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仲

 逍遥老豆 2015-11-17

虞仲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虞国,是武王克殷后所封,始封国应该在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655年亡国,大约存在了390年。

中文名 虞仲
年 代 公元前1046年
国 籍 虞国
存 在 390年


虞 仲有 史简有载:

其一为 周太王次子吴太伯,名 仲雍,是商末所建 吴国的第二任 君主

其二为 仲雍曾孙虞国的首位受封 君主,排行第二,封在 虞国,故称虞仲。

史记· 周本纪》载:古公长子太伯,次曰 虞仲。 太姜生少子 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 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 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译文】古公 亶父有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儿子 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太姜、太任都是贤惠的妻子。太任生子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长子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 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 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史记· 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 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 仲雍二人乃犇 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 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 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 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 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 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 仲雍之后,得 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译文】 吴太伯、太伯的弟弟 仲雍,都是周太王之子,王季历的哥哥。 季历贤达,且有一个有圣人之相的儿子 姬昌,太王意欲立季历,并传位给姬昌,于是太伯、 仲雍二人便逃奔到南方部族荆蛮人居住的地方,遵随当地习俗,在身上刺画花纹,剪短头发,表示不可再当国君,以此来让避季历季历果然登位,这就是王季,而 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荆蛮,自称句吴。荆蛮人钦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随并且归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拥立为吴太伯。太伯去世,没有儿子,弟弟 仲雍继位。 仲雍去世,儿子 季简继位。 季简去世,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儿子 周章继位。此时周武王灭亡了殷王朝,寻求太伯、 仲雍的后代,找到了 周章周章已经做了 吴地君主,便把吴地封给了他。并封 周章的弟弟虞仲在成周之北的旧时夏都之地,这就是虞仲,列为诸侯之一。

《左传·僖公五年》载: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従,是以 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译文】(虞国的祖先)太伯、虞仲 ,是太王的儿子,太伯因为逃亡离去,所以没有继位。虢仲、虢叔,是 王季的儿子,做周文王的卿士,对王室建有功勋而记录在册,(记勋的典册)保存在朝廷的盟府。(虢国与晋国的血缘比虞国与晋国的血缘要近,)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还会对虞国有什么爱怜之心呢?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岂礼也哉?

【译文】太伯身着玄端衣,头戴委貌冠以实施周礼, 仲雍继承他创立的 吴国,头发剪断,身上刺纹,裸体加以装饰,难道就符合周礼么?

前后虞仲,事出有因

以上史书的记载出现了前后两个虞仲,而前一个虞仲名为 仲雍,后一个虞仲是仲雍的曾孙,排行第二,受封虞国,故称虞仲。两人是曾祖父和曾孙的关系,那么为什么 仲雍也称为虞仲呢?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 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

从《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武王克商之后寻找太伯和 仲雍的后代,就是为了加封他们来承祀太伯和仲雍,找到了 周章,而 周章已经做了 吴国的君主。在那个时代,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使对于敌国也往往是灭其国而不绝其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 武庚于殷就是个例子。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体制,周章作为 仲雍的长曾孙理所当然地应该绍继太伯之祀(过继必须以嫡以长)。这样, 仲雍的承祀者只能是其次曾孙仲(排行二,所以称仲)了,仲被封在虞国,所以称虞仲。因为虞仲承祀 仲雍,所以仲雍的后人又用虞国的虞字冠名仲雍名前 追尊之,而仲雍也排行第二,所以也称虞仲。

晋军假途,虞国齿亡

虞国的存在时间和传承世系史书失载。按照《史记》《左传》的记载,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和次子 仲雍建立 吴国以后,国君之位相传到第五世时,周武王才伐灭殷纣,然后分封了太伯、仲雍的两个后代:其一封在虞国,处在内陆,另一个封在吴国,处在东南蛮夷地区。 吴国的国君传到第十七世的时候,公元前655 年,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 晋献公的宝马美玉,借道给南下讨伐 虢国晋国军队,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回师途中又 顺手牵羊攻袭虞国,这个内陆的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这就是历史典故“ 假途灭虢”和“ 唇亡齿寒”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