所作《最后的晚餐》比达·芬奇的早30年。
186、时髦婚姻·早餐 荷加斯 英国 1744 年 68.5×89cm 布面油画 伦敦国家画廊
    
画面上,钟表的时针已经指到12点20分。伯爵夫人好像刚刚起床,穿着宽大的睡衣,伸着手慵懒地打着哈欠,好像根本没有睡醒的样子。客厅的地板上,翻倒在地的椅子、乐器、打开的乐谱,散乱的书本、扑克,乱七八糟地躺了一地。表明了新娘昨晚与密友们通宵狂欢的“盛况”。画面上新娘正乜斜着眼睛看着伯爵,带着和伯爵较劲的意味。伯爵戴着华丽的帽子,身穿黑色的绅士服,精疲力竭地瘫坐在位子上,对坐在一边的新娘视而不见。他的宠物狗正把一个女人的内衣从他的上衣口袋里叼出来,泄露了他昨晚也在外面寻欢作乐的事实。远处的仆人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在收拾桌椅,可能,昨夜被夫人吆喝得一宿未睡。秃顶的管家拿着家庭开支的凭据,想让主人过目,但是看到睡意蒙胧的伯爵和夫人,转身离去。他往上翻着白眼,似乎在说:“哦,我的上帝,这还是个家吗?”

荷加斯(1697~1764),英国民族风俗画的奠基人,著名油画家、版画家、美学家。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家住宿学校的校长。荷加斯自幼喜欢绘画,曾在桑希尔爵士门下学习。他的作品擅长以讲故事的方式讽刺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生活的腐朽和堕落以及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作品大多都是连环组画的形式,代表作有《时髦婚姻》、《征服墨西哥》、《乞丐的歌剧》、《妓女生涯》、《浪子生涯》等。
    荷加斯常常通过充满故事趣味的连环组画,用讲故事般的方式,对当时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和嘲讽。18 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非常势利,一度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没落贵族大量通婚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新兴资产阶级暴发户非常羡慕贵族的身份,而没落的贵族又很羡慕暴发户的钱财,所以双方通过买卖婚姻正好各取所需,一时成为社会风气。《时髦婚姻》正是对这一极端功利的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嘲讽。画面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伯爵为了发财和暴发户的女儿结了婚,但是二人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感情,很快就各行其是,彼此不忠。伯爵背着妻子领着情人到江湖医生那里去打胎,而妻子则与情人在闺房里通宵达旦寻欢作乐。后来妻子与人通奸被伯爵发现,盛怒之下的伯爵与其决斗,不幸中剑身亡。伯爵夫人翻然悔悟,可为时已晚,不堪自责的她也服毒自尽。弥留之际,她的父亲慌忙赶来,却不为女儿哀伤,而是先把她手指上的宝石戒指取下放进了自己口袋。这组画一共六幅,按情节发展依次为《婚约》、《早餐》、《求医》、《伯爵夫人早起》、《伯爵之死》、《伯爵夫人自杀》。我们看到的这幅《早餐》是其第二幅,反映的是结婚不久的伯爵夫妇早餐时的场景。   
187、暴风雪中的汽船 透纳 英国 842年 122×91cm 布面油画 伦敦塔美特美术馆藏 
    
这是透纳在海景画风格的成熟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翻卷的旋风把海浪高高卷起,空气中夹杂着雪花和海雾,天地一片混沌,隐约可以看到汽船的轮廓以及前进的方向。画面色彩运用丰富而富有变化。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绘画探索。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透纳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人们从他后期那些大胆的习作中找到了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绘画的发端。
188、韦克的风车 雷斯达尔 荷兰 约1670年 油画 83×101厘米 藏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 
    
这是一幅很有荷兰民族地方和时代特色的风景画,它是一首对大自然动力的赞美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在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湾旁,高大的风车耸立在乌云翻滚的天空,显得庄重、巍然而神圣。画家擅长于色彩造型,博大精深的天空运用变化多端的和谐灰色,层次丰富,笔触细腻沉稳,他使笔触与色彩消失在翻腾的云层中,人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天空。这才是至高的艺术境界。

雅各布.凡.雷斯达尔(1628~1682)是17世纪荷兰最为出名的风景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先驱,他的风景画生动优美。1628年生于哈勒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家庭。艺术上受其叔父S.van雷斯达尔影响。作品多描绘海洋、平原和农村。1648年成为哈莱姆画家行会的成员。早期创作以凝重见长,写实功力深厚。

189、惊马 斯塔布斯 英国 油画 1761-1762年 325×259厘米 私人藏
    
这幅画又称《维斯托·杰克》,是斯塔布斯画得最弛名的马。这匹赛马冠军是罗金厄姆侯爵马厩里的马,是斯塔布斯受侯爵委托所绘制的众多作品中的一件。这幅画的尺寸很大(约十英尺高),是典型的没有骑手的马的肖像。据说当时有人建议应该在马上画一骑手,但没有任何证据佐证。这幅画的品质很高,展示了马术的风彩,并使斯塔布斯画马的知名度和地位得到提升。这匹奇妙的马被画得极具活力和个性,令观者活力焕发。

斯塔布斯(1724~1806)英国画家。1724年8月24日生于利物浦,1806年7月10日卒于伦敦。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全靠自学成为出色的动物画家和肖像画家。他是英国最伟大的画马艺术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画马艺术家。但并非任何时候他都被视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他那个时代,画马非主流艺术,而他被视为一个单纯画马的画家。马术艺术在体裁上属于体育艺术的范畴,很多评论家和鉴赏家瞧不起这类艺术,可能因其具有过浓的乡土气息。斯塔布斯的主顾多为狩猎、射击和赛马的绅士们,因而往往被一些比较严肃的艺术家们所忽视。然而,时间可以消除一切偏见。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对他的作品予以重新评估,以确立他是否可以进入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大师之列。他的支持者们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浪漫的理想主义代表,支持者们通过对斯塔布斯作品的仔细研究和观察之后,认为他的一生是庄严的,是一切伟大的艺术的标志。代表作有《马车中的绅士和夫人》、《牵马的绅士》《被狮子惊起的马》等,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是1766年出版的《马的解剖学》,书中的插图在英国出版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190、在公园里 莫里索 法国 油画 1874年 彩色粉笔画 73×92厘米
    
青草和野花也沐浴着母爱的光芒,草香和花香伴着孩子甜蜜的笑容。一条小黑狗望着慈爱的女人,女人的怀里躺着可爱的孩子。这儿,朴素的生命多么美,宁静的氛围多么和谐。

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1895)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莫里索1841年生于法国布兰热一个颇有声望的官吏家庭,其祖父为著名画家弗拉戈纳尔,父亲是高级军官。莫里索最初跟随学院派画家吉夏尔学画,后来师从卡米耶·柯罗。19岁时与画家德华·马奈相遇。马奈对莫里索高贵典雅的气质极为欣赏,从此莫里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马奈的作品中。而莫里索也深受马奈艺术观的影响,成为一位印象派画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笔触流畅,情感细腻,是位擅长撷取生活诗意的画家。
191、
恋人的花冠 弗拉戈纳尔 法国 油画 1771-1773年 318×215厘米 纽约费利克收藏
    弗拉戈纳尔关于贵族“有闲”青年男女恋爱风流《爱情》故事的四幅组画,分别为《友情》、《告白》、《侵入》、《恋人的花冠》,讲述的是由一见钟情的会面、夜半爬上阳台向心上人倾吐、姑娘在花园里徘徊想着心事、最后小伙子求爱成功的一个俗之又俗的“饮食男女”的恋情。象《恋人的花冠》这类画,因其精致的风格而常常被认为是弗拉戈纳尔最好的作品。上方绿荫的巨树,参天蔽日,突显了人的渺小与脆弱,下面则是爱情游戏的欢乐场面。

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1732年4月5日生于格拉斯,1806年8月22日卒于巴黎。1765年,他在沙龙展览《高尔索斯和卡丽荷耶》(Coresus and Callirrhoe),使他成为当代历史画大师。1767年之后他不再参加沙龙展,此后他为了迎合私人顾客之所好,大部分作品都以调情的画面、田园风景及装饰画为主,并以此闻名,其作品现作品现在分散在法国、美国各大博物馆中。
192集体发明物 马格利特 比利时 1934年 73.5×116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34年马格利特阅读了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受到书中所描述景物的启发,创作了这幅《集体发明物》。远处辽阔的大海,海浪拍岸、波涛汹涌。在近处的沙滩上躺着一条半人半鱼的怪物。上半身是鱼身,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鱼嘴;下半身是人形,两条腿光滑、细长。如果说是美人鱼,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美人鱼都是人身鱼尾,看上去漂亮、美丽,惹人遐想。而马格里特一反常态,彻底颠覆了这个形象,给人一种啼笑皆非的突兀感觉,可是你又无话可说,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人世迥异的奇特、梦幻世界。马格利特认为,虽然这怪物与民间传说中的美人鱼不一样,但也是受其启发,幻想出来的形象,既然幻想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形象也是想象的产物,就给它取了个“集体发明物”的怪诞名字。

马格利特(1898~1967),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出生于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赋予平常熟悉的物体一种崭新的寓意,或者将不相干的事物扭曲地组合在一起,给人荒诞、幽默的感觉。代表作有《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强奸》、《戈尔达礼》、《单词的使用》、《自然之美》以及《集体发明物》等。
 193意大利早晨 布留洛夫 俄罗斯 1823年 帆布油画 80 x 60 cm 德国基尔美术馆
    
1823年卡尔·布留洛夫来到意大利后完成了这幅画。画中的光线十分重要,画家自己对此如此写道:我让模特在日光中被照亮,打算从后面照光,从而让脸和胸脯处在阴影中而又受被太阳照亮的喷泉的反光。从而让一切阴影相比纯粹从窗进来的照明显得可爱得多。在画中在喷泉的细流下洗脸的年轻女子被柔和的晨光照亮。这幅画为布留洛夫带来了名望,起初得到意大利评论界的好评,然后则是被皇家艺术家奖金协会看重。协会将《意大利早晨》赠给了亚历山德拉·费奥多洛夫娜,尼古拉一世的妻子。皇帝想要《早晨》的成对画,这成了布留洛夫后来画就《意大利晌午》的基础。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 历史画家、肖像画家,是一位能驾驭从多形体正式画到日常生活主题以及小型素描的广泛风格的巨匠。布留洛夫的正式画中保存着浪漫主义肖像画的激昂,充满了明亮色调,从而能够有机地适应十九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宫殿和庄园内部装饰的艺术环境,迎合了俄罗斯贵族的最新口味。
 194意大利晌午 布留洛夫 俄罗斯 1827年 帆布油画  64 x 55cm  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
    
《意大利早晨》和《意大利晌午》组成了一套画(这种系列是浪漫主义时代的特色)——早晨,青春,生命的黎明;晌午,成熟,充沛的精力。在这幅画中首次出现了画家喜爱的略带平民色彩的年轻美女形象。难怪皇家艺术家奖金协会对这幅画十分冷淡,对此画家反驳道:“我下定决心在那些形式中寻找朴素的天性,我们常遇到这种她,比起严格的雕像式的美常常更喜爱她。”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年)历史画家、肖像画家,是一位能驾驭从多形体正式画到日常生活主题以及小型素描的广泛风格的巨匠。布留洛夫的正式画中保存着浪漫主义肖像画的激昂,充满了明亮色调,从而能够有机地适应十九世纪第二个二十五年宫殿和庄园内部装饰的艺术环境,迎合了俄罗斯贵族的最新口味。
 195两姐妹 夏塞里奥 法国 1843年 布面油画 100x8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通过 衣着饰物和手拉手表现两姐妹情深依依。夏塞里奥作为安格尔的学生,在肖像画方面也显示出才能。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完美而细腻的表现手法,对画中人物作深入的刻画。《姐妹俩》的肖像具有明显的安格尔的艺术风格特点,但在衣着装饰和佩饰物描绘上,要比老师简略而概括。他的肖像画刻画精细,都是先用铅笔起草,和安格尔绘画的程序一样,精雕细琢,意味深长。 

雅克·约瑟夫·提索特(1836-1902年),法国画家。少有画家像提索特这样,把英国的上层社会描绘得如此之美。因此,许多人都以为他是英国人,而实际上他出生在法国南特,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德加(1834-1917)和马奈(1832-1883)有同窗之谊。19世纪六十年代,巴黎公社之后,他奔赴英国,定居伦敦,一住就是十一年,成就了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提索特的作品属于欧美国际时尚的氛围。他的模特着华美时装,周旋于英国19世纪的上层社会,表现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即维多利亚精神。提索特的作品被他的仰慕者以那个时代的极高价收购。
196美惠三女神 拉斐尔 意大利 木板油画 1504年 17cm×17cm 圣·孔德美术馆收藏
    
美惠三女神是指希腊神话中象征美丽、温雅、欢喜的三女神。她们是宙斯和欧律诺墨的女儿,为人们带来美丽与幸福。她们的名字分别是欧佛洛绪涅、塔利亚、阿格莱亚。文艺复兴以来,许多画家和雕刻家都曾仿照古代的构图创造过美惠三女神的形象,而拉斐尔的这一幅是最出色的。

    拉斐尔·桑西(Raffael Santi,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他是一位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197、相思 格维得 英国 1906年 布面油画 131x180cm 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这幅画作标志着格维得的罗马题材时期的开始。通过画中洋溢着纯情的女模特,静物写生般的彩虹花卉和女主人公倚靠的大理石,画家格维得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油画大师的地位。格维得画了不少古典建筑,属于艺术史中的大理石派画家。画中女主人公低头思念的样子,让人想起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原来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丽忧伤的爱情和相思都是一样的,它跨越了空间和时间,象中国的唐诗宋词永远地定格了下来。整个画面是如此地安宁、美好,淡淡的忧伤,美丽的忧愁,不知她已经思念了多久,她还要相思多久。“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约翰·威廉·格维得(1861-1922年),又译格威德,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大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黑发女郎,独自依靠在大理石旁,像是以某种方式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梦想和思绪。作品源自希腊学院派画风及细腻的绘画手法,让人想起 格维得推崇备至的英国画家莱顿(1830-1896)。作品使用了许多19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手法,即主题总是来自几经挖掘后的文学题材。

198、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塔德玛 荷兰 1888年 画布油画 132.70×214.40厘米 
    这幅画是以罗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卢斯为依据创作的。画面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塔德玛描述了埃拉加巴卢斯的一个表面娱乐大众而实质十分诡异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洒玫瑰花瓣。但是花瓣洒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过气来。画家把皇帝安置在宝座上,观察着受苦的食客,旁边坐着皇帝的母亲和宠臣。在这幅画里,画家把人体和玫瑰花瓣溶为一体,把他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劳伦斯·阿尔玛-塔得玛(Alma-Tadema,1836-1912,)是英国皇家学院派画家中的世俗装饰大师,他把拉斐尔前派掀起的古典主义风潮推向前进,首先以饱含情韵的笔触描绘着梦幻般的古典世俗题材,并使得这种题材创作发展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的中心。他生于荷兰,1873年,阿尔玛-泰德玛获得了英国国籍。

199、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 卡巴内尔 法国 1887年 画布油画 87.60×148厘米 
    这幅画取材于普卢塔克(公元前120-前50年,希腊学者、传记作家)的《安东尼的一生》。讲的是亚克兴角战役之后,被屋大维打败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感到末日临近,决定自杀。为此,她下令让几个奴隶体尝不同的毒药,为自己选择痛苦最小的一种。卡巴内尔的画笔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克娄巴特拉的人格魅力没有一丝一毫的流失,她仔细观察着每个奴隶死亡时的表情,身边还伴有一只豹子和一个摇扇的侍女。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年9月28日-1889年1月23日),法国学院派画家。出生于法国埃罗省省会,地中海沿岸城市蒙彼利埃。他的绘画以学院艺术风格著称,取材以历史,古典,及宗教题材为主。卡巴内尔的艺术可作为法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沙龙学院派艺术的代表。卡巴内尔的历史画和宗教画追求表面的艺术效果,他的装饰壁画和外表华丽的盛装肖像画在上流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少女克洛伊 Chloe 朱尔斯·勒菲弗尔 1875年 布面油画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勒菲弗尔于1875年创作的作品,画中年仅19岁的少女克洛伊问世后,她的清纯形象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艺术评论界,为画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880年墨尔本世博会,画家勒菲弗尔挑选了这幅得意之作参展,这幅画在墨尔本世博会结束后被当地人购买。后来,一位精明的老板购买了这幅画,悬挂在自己经营的酒吧内。直到今天,《克洛伊》仍然为设在旅店“青年与杰克逊”里的这家酒吧带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201、饭前祈祷 夏尔丹 法国 1740年 49.5x41cm 布油彩 巴黎卢浮宫
    
饭前作祈祷是欧洲的家庭习俗,这幅画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狄德罗在观赏夏尔丹的画时说过:“读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训练过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保持自然给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够了”。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如此。在色彩上以温和褐色作基调,使用了白色、深蓝色和棕红色之间的柔和对比,把这个平凡的第三等级家庭渲染得和睦而温馨,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画中真诚地传达了启蒙运动的理想。据说1740年,夏尔丹以这幅画谒见路易十五时,国王目不转睛地长久地赏读着,大概国王从未见过这般平凡而美的生活吧。

     夏尔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早年入学院派画家P.-J.卡泽的画室,后为N.-N.科伊佩尔的助手。1728年静物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 ,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202、维苏威火山爆发 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 法国 1881年 190cm×303cm 布油彩 第戎美术馆藏
    
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1879年8月23日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 

203、阿廖努什卡 瓦斯涅佐夫 俄国 1881年 73cm×121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瓦斯涅佐夫33岁时在第九届巡回画展上展出了这幅画。这是以俄罗斯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富有诗意的绘画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个农村贫苦少女的形象 。题材取自于俄罗斯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一个乡间姑娘,孤苦令丁,无依无靠,在幽静的林中河畔,绝望地遐想。画面极富幻想性,形象感人,惹人爱怜。传说阿廖努什卡是一个质朴善良又美丽的姑娘,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她从小就饱尝了人 世间的不公和悲哀,后来由于女巫的捉弄,使她失去了弟弟,又离开了自己的恋人。画家将孤独的少女置于密林深处的池塘边,抱膝陷入沉思,上帝啊!你为何这么不公平,善良的人为什么落到如此境地?少女的不幸与周围自然景色构成充满悲悯的诗意。画中蜷曲的 少女姿态和冲向天际的林木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真实感人。

    瓦斯涅佐夫(1848—1926年),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位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他选择的创作题材与一般画家不同,喜欢描绘俄国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形象富有 幻想性。瓦斯涅佐夫是维亚特卡县的一个乡村神甫的儿子,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过画,在22岁到31 岁期间先后去法国和意大利学习考察。他早期创作风俗画。于1878年移居莫斯科后接近阿勃 拉姆采沃画派(阿勃拉姆采沃是离莫斯科70公里的一个庄园,归实业家马蒙托夫所有,建有 一个艺术中心,内中有画家群体,形成画派)。瓦斯涅佐夫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从事风俗画创作,还作舞台布景装饰画、风景画和插图 ,收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画廊楼房正面设计就出自他的手。他的创作充满对俄罗斯祖国的热爱和 英雄主义诗情,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04、洗 澡 1892年 玛丽·卡萨特 美国 100.4cm×66cm 布 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画家将孩子与母亲的身子和手臂拉得很长,让其在画面上伸展开来。并运用俯瞰的方法,使背景色彩的分布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花纹墙纸的赭色与地面地毯图案的红棕色,通过母亲的条纹服装衔接起来,使色调在表现情绪中融为一体。画家运用这种形式、色彩的目的,是刻画母女之爱,特别是着力于刻画女孩的可爱、母亲亲昵的动作,从而加深对母爱主题的烘托。

    玛丽·史帝文森·卡萨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纪未至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位杰出美国女画家。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美国画家之一,1844年5月22日,玛丽·卡萨特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业区,她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既是个富有的资本家,也曾是当地的市长。但玛丽·卡萨特这位上流社会的小姐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她的这种想法当然地遭到了家庭的反对,但她终于克服了各种阻力,于1861年进入了费城的宾西法尼亚美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205、普希金像 吉普林斯基 俄国 1827年 画布油画 63cm×54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这幅普希金的肖像画,是吉普林斯基自意大利留学归来后所作。画中的普希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镶嵌在睿智的面孔上,深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紧闭的双唇隐含着将要发出的诗句,交叉在胸前的有力的双手,独特的面容在蓬乱的短发、胡须及深重的大衣衬托下显得格外鲜明突出。它表现了这位人类的天才自由独立的精神。诗人单纯的背景处隐现着一尊手持五弦琴的雕像,更增加了肖像的艺术氛围。吉普林斯基的绘画与普希金的诗有着共同之处。追求自由的灵魂把这两位艺术家结合在一起。

    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他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由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爆发,使他未能如期赴意大利留学。从他早期的肖像画中已可看出他豪放的笔触和熟练的油画技法。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
吉普林斯基所作的肖像构图不重复,人物头部的动态、眼神的方向、姿式和情绪都因人而异。甚至穿戴服饰、色彩质地花纹变化都很讲究。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1816年画家34岁时去意大利留学,他在罗马一度倾心于古典主义,追求柔和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外形。因此,他后期的绘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但仍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

206、狂暴的海涛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1868年 54.2x65cm 布面油画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 
    艾伊瓦佐夫斯基善于描绘海上夜景,特别是画风暴海浪,如这幅《狂暴的海涛》,还有《九级浪》等,令观者惊心动魄。他的海景画是通过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借以传达俄国人民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普希金和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称他是海洋的热情歌手,令英国风景画家透纳赞不绝口。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出生在今亚美尼亚境内的一个商人家庭。16岁考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进伏罗比叶夫的工作室,18岁时就已画出成功的海景画,他以《风平浪静》一画获奖而使他有机会云游四方,饱览欧洲各地的海岸风光。23岁的画家赴意大利学习考察,画了一些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海景画,很快赢得了声誉。欧洲各国的美术学院竞相聘他。在那不勒斯时受到俄国大作家果戈里和大画家伊凡诺夫的鼓励。尔后又访问欧洲各国。27岁时回到彼得堡,科学院授于他院士称号,海军部聘他为海军画家。荣誉和财富接踵而至,但他并不迷醉于此,一年后毅然离开彼得堡回到故乡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专门描绘大海景色。

207白嘴鸦飞来了 萨符拉索夫 俄国 1871年 62x48.5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萨符拉索夫41岁时创作了这幅代表他思想和水平的作品,它是俄国风景画的里程碑。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它与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相媲美,斯塔索夫说它具有俄国现实主义的划时代意义。在寒冷的俄国,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尽管大地还在沉睡,积雪还没融尽,可是万物已经苏醒。白嘴鸦最先感到春天已降临这深沉的大地。这幅画使人呼吸到初春新鲜的空气,如临其境。画家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对祖国、对俄罗斯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之情。当这幅画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那种和平宁静和荒凉原野即将苏醒的气息感动了许多人,得到大众很高的评价。

    萨符拉索夫(1830—1897年)莫斯科画家萨符拉索夫被认为是俄罗斯风景画派的真正奠基者,是巡回展览画派和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1844年至1850年在莫斯科唯一的也是最著名的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风景画,毕业后一生从事风景画,走遍俄国大地,最喜欢描绘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穷乡僻壤。在他的所有风景画上,可以感受到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气息,画家探索和描绘大自然的美,但他不满足于草木的生命和山水的秀丽。他能透过自然,洞察更深层的内涵。他从荒无人烟的俄国大地上,提取到最具精神气质的自然“感情”,因此人们誉他为富有民族感情的风景画家。这位伟大的大自然歌手在极端贫困与孤独中离开了人世。萨符拉索夫精通色彩,擅绘外光风景,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深刻的民主内涵与强烈的抒情色彩融会一体,创伤技法别开重生面,新颖独特。《白嘴鸦飞来了》是他的佳作,这幅作品在俄国叙事风景画史上独树一帜。

208在遥远的北方 希施金 俄国 布油彩
    
这幅画是希施金为莱蒙托夫诗集中《在荒野的北国》一诗所作的插图。在遥远的北国,冰雪覆盖着大地,夜幕笼罩下,显得更加幽深辽阔。雪岩上,银装素裹着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树,仿佛一位冷艳的美女,傲然挺立。皓月的银辉洒落在她身上,分外地显得冰清玉洁,晶莹剔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希施金以冷峻的色调,描绘了遥远北方山崖上的雪松,它巍然挺立,雄傲苍穹,高大威严,迎着银色月光。雪松是画家着力描绘的形象,并赋予它以一种精神。事实上,希施金的风景画一直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在遥远的北方》便是以月光的光影特点,构图的简洁、整齐、宏伟,来突出其诗的意境。这是俄罗斯风景画史上的不朽名作。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 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之一。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在他笔下的所体现出的森林之美,可谓是美不胜收,所以他有“森林之王”的称呼。希施金的大多数名作描写的都是松树和橡树,这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喜爱雄壮、豪放、粗犷的俄罗斯森林。

209、到处是生活 雅罗申柯 俄国 1888年 74x104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这幅画构图非常独特,在牢笼的小窗口拥挤着几个特写的人物形象:老人、士兵和工人,还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孩子用仅有的一点食品逗引飞来啄食的鸽子,囚笼顶上还站着一只小鸟,这外部世界多么自由明亮,鸟儿可以自由飞翔,而他们却被囚禁在这有铁栏的空间里。自由与禁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将激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雅罗申柯 (1846-1898年)是俄国19世纪下半期巡回展览画派画家,曾被选为协会的理事。雅罗申柯出生于波尔塔瓦的一个军人家庭,1870年毕业于米哈依洛夫炮兵学校,在彼得堡子弹工厂工作,退役后辞掉军衔,决意从事绘画。他曾师从于克拉姆斯柯依,后在美术学院夜校读了五年。1876年30岁时创作水平已臻成熟,被吸收参加巡回展览画派。晚年对表现乌拉尔的工人生活产生热情,画了大量表现工人的画。列宁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是:“现实生活出色的心理学家。”雅罗申柯的绘画多以工人、革命者为题材,他是位民主主义画家。

210、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 瓦斯涅佐夫 俄国 1889年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擅长描绘民间故事的瓦斯涅佐夫在这件富有幻想的作品中,抒发了自己鲜明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对邪恶的仇视,对光明和正义的歌颂。王子带着美丽的公主奔向光明,永远脱离黑暗。画面以深重密林作背景突出明亮的人物,画中人驾驭着灰狼由右向左奔驰,极富运动感。

    维克多·瓦斯涅佐夫(1848年5月15日-1926年7月23日)是一位专攻神化和历史题材的俄罗斯艺术家。早期作品多表现小市民生活。迁居莫斯科后开始以传说 、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油画。他选择的创作题材与一般画家不同,喜欢描绘俄国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英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形象富有  幻想性。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 

211、吉尔斯曼娜像 谢洛夫 俄国 1907年 140x140cm 布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画家主要以黑、白、灰三种色调,描绘了吉尔斯曼娜的肖像。阳光斜射在她的面部与身上,微微右倾的身材高大健美,面目秀美冷俊,黑色的上衣衬托出她的面部、手臂与白色披巾,灰色的室内环境与人物的黑色服饰和谐统一,主次分明。画家以写实的手法、近乎浪漫的风格,表现了一位美丽女性的十足风韵。

    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V·A·Serov,(1865—1911年)出生于19世纪后期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谢洛夫之家,自幼爱好绘画,9岁时就师 从于大画家列宾,年青时又在皇家美术学院受到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为他成长奠定了基础 。 谢洛夫的创作题材多样,肖像画、历史画、风俗画、风景、插图和舞台美术无所不能,但他最出色的是肖像画。谢洛夫的绘画创作活动始于巡回展览画派极盛时期的80年代,列宾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巧给予他决定性的影响。 谢洛夫创作的后期,恰逢1905年之后画坛各种现代美术流派崛起,艺术界的创作现实也影响着谢洛夫,他曾尝试过某些新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作过大胆的探索。但是他对艺术的 真诚和执着,以及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最终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绘画特征,对后来苏联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2费来福磨坊 康斯太勃尔 英国 1817年 101.7x127cm 布油彩 伦敦泰特美术馆
    
康斯太勃尔最喜欢画家乡的景色,这里有他熟悉的风车和水车及自己居住的房舍,有他经常去的田间小路和沿着弯曲小河的村道。这是一幅乡土气息极浓厚的乡村风景画:透明晶亮的蓝天白云,洒在林木村道上的阳光和转身观望伙伴劳作的骑马小村童……观者如置身其中,享受到田园的乐趣。

    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东勃高尔特一个优美的小山村,这个地方也是大画家庚斯博罗的故乡。康斯太勃尔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48岁那年,他以3幅作品轰动了法国画坛,名声大噪。一生的创作对象始终是家乡的茅舍、树丛,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描写自然风景上。他的作品没有太多思想上的深刻含意,但却具有强烈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性,他在作品中强调三度空间的深奥和物体的真实性,晚年的作品具有表现主义色彩。 

 213、麦田 温特 英国 1815年 113x163.8cm 布油彩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
    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

彼得·德·温特(1784-1849年)出生在斯塔福的一位荷兰籍医生家庭。他虽然师从于瓦利,但他更崇拜革廷的艺术,他主要是画英格兰的风景,擅长于利用横长的构图描绘林肯附近平坦的乡村景色。温特在这幅油画《麦田》中,运用细致缜密的油画语言描绘了英国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近景是正在收割的麦田,田间忙碌的农人有的拾穗、有的往牛车上垛麦子,还有的在歇息,一派繁忙景色,很有生活气息。
214黄金时代 本杰明 美国 布面油画 1776年 654x765cm 私人收藏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这幅被誉为黄金时代(he Golden Age)的画,描绘了母子情深的动人情景。作者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 1738-1820年),美国画家,但其大多数作品在伦敦完成。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本土艺术家。

    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英裔美国人,生于1738年10月10日,卒于1820年3月11日。本杰明·韦斯特是美国的一位不得不提的艺术领域的领袖人物。本杰明·韦斯特擅长创作一些具有历史题材的画作,大都通过历史时期的事件的描绘,达到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本杰明·韦斯特活跃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那段时间内,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有着很广泛的影响力。本杰明·韦斯特是皇家艺术学院的第二任院长,在那里负责学院的很多事情。从1792年开始任职,直到1820年他的去世。本杰明·韦斯特给艺术领域留下了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215、科内亚 菲利普·弗里德里希·黑特希 德国 1794年 112cm×136cm 布面油画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绘画,却又充满了温馨的人情味,当然,也并不缺少古典理性的冷静。故事似乎是一个贫苦的母亲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一位主妇家,善良美丽的主妇同情母女三人,便赠送给她们一串金项链。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古典主义的绘画技巧,把人物描绘得身材修长丰满,衣纹褶皱流畅而富于质感。但是,古典主义法则的理性,妨碍了激情的表达,因此,虽然人物面孔含蓄,却给人以一种高贵、宁静之感。

    弗里思 (1819-1909年)威廉·鲍威尔·弗里思是英国19-20世纪初的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于1819年1月9日生于约克郡的奥德弗尔德。1835年16岁时在萨斯绘画学校学习,18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弗里思的早年创作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如莫里埃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狄更斯对他的艺术十分赏识,这对他的发展有很大帮助。26岁时创作的《乡村牧羊人》使他饮誉画坛,因此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里思的艺术得以成功在于他描绘了英国的“尽情欢乐的百年时代”。他对这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愉悦生活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诸如海边假日、赛马旅游等,描绘了英国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弗里思后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成分,以动人的情节和夸张的感情描绘了维多利亚社会风情。弗里思不仅是杰出的风俗画家,也是优秀的肖像画家。1909年11月2日,90岁高龄的弗里思告别了人间。

216牧羊女 米勒 法国 1863年 布面油画 81x10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在祷告上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在这幅画中,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217、正义与和平的寓意 贾昆托 意大利 1754年 216x325cm 布油彩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是一幅寓意象征画,画面上突出描绘两位美丽动人脚踩云朵的少女,一位是正义之神、一位是手拿橄榄枝的和平之神,在天使和神兽的护卫下铲除人间恶魔。画中人物动态飘逸,用色鲜艳华丽、轻快,以粉绿、粉红和中黄三色组合成对比调和色调,与人物粉嫩丰满的肉体协调,是一幅意大利式的罗可可作品。

    科拉多·贾昆托 (1703-1765年) 18世纪那不勒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贾昆托曾师从索利梅纳,他对意大利绘画的传统十分重视,同时对18世纪罗可可艺术表现了异常的敏感。他爱作古代神话和寓意画,运用华丽装饰,构造自己的画面和描绘人物。

218、斜卧的女人 席勒 奥地利 1917年 96×17cm 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这是席勒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画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头,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见,并且遍体鳞伤、血迹斑斑,好像是刚刚制作成的人体标本一般。她们病态地扭曲在一堆褶皱的烂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惊悸拥抱,或者是死亡之前的最后挣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样的褶皱衬布,仿佛是坟墓上飞舞的祭纸,让人眼花缭乱,充满焦灼和窒息的烦躁,周边刺目的黄色更是让人眩晕和慌乱。画上的人物形象充斥着病态、颓废、扭曲、痛苦的种种挣扎。我们也不难想象到画家是怀着怎样痛苦、无奈、颓废和灵魂的伤痛画出这幅画的。席勒经历坎坷,他几乎用尽了全部的精力,近乎疯狂地进行创作,艺术家天性的敏感、痛苦和挣扎在他的画作中自然体现得淋漓尽致。席勒在这幅画上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才华是不容质疑的。比如这幅画,从色彩上看,白色的衬布和黄色的背景构成了令人刺目、眩晕的对比,也与人体的苍白和血色形成了对照,就如同把一个血淋漓的人放在一个有着洁白床布的床上,达到了极为强烈和震撼的表现效果。两个人蜷缩的姿态,扭曲而又战栗,把内心的痛苦和惊悸很好地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了出来,把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席勒(1890~1918),20世纪初期杰出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出生于图尔恩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从小酷爱美术, 1906年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来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他的画风压抑、沉闷,常以颓废、神经质般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1918年在他28岁时死于流行感冒。代表作品有《家庭》、《雨孩》、《向日葵》、《斜卧的女人》等。

219、主妇与女仆 霍赫 荷兰 1660年 油画 53×42厘米 
    
这幅《主妇和女仆》中庭院的整洁、安静,主妇的和善,女仆的勤勉,以及主仆的和谐关系,正是荷兰人理想的市民生活图景。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以单纯、清洁、明净的笔触,加上灰色、褐色作为画面主调,与人物服饰的黑、白、红相映成趣,使作品表现出浓郁的市民风情与诗意的魅力。彼得·德·霍赫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表现市民风俗的绘画以宁静、祥和著称。

     霍赫(Hooch,Pieter de 1629~1684)荷兰画家。1629年12月20日生于鹿特丹,卒于阿姆斯特丹。早年生活坎坷,曾给一富人作过仆人。166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作品多表现风俗民情,尤善描绘室内景色。代表作《在室内》和《房前庭院》(藏伦敦国家画廊),反映了荷兰市民生活安定、宁静、整洁、明朗的一面。后期作品多取材于市民中富裕阶层,着重表现音乐会、客人来访等,画面华丽,技巧和内容却显得肤浅。

220、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犹豫不决的艺术家 考夫曼 瑞士 布面油画 1755年 100x60cm 私人藏
    画中的白衣女子是画家本人安杰莉卡,绘画才女,11岁就给名人画像,声名鹊起。她喜欢音乐,也喜欢绘画,既
成为音乐家,又想成为画家。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红衣女子代表音乐,蓝衣女子代表绘画,这幅画就是表现了画家在音乐与绘画之间的犹豫不决

    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瑞士新古典主义运动初期女画家,以绘制罗伯特·亚当设计的住宅墙壁装饰画闻名。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肖像和基督教会画家。受家庭影响,她自幼喜欢绘画。11岁时因一幅科莫·毕晓普的肖像画获得第一笔酬金,被认为是早熟的天才。后来,她决定不再拘泥于“倩女贵妇”之风的肖像和静物写生,也要创作严肃的历史体裁作品。她是一位极有创造性的善于运用色彩的人,其优美典雅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她逝世于1807年11月5日,终年6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