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7

    眩 晕
  (定义)
  眩,亦作昀,指眼花。晕,指头晕。《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因临床上头晕与眼花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倒。
  在古医籍中,尚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等,皆为本病之另。名.
  (历史沿革)
  眩晕一病,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内经》认为,无论虚、实,皆可导致眩晕。在脏腑归属上,《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病性归属上,《灵枢。卫气篇》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篇》也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主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抠。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在发病原因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说s。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这些理论为眩晕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张仲景在对眩晕病病因病理的认识以及辨证施治上,在《内经》基础上进行:发挥,他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这些关于痰饮致眩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也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开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疗的先河。
  至隋代.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专设。风头眩候。。提出了。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在眩晕病的治疗上巢氏首次把养生、导引等法运用于眩晕病自治疗和体质的恢复上。这对于眩晕病患者的尽快康复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到了唐代,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施治、饮食宜忌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前人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王焘于《外台秘要》一书中记述了治疗。头风眩方。九首,。头风旋方。七首。这些方剂治疗眩晕病的证候类型范围之广,在今天仍然是可邓的。他还提出了本病患者在饮食上要忌食猪肉,冷水,生菜、桃李、海藻等物,对本病在生活调养上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宋代以后,对眩晕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等又进行了许多补充。严用和于《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当以外证与脉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肪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侄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寸脉多沉,有此为异耳。与夫疲劳过度,下虚上实,金疮吐呕便利,及妇人崩中去血,皆令人眩晕。随其所因治之,乃活法也。。严氏第一次指出外感风、寒、暑、湿,皆可导致眩晕,但严氏所论外感病证中, “眩晕。其实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的,也就是说。眩晕”并非主要证候,当需识之。从严氏所制的治眩晕方剂来看,如阳虚中寒入脑方,中暑眩晕方等,也很能说明这一点。但是,严氏提出的“七情内伤。致眩说,即补充了前人之未备,又符合医疗实践。
  宋《圣济总录》认为:。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卧也。。(《圣济总录。风头眩》)。也就是说,由于风邪入中,干忤经络,使五脏六腑精气不能上养诸窍,遂可致眩。不仅如此,此书还收载了治疗眩晕的方剂二十余首。其中除了汤剂以外,还有洗剂、散剂、丸剂等,在药物的服用时间上,讲究根据不同病机而确定之,其中有早晚食前温服、早晚食后服、临卧温服、不拘食服、空腹服等,在药物服用方法上,有温酒调服、菊花酒调服、清茶调服,茶酒调服、薄荷酒调服、荆芥茶调服以及温水调服等。本书在对眩晕病的记述上,论理清晰,症因明确,治法精当,调理适宜,很值得重视。
  金代的刘完素和张子和对本病也有论述。刘氏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篇》中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这种理论从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提示了眩晕病的发病原因,为我们临床诊治此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张子和《儒门事亲.头风眩》曰:“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晕眼涩……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由此可见,张氏是主张痰实致眩的。他所使用的吐法治眩也是独具慧眼的。
  元代朱丹溪主要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瘀者,多宜二陈汤。……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除了痰火以外,丹溪亦阐述了淫欲过度,吐衄崩漏等因虚致眩的机理。
  明。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曰:“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足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车而旋运也,甚而至于猝倒无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谓此也。若夫黑瘦之人,身体薄弱,真水亏久,或劳役过度,相火上炎,亦有时而眩运,何湿痰之有哉?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这种观体质而辨治的思想,虽不能尽概眩晕病之全,但也能为我们对本病的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这个时期的周之干着重从五脏虚弱论述眩晕病的发病。他在《慎斋遗书》中说:“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血虚火升者,有脾虚生痰者,有寒凉伤其中气,不能升发,故上焦元气虚而晕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在治疗上,他主张脾虚者用四君子汤加半夏、天麻,肾虚者用六味汤加人参,血虚火升而晕可用芎归芍药汤,肝木无制而晕则用黄芪建中汤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在因虚致眩的论述和治疗上,周氏是比较全面的,并有一定的突破,为后世对本病虚证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在本病的认识上,景岳总结得非常全面,他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而运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有泄泻伤下而运者,有大汗亡阳而运者,有洵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运者,有痈脓大溃而运者,有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妇女崩淋产后出血而运者,此皆伤阴中之阳也。。张氏以阴阳为纲,论述眩晕病的成因病理,又以阴阳互相依存的原理确定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实是难能可贵。其中最有益的提示是,“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临证之时,不仅要着眼于病变局部,而且还要考虑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思想不单是对眩晕病的治疗,就是对其它各科疾病的治疗,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张氏对本病的治疗还主张“因机而变”、“各因其证求而治之。、“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这说明他在强调“虚。的同时,并不忽视致病原因及其病理产物的消除。除了虞、周、张三大家之外,明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还很多,其中有真知灼见者,不乏其人。方隅《医林绳墨》认为;“体虚之人,外为四气所惑,内因七情所伤,郁结成痰”,乃本病的发病原因。他强调肺金不足在本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热盛、气盛还是木盛,。皆因金衰不能以平之”所致。在治疗上,他主张实证以二陈汤为主进行加减,虚证以四物汤为主进行化裁。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则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而导致阳气虚的原因有。大病久病后,汗下太过,元气耗散,或悲号引冷以伤肺气,曲运神机以伤心气,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入房伤肾,饥饱伤胃。等。徐春甫对本病的诊治强调。三审。,即。。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龚廷贤集前贤之大成,抒己见,创新说,自成体系。他在《寿世保元。眩晕》中强调。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在病因方面,外感风、寒、暑、湿,内伤七情,淫欲过度,出血产后等均可致病,在脉象上,他认为。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如果是气血虚弱,其脉亦当为虚,在辨证治疗上,他把眩晕分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坎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以及气虚、阳虚、痰火等证型。其分证之详细,直至今天仍是可以借鉴的。总之,这个时期的医家对本病的症、因脉,治,以及理、法、方药治疗的认识巳进一步完善。
  到了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至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李用梓在《证治汇补》中将本病分/-j~x]类,其论述亦较精当。从病因到外候,由病理至方药,他都作了阐述。其中的“鹿茸肾气丸。治疗肾气衰弱所致的眩晕,又补出了前人之所未备。何梦瑶、沈金鳌两家着重强调“风火相煽。导致眩晕的理论,罗国纲则从虚论治,它法只为治标。林佩琴指出由风火所致眩晕的治疗与一般外感风火。大异。,此论把内生的病理的“风、火。与外感六淫之风、火区别开来,施以不同的治法,实为本书之精当之处,清末医家如唐容川,雷大震、怀抱奇、程曦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的论述。现摘录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中的一段论述,作为对本病从源到流发展状况的概括。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上虚则眩’。是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则头重身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景论眩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前圣后贤,何其相反如是?余少读景岳之书,专事补虚一说,遵之不效。再搜求古训,然后知景岳于虚实二字,认得死煞。即于风火二字,不能洞悉其所以然也。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总之,关于对本病理法方药的认识,以《内经》、仲景学说为源,历代渐有发展,使其日趋完善。古医籍中记载的这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
  [范围]  
  能够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如《济生方》认为:。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致此’。但本篇所讨论的仅是内伤引起的眩晕,主要以旰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不足和痰湿中 ,阻四型为重点,至于由中湿、中暑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眩晕,则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所伤
  恼怒过度,导致旰气郁结,化火上逆,或伤肾阴,阴虚阳亢,忧思伤脾,气血乏源,日久清窍失养,均可发生眩晕,同时气郁化火生痰,上蒙清窍亦可致眩,正如《证治汇补》所说;。七情所感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
  (二)饮食所伤
  饥饱失宜,过食寒凉,损伤中气,气血生化乏源,遂致清窍失养而眩晕。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聚水生痰,上蒙清窍亦可致眩。在辨饮食所伤时,需考虑体质因素,一般瘦而黄者多阴血虚,.胖而白者多气虚痰湿。
  (三)失血
  外伤、吐衄、崩漏、便血或新产之后出血过多等,均可直接引起气血虚弱而致眩晕。正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眩晕》中所说;。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之生于血虚也”。
  (四)劳倦过度 .
  劳倦过度或不时御神,或淫欲过度,房室不节,损伤肾精,精气不足髓海空虚而眩。除了上述原因外,汗、吐、下太过以及痰饮、病后调养失当等,亦可导致眩晕。
  二、病机
  上述原因引起眩晕,临床发病以虚者居多。张景岳曾说。“虚者居其八九”,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清窍失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能导致眩晕。其次,由于痰浊阻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现归纳如下.
  (一)肝阳上亢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旰主疏泄,赖肾精以充养。素体阳盛之人,肝阳偏亢,亢极化火生风,风升火动,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若长期忧郁恼怒,旰气郁结,郁久化火,使肝阴暗耗而阴虚阳亢,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致眩晕,如肾阴素亏或纵欲伤精,旰失所养,以致旰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此所谓“水不涵木”是也。《医灯续焰》说。“夫火性炎上,得风愈炽,冲于颠顶,动摇旋转,不言可知。。《类证治裁》也说。。头为诸阳之会,阳升风动,上扰巅顶,耳目乃清空之窍,风阳旋沸,斯眩晕作焉。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升主动。。《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按》更着重指出了引起本病发生的“风”并非外感之风,而是肝阳上亢所致。他说;“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虑。。
  (二)气血亏虚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思虑劳倦,使脾胃虚弱而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充养,皆能导致眩晕。正如《灵枢.口问篇》所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医灯续焰》对气虚致眩解释较好,谓之曰;“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时作矣。其脉必大而无力,散漫空松之象也,谓之气虚眩晕亦可。。《证治汇补》又较详细地解释了血虚致眩的机理,谓之曰;。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盱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以上两家论述,说明气血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三)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聚髓为脑。所以脑为髓海而赖肾精充养。若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而后天又失于调摄,肾精不充,或老年肾亏,精虚髓减,或久病伤肾,肾精虚少,或纵欲过度,肾失封藏,以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则发为眩晕。《灵枢。海论》有。脑为髓之海。的记述,同时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肾精不足不仅可以直接导致髓海不足而生眩晕,而且还能引起气血虚弱而发生眩晕,因为精血同源,血又为气母,精虚则势必引起气血不足。

  (四)痰湿中阻

  脾主运化水谷,又是生痰之源。若嗜酒肥甘,饥饱无常,或思虑劳倦,伤及于脾,使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闭清窍,发为眩晕。若痰浊郁而化火,痰火上犯清窍,亦可致眩晕加重。如《医灯续焰》说。。胸中痰浊,随气上升,头目高而空明,清阳所注,淆浊之气,扰乱其间,欲其不晕不眩,不再得矣。或兼见吐痰呕饮,胸痞肠鸣等证,脉左滑’。《丹溪心法.头眩》也说。“头眩,痰挟气虚并水,治痰为主……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总之,在本病的发病机理上,主要是由于情志及饮食所伤、失血、劳倦过度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正气不足。或是脑失所养,或是髓海不足,或是聚湿生痰,皆能导致本病的发生。正虚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另外,肝阳上亢导致眩晕的,临床上并不少见,辨证时亦不可忽视。 .
  在本病发展演变上,几个主要的病理方面是统一的,不是孤立的。病情可因人体内外种种因素而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脾虚患者,一方面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而生眩晕。另一方面又可聚湿生痰而生眩晕。二者又可互相影响,甚至可以形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痰湿愈盛,则愈伤脾胃,脾胃愈伤,气血愈虚,气血虚又使脾失所养,脾虚再生痰湿。除此之外,痰湿郁久化火,亦可引动肝火,而发生肝阳上亢的眩晕。再如肝火偏盛可直接导致眩晕,但火盛则可耗阴,从而形成阴虚精亏的眩晕。同时,肝木横肆,乘及脾土,又可致使脾虚,从而形成气血亏虚的眩晕或痰浊中阻的眩晕,甚至形成虚中挟实,寒热错杂的病理。
  在内在病理相互转化的同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大怒,饮食失节、治疗不当,其基本病理也可发生转化。
  [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发病部位
  眩晕虽表现在上,但其病理部位则有不同,正如张仲景所论:“头眩应属上虚,然不能不涉于下。。其实,就眩晕病的发病部位而言,则以肝、脾、肾三脏失常最为常见。

  3.肾;主要表现为肾精不足,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二)辨体质
  面白而肥,为气虚有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
  (三)辨虚实
  眩晕虽以虚证居多,但挟痰挟火者亦不少见,需辨之。
  1.病程。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2.体质.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
  3.兼证;呕恶、面赤、头痛且胀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多虚。
  二、治疗原则
  眩晕病的治疗原贝.也不外乎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从阴阳方面讲,本病的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故应多注意滋阴潜阳。从虚实方面讲,虚者以精气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则宜益气生血,调补脾胃。实证以痰火常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宜清肝降火。又有虚中挟实,.因实致虚者,临证或扶正以驱邪,或驱邪以安正,权衡标本缓急,因机应变。
  三、证治分类 ’
  (一)肝阳上亢
  症状及分析;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一一阳亢风动,风火上扰清空。
  遇劳加重一一。阳气者,烦劳则张’。
  恼怒加重一一怒则引动肝阳上冲。
  面时潮红一一肝阳亢盛,邪火上炎。
  少寐多梦一一肝火扰动心神,神不守舍。 .
  口苦一一肝火上炎,胆汁上逆。 .. .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一一肝阳上亢之征。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1)方解。天麻驱风潜阳,止目痛、眩晕,钩藤清热熄风,’降火,.两药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旰血,安心神,益母草清热活血。
  (2)加减。若阴虚较甚,证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以滋补肝肾之阴。若肝火亢盛,证见眩晕,头痛较甚,耳聋、耳鸣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去杜仲、桑寄生。若大便秘结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加用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泛泛呕吐,手足麻木甚至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羚羊角等,以镇肝熄风。若旰肾阴虚较甚,风阳翕张,眩晕较甚,伴有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用大定风珠育阴潜阳。
  变证;
  1.肝风内动 本病的肝阳上亢证,最易化火生风,导致旰风内动,发生中风。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肢体震颤、口眼喁斜等,重者则可发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止痉,可用羚羊钩藤汤加全蝎、地龙、蜈蚣、僵蚕等虫类搜风药。
  2.不寐 若阳亢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可发生不寐。表现为失眠,性情急躁,目赤口苦等,治宜清肝泻热,佐以安神;可用龙胆泻肝汤加磁石、龙齿等。
  总之,对于盱阳上亢型眩晕的辨治,应注意到肝体阴用阳、性刚主动的特点,时时注意阳亢与阴虚的缓急轻重,审其阴阳,辨其虚实,充分体现。善治上者,必求其下”的精神。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气血亏虚
  症状及分析: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一一气血不足,脑失所养,劳则气耗,故眩晕加剧。
  面色咣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一一心主血,其华在面,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失其荣华。
  心悸失眠一一血虚心失其养,心神不宁。
  神疲懒言,饮食减少一一气血虚弱,气虚则失其温运,血虚则失其滋养。
  舌淡,脉细弱一一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1)方解:白术健脾,茯苓安神,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黄芪益气生血,当归补血活血,系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桂圆肉补血养心,人参大补气血,枣仁、远志养血安神,木香调理气机,健运脾胃,甘草调和诸药。
  总之,本方既能直接补养气血,又能健运脾胃,以旺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不断得到补充而生机不乏,实为治气血虚弱之良方。
  ㈤加减。若气虚而卫阳不固,自汗时出者,可加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若气虚湿盛,伴有泄泻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术,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当归炒用。若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可表现为眩晕而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等,。可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虚进一步发展,兼见阳虚症状,如形寒肢冷,腹中隐痛等,可于归脾汤中加桂枝、干姜以温阳益气。若血虚心神失养者,可兼见心悸怔仲、不寐等,可加柏子仁、朱砂等以安神。若血虚较甚,可见面色惨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冲服)等。若因失血引起者,则应先塞其流,找出其出血原因而.止血,尔后进行调治。
  (三)肾精不足
  症状及分析:
   眩晕、耳鸣、精神萎靡一一精虚不能生髓,髓虚不能充脑,脑失所养。
  失眠、多梦、健忘一一肾精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心肾不交,神不守舍。

  腰膝酸软…精虚髓减,肾失充养。
  遗精一一肾虚则精关不固。 、
  兼证,
  五心烦热一一肾阴偏虚,阴虚则生内热。
  舌质红、脉沉细数一一阴虚内热之征。
  四肢不温,形寒怯冷一一肾阳偏虚,阳虚则失于温养。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一一阳虚有寒之征。
  治法;补肾填精。偏阴虚者兼滋阴,偏阳虚者兼温阳。
  方药:偏阴虚者用左归丸汤剂,偏阳虚者用右归丸为汤剂。
  方解,
  左归丸:熟地、萸肉、山药滋阴补肾,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鹿角霜助肾气,三药生精补髓,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龟版胶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加减,若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有热,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等以滋阴清热。若精虚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在本方证的基础上参照肝阳上亢证进行辨证施治。若失眠、多梦、健忘等心肾不交症状明显者,可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若肾精虚甚,子盗母气,肺阴亦虚者,可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肾。
  一、右归丸 肉桂、附子温补肾阳,杜仲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熟地滋阴,山萸肉涩精,山药健脾,三药补肾,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鹿角胶助肾气,三药生精补髓,当归补血生精。
   加减:若寒象不重,可以巴戟肉、仙灵脾易肉桂、附子以防辛燥太过而伤精。若兼见短气喘逆,咳逆汗出等,为肾虚不能纳气;可加人参、胡桃仁、蛤蚧等以助肾纳气。若兼见下肢水肿者,为阳虚水泛,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若兼见大便溏泄、腹胀少食等,可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止泻。
  (四)痰浊中阻
  症状及分析。
  眩晕、头重如蒙一一脾失健运,痰湿上逆,蒙蔽清窍。
  胸闷、恶心一一痰浊中阻,浊气不降,.胸阳不展。 ‘
  食少、多寐一一痰湿内盛,脾阳不振。
  舌苔白腻,脉象濡缓一一痰湿中阻之征。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 ‘
  (1)方解:陈皮理气健脾,半夏降逆止呕,二药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利水,二药健脾祛湿,天麻、蔓荆子熄风止眩,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诸药。 ,
  (2)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为胃失和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若脘闷不食,腹胀较甚者,为湿壅气滞,可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若肢体沉重苔腻者,为湿困脾阳,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湿。若耳鸣重听者,为痰湿闭阻清窍,可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阳开窍。若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阻气机,郁而化热,可加黄连、竹茹等以化痰清热。若见腹胀泄泻苔白腻者,为痰湿伤及脾阳,可加干姜、煨肉豆蔻等以温脾止泻。若见心悸怔忡者,为痰浊蒙闭心阳,可加石菖蒲、郁金、酸枣匕,朱砂等以通阳化痰安神。
  辨证论治筒表
┏━━━━━┳━━━━━━━━━━━━━━┳━━━━━━━━━┳━━━━━━━━┳━━━━━━━━┓
┃ 证型 ┃ 症 状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遇 ┃肝阳上亢,阴不 ┃子肝潜阳,滋养 ┃天麻钩藤饮 ┃
┃ ┃烦劳或恼怒加重,面时潮红, ┃潜阳 ┃肝肾 ┃ ┃
┃ ┃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   ┃ ┃ ┃
┃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 ┃ ┃ ┃ ┃
┃ ┃细数 ┃ ┃ ┃ ┃
┣━━━━━╋━━━━━━━━━━━━━━╋━━━━━━━━━╋━━━━━━━━╋━━━━━━━━┫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气血两虚,清阳 ┃补养气血,健运 ┃归脾汤 ┃
┃ ┃面色苍白,发色不泽,心悸 ┃不展,脑失所养 ┃脾胃 ┃ ┃
┃ ┃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 ┃ ┃ ┃
┃ ┃舌淡,脉细弱 ┃ ┃ ┃ ┃
┣━━━━━╋━━━━━━━━━━━━━━╋━━━━━━━━━╋━━━━━━━━╋━━━━━━━━┫
┃肾精不足 ┃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失眠, ┃肾精亏损,髓海 ┃补肾填精,兼滋 ┃左归丸或右归丸 ┃
┃ ┃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 ┃不足,上下俱虚 ┃阴或温阳 ┃ ┃
┃ ┃精耳鸣,脉细 , ┃ ┃ ┃ ┃
┣━━━━━╋━━━━━━━━━━━━━━╋━━━━━━━━━╋━━━━━━━━╋━━━━━━━━┫
┃痰浊中阻 ┃眩晕而见头重如裹,胸闷恶 ┃脾失健运,痰湿 ┃燥湿祛痰,健脾 ┃半夏白术天麻汤 ┃
┃ ┃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 ┃中阻,上蒙清阳, ┃和胃 ┃ ┃
┃ ┃脉濡缓 ┃浊阴不降 ┃ ┃ ┃
┗━━━━━┻━━━━━━━━━━━━━━┻━━━━━━━━━┻━━━━━━━━┻━━━━━━━━┛
  四,其它治法 ,
  单方验方
  1.一味大黄散 大黄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调,每服8-9克, 日服二次,治疗痰火眩晕,为治标之法。(《丹溪心法》)
  2.一味鹿茸酒 取鹿茸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用,治阳弱眩晕。(《医学实在易》)
  (预防与护理)
  1.避免精神刺激。
  2.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3.节制房事,避免过劳。
  4.在发作期间,应密切注意有无神志方面的症状,如有,则应考虑有发生中风的可能。
  5.对肝阳上亢及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以利早发现、早治疗,防止中风。
  6.气血虚及肾精不足型眩晕患者,宜食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蛋、豆,乳等。
  7.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少食肥腻之品。
  8.加强体育锻炼,并做到持之以恒.

  [结语] .
  眩晕是常见的病证,引起其发病的原因甚多,除了外感致眩不在本篇讨论范围外,其它致病因素均能引起眩晕。其发病机理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临床发病,各种证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临床以本虚标实者为常见。关于本病的辨证治疗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现简述如下。
  1.注意调肝 本病的发生与旰脏失调关系密切,尤其是肝之阴虚阳亢,极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所以,在对本病进行辨证治疗时,应密切注意有无旰之病证,或养旰,或平肝,随证施治。
  2.强调补虚 因为本病大多为本虚标实所致,故在治疗时,需强调补虚。除气血虚弱及肾精不足两证需要补虚外,肝阳上亢证和痰浊中阻证亦不可忽视对于补虚的应用,或滋补旰肾之阴,或益气健脾。
  3.不忘祛痰 古人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故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痰湿。
  4。补虚不忘通行 。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顺。,故补气血时应注意行气活血。
  [文献选录]
  《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河间六书》:。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丹溪心法》:‘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
  《景岳全书。眩运篇》:。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文(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以表其大意如此。。
  《医学从众录》s。以为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于是风升火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肾为旰之母,而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证治汇补》:。以旰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盱,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类痰、类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以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旰,育阴潜阳,镇摄主治是也。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证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