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呕 吐4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7

 呕 吐

  (定义]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如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三。呕吐》曰,。呕吐者,饮食入胃而复逆出也。。
  病名释义.呕,有物有声,吐,有物无声,如吐涎,吐浊唾(即痰),吐酸水、吐苦水等,干呕,无物有声。
  如《东垣十书。卷之十三.呕吐干呕哕咳逆辨》曰:。夫呕者,声物兼出者也。吐者,物出而无声者也。至若干呕与哕,皆声出而无物也。。《医宗必读。呕吐哕》亦曰。。古人以呕属阳明,多气多血,故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吐属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后世言呕吐者,即古谓之呕也。因呕中寓有吐状,故合之为呕吐。
  干呕与呕吐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
  (历史沿革]
  《内经》对呕吐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火郁之发,民病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食不化,呕而密默,唾吐清液。”说明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苦之别。《素问。脉解》篇曰:。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指出了饮食停滞。胃气上逆,故发生呕oj:。《素
问.厥论》篇曰;。太阴之厥,则腹满骥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提出了呕吐的发生与脾有关。《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灵枢.四时气》篇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认为呕吐可由肝胆之气犯胃而引起。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甚详,不仅制定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而且认识到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的反应。如胃中有痰饮,宿食、痈脓以及误吞毒物等,可经呕吐而排出体外。此时治疗,则不应止呕,而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说。“酒疸,心中热, 欲吐者,吐之愈。。《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亦说: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呕吐之病者, 由脾胃有邪, 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说明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又指出。“若风邪在胃则呕。鬲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进…步说明呕吐的发生,既可因外邪犯胄引起。亦可由内伤而产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篇,共载方27首,其中绝大多数专为呕吐而设。并记载了灸法止呕。如曰:“吐逆呕不得食,灸心输百壮。。又曰,“吐逆食不住,灸胃管百壮。”“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脾募、章门穴)同时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验之于临床,生姜确为止呕良药,无沦寒热皆可用之。王焘《外台秘要.卷六。许仁则疗呕吐方》指出:。呕吐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一者积冷在胃,亦呕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须细察之。’说明了引起呕吐的原因有冷热两种不同的因素。并收集了呕哕方四首、呕逆吐方八首,呕逆不下食方八首、呕吐方四首、杂呕吐哕方三首等。总结了隋唐以前治疗呕吐的经验,从而丰富了本病的治疗方法。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呕吐叙论》说;。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之不同, 皆使人呕吐。。指出呕吐的成因不一,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呕吐论治》指出;。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并指出:。忧思伤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热,瘀血停蓄,亦能令人呕吐。”杨仁斋《直指方.呕吐》亦强调;。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均阐明了呕吐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胃,同时对病因的论述亦全面具体。从上可知,在唐宋时期,对呕吐的病因病机,已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
  金元时期,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喘呕》认为。 。胃膈热甚则呕,火气炎上之象也。。指明了因热致呕的病机。又说。。凡呕吐者,火性上炎也,无问表里,通宜凉膈散。”说明火热之邪引起的呕吐,可以用凉膈散来治疗。《丹溪心法.呕吐。二十九》亦指出;“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同时对呕吐的治疗,用药禁忌及预后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又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用人参,黄芪、白术、香附之类。大抵呕吐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呕吐药忌瓜萎、杏仁、桃仁,萝卜子、 山栀、 皆要作吐。 凡药带香药行散不妨。。张洁古《活法机要.呕吐》曰;。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热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治法当去其积,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治法当通其闭塞,温其寒气。。这段描述,指出了呕吐病应从三焦来辨证施治。
  明。虞抟《医学正传.卷之三。呕吐》曰; “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于中上二焦, 时时恶心吐清水者。”文中对呕吐的病因阐述得极为全面,其中重点阐明了脾胃与呕吐的密切关系。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三.呕吐》则认为是。。胃气有所伤,中气不足所致也。。并进一步指出;“有外感寒邪者,有内伤饮食者,有气逆者,三者皆从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有胃热者,清胃保中汤,有胃寒者,附子理中汤,有呕哕痰涎者,加减二陈汤,有水寒停胃者,茯苓半夏汤,有久病胃虚者,比和饮。医者宜审而治之也。”告戒医者在治疗呕吐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证型, 而使用不同方药。 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呕吐哕》指出;“吐有诸药不效,必假镇重以坠之, 灵砂丹,养j丹。。此一论述,符合临床。在临床上对于一些顽固性呕吐,确实要加重镇止呕之药,用后确有良好的效果。戴思恭《证治要诀.卷之六。呕吐》亦指出。。有寒呕、有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血、吐炕、恶心、干呕。。这些论述,实是对呕吐的分类。李梃《医学入门。卷之四.暖气呕吐》说;。呕吐须知胃冷热。 胃冷,面青,手足厥,食久乃吐,二陈汤加姜、附,甚加丁、附,或丁香半夏丸。胃热,面红,手足热,食已即吐,’二陈汤加姜,炒芩、连、山栀,暴甚略加槟榔,木香,胃口痛加姜汁,或葛根竹茹汤,加味橘皮竹茹汤, 或小柴胡汤加竹茹。”指出了本病有寒热之别, 并指出了寒热的治法及方药。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呕吐》中,对本病从虚实寒热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如曰。。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 去其邪则愈。其虚者无邪, 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此既无邪,必胃虚也。”又曰。。呕家虽有火证详列后条,然凡病呕吐者,多以寒邪犯胃,故胃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止一二,而外感之呕,则尤多寒邪,不宜妄用寒凉等药。。景岳的这些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呕吐》曰。。挟寒,则喜热恶寒,肢冷脉小。挟热,则喜冷恶热,躁渴脉洪。气滞者,胀满不通。痰饮者,遇冷即发。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呕涎水,虽属痰饮,尚疑虫症。吐酸腐,无非食滞,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监。吐绿水,+是木之发生。黑水从胃底翻出。臭水是肠中逆来。”这段描述,实际上可作为呕吐之病的辨证要点。 又曰。。寸口脉微者, 胃寒,跌阳脉浮者,胃虚,阳紧阴数为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紧尺济,胸满而吐,紧而滑者吐逆,紧而樯者难治,关上脉数为吐,寸口脉微数则血不走,胸中冷故吐,又有呕吐太甚,胸气不能降,而尺脉不至者。。这段论述,是从脉法对呕吐进行辨证。同时提出了阴虚呕吐一证。曰:“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逆上气,此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地黄丸加石斛,沉香治之。。并提出了用。旋复代赭汤。治呕吐不已。真气逆而不降,用此)可以镇坠,验之临床确有疗效。,张潞.《张氏医通。呕吐》说,“呕吐,其类有五,一为邪传少阳,一为寒邪伤胃,一为热邪传里,一为坏病胃虚,一为阴寒内拒。。又说;“少阳呕吐者,宜小柴胡汤加减,胃寒而呕吐者,橘半藿香厚朴为主,胃热而呕吐者,芩连葛根竹茹为主,胃虚而呕者,参术苓半生姜糯米为主,阴寒而呕吐者,吴茱萸干姜附子丁香为主。”指出了呕吐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并根据类别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更进一步指出。。凡呕吐, 切不可用甘草、大枣, 皆当去之。 惟胃虚者,不在禁例。。程钟龄《医学心悟.呕吐哕》指出。。至于食入反出,固为有寒,若大便闭结,须加血药润之,润之不去,宜蜜煎导而通之,盖下窍开上窍即入也。其有因脾胃虚弱而。吐者,补中为主,理中汤。其有因痞积滞凝而吐者,消积为主,和中丸。若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补火为主,八味丸.。指出呕吐不但可由脾胃虚弱和饮食积滞引起,而且还可由肾虚引起。《医宗金鉴.四十卷.呕吐哕》曰。。呕吐,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回,其凶可知也。。对呕吐的危重证候有所认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呕吐》指出。“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为纲,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如旰犯胃,而胃阳不衰有火者,泄旰则用芩、连,栋之苦寒。如胃阳衰者,稍减苦寒而用苦辛酸热,此其大旨也。若肝阴胃汁皆虚,旰风扰胃呕吐者,则以柔剂,滋液养胃,熄风镇逆。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则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阳虚,而旰木不甚亢者,则专理胃阳,稍佐椒梅。若因呕伤,寒郁化热,劫灼胃津者,则用温胆汤加减。若久呕延及旰肾皆虚,冲气上逆者,则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若热邪内结,则用泻心法。若肝火冲逆伤肺,则用养金制木,滋水制火。。对于呕吐的治法,古方众多而灵活多样,前人虽有所论及,皆不及叶天士之透彻、全面。叶天士之论述,颇有独到之处,至今对呕吐的辨证论治,仍有指导意义。林佩琴《类证治裁。呕吐》则提出了“肝气犯胃”呕吐一证,且立具体治法及用药原则。 曰,“上逆而呕吐者,乃旰邪犯胃一,L或胃虚肝乘,故治呕吐,必泄肝安胃,用药主苦降辛通,佐以酸泄。。并集诸名家呕吐哕治法之方。三十七首。。何梦瑶《医砺。卷三。呕吐》指出;。外感邪入而呕者,胃阳被郁而上冲也。治宜辛散,生姜所必用也。不因外感而内热胃火上冲者,石膏所必用也。痰湿郁滞成热上逆者,陈皮,半夏、茯苓所必用也。食郁气滞而上逆者,枳实,麦芽所必用也。二便热结,下不通而反干乎上者,大黄、滑石等所必用也。.此治实热之例也。若夫胃气虚衰不运,郁热而呕者,则推扬胃气。寒冷不运,压火而呕者,则温中散寒。胸中虚热,久不食而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中,则立止。.此治虚热之例也。”此段论述。是从实热与虚热来对呕吐进行辨证施治。由此可见,清代医家对呕吐的认识,更为完备,尤其是在证治分类方面,详而不杂。
  [范围)
  呕吐既可单独发生,亦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伴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本篇主要讨论以呕吐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病。如以呕吐为主者,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一)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之常,水谷反而上逆,发生呕吐。正如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门》所指出。。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由于感邪之不同,体质强弱、胃气盛衰之差异,故外邪所致的呕吐,又有寒呕与热呕之分。 、 .
  (二)饮食不节
  1.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 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主食物, 皆可伤胃滞睥,每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所曰.。饮食失节, 温凉不调, 或喜餐腥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
  2.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不主运化,水谷不归正化, 变为痰饮,停积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每能发生呕吐。其机理则如秦景明《症因脉治。呕吐》所说。“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
  (三)情志失调 .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骨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亦有脾胃素弱,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证治要诀。卷之六.呕吐》有。 。食呕多因七情而得。。及“气呕因盛怒中饮食而然。之说。
  (四)脾胃虚弱
  1.病后胃弱,或脾胃素虚,或劳倦过度, 耗伤中气,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寒浊中阻而致呕吐。正如《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所说。‘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亦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所指出。。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
  2.久呕不愈或热病伤阴,以致胃阴不足, 胃失濡养, 不得润降,而引起呕吐。正如朱肱《活人书.呕吐》所指出的。无阴则呕。。
  总之,上述诸因,既可单独致病,亦常错杂为患,但一般以饮食不当为多见。
  二、病机 、
  (一)胃气上逆,病有虚实之别
  呕吐的原因虽较复杂,但总的发病机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因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而出现呕吐。故《圣济总录。呕吐门》说;。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类证治裁。呕吐》亦说。。呕吐证,胃气失降使然也。。
  呕吐的病位在胃,但与旰脾有密切的关系。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旰气等邪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吐。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纳失常,不能和降。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说来,初病多实。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而出现虚实挟杂者。
  (二)病机演变及预后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实者治疗较易,预后良好。惟痰饮与旰气犯胃之呕吐,则每易复发。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挟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如呕吐不止,饮食难进,不但影响病体之康复,且可引起更多的变化,必须随时注意,给予及时的治疗。故《外台秘要.卷六.呕吐》有。若是积冷,呕逆经久,急须救之,不尔,甚成反胃病。之说。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不止,食不能入,面色咣白,肢厥不回,或为滑泄,脉细微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元欲脱之危证。正如《中藏经.脏腑虚实寒热》所说: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类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而出,始感舒畅为特征。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呕吐之胃气上逆,则有邪气干扰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验证处方,是不难分辨的。 、
  2.呕吐与噎膈的鉴别
  呕吐与噎膈,皆具有呕吐的症状。呕吐之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吐,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其吐多出现于进食之时,故有。因噎废食。的说法。呕吐之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之吐,多因内伤而致,病深而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景岳全书。呕吐》指出。。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故呕吐之辨证,首先应分别虚实。
  1.实证。实者多由外邪,饮食所致,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脉实有力等症。
  2.虚证,虚者多属内伤,多为病久脾胃气阴亏虚,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味不甚,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二)辨呕吐物
  1.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内腐. .
  2。呕吐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
  3.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
  4。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
   5.呕吐清水者,多因胃虚或虫积。
  6.泛吐少量粘沬者,多为胃阴不足.
  二,治疗原则
  呕吐一证,总由气逆,故当以和胃降逆为其治疗原则。具体说来,应结合虚实的不同而分别施治。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施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挟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适当兼顾。
  三、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呕吐一一外邪犯胃,动扰胃腑,浊气上逆,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一一邪束肌表,卫阳被遏,汗不得泄,
  胸脘满闷一一湿阻中焦,气机不利,
  舌苔白腻,脉濡缓一一均为湿浊内阻之征。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
  方药: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
  (1)方解: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散寒疏表,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甘草,化湿健脾,桔梗,开宣肺气以加强藿香解表之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胃止呕。
  (2)加减:挟有食滞,脘痞嗳腐,去白术、甘草、大枣。加鸡内金, 神曲以消食导滞。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羌活以祛风寒二解表邪。兼气机阻滞、脘闷腹胀,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消胀。
  变证
  (1)暑湿犯胃;夏令感受暑湿,症见呕吐、身热、心烦、 口渴、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治宜清暑利湿、和胃止呕。可用新加香薷饮加佩兰、荷叶等。
  (2)秽浊犯胃,症见胸闷呕恶, 突然呕吐,而且呕吐甚剧,舌苔浊腻者。治宜泄浊辟秽止呕。可用玉枢丹0.6—1.5克吞服。
  (3)暑热犯胃;夏令炎暑,感受火热,症见呕吐,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神乱不眠,便秘尿赤,脉象洪数,治宜降火止呕。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食滞内停证
  症状及分析。
  呕吐酸腐一一食滞内阻,浊气上逆,
  脘腹胀满,嗳气厌食一一脾失健化,气机受阻,
  大便或溏或结一一食滞于中,升降失常,传导失司,
  舌苔厚腻,脉象滑实一一为食滞内停之征。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 .
  方药:保和丸为主方。
  1)方解: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陈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中止呕,连翘,散结清热。
  (2)加减:因肉食而吐者,重用山楂。 因米食而吐者,加谷芽: 因面食而吐者,重用莱菔子,加麦芽。因酒食而吐者,加蔻仁、葛花,重用神曲。因鱼、蟹食而吐者,加苏叶、生姜。因豆制品食而吐者,加用生萝卜汁。
  变证
  (1)胃中积热上冲:症见食已即吐, 口臭而渴,舌苔黄, 脉象数。治宜清胃降逆,可用竹茹汤加减。
  (2)阳明腑字:如积滞较多,症见呕吐,腹胀拒按,大便秘结,伴发热,苔黄腻,为食积与湿热交阻。治宜导滞通腑,兼以清利湿热,可用枳实导滞丸加减,使浊气下行,则呕吐可止。
  (3)食物中毒呕吐: 如因误食不洁腐败食物,症见腹中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烧盐方探吐,以使腐败毒物尽快吐出。
  3。痰饮内阻证
  症状及分析: . .
  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食一一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头眩一一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
  心悸一一水气凌心, .
  舌苔白腻,脉滑一一为痰饮停留之征。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 ,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
  (1)方解。小半夏汤中,半夏, 祛痰饮而和胃降逆, 生姜,散寒温胃而止呕.、苓桂术甘汤中,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湿,桂枝,温化痰饮。二方比较,小半夏汤药味组成虽然简单,但止呕吐之功效卓著,历代医家喻为止呕之祖方。苓桂术甘汤,能健脾祛湿,温化痰饮,即为治痰饮之正剂。二方合用,标本兼顾,其效良好。
  (2)加减。脘腹胀满,苔厚,去白术,加苍术、。厚朴以行气除满。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
  变证 
  ①痰浊蒙蔽清阳:症见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代赭石以镇逆。
  (2)痰郁化热。症见眩晕,胸膈烦闷,口苦,失眠,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弦滑者,治宜化痰泄热,和胃止呕。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4。肝气犯胃证 . .
  症状及分析。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一一旰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失于通降,
  胸胁满痛一一肝脉布于胁肋,气滞不疏, .
  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一一为气滞肝旺之征。
  治法;理气降逆。
  方药。四七汤加减。 、
  (1)方解。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半夏、生姜、茯苓、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2)加减;胸胁胀闷疼痛较甚,加川栋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旰解郁。
  变证
  ①气郁化火;症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 治宜清旰和胃,辛开苦降,可用左金丸加柴胡,青皮、郁金、山栀、黄芩之属。
  (2)腑气不通;症见呕吐,口苦、嘈杂,大便秘结。治宜通腑降浊。可用调胃承气汤加减。 . .
  (3)郁火伤阴;症见呕吐,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者。治宜清热养阴降逆。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
  (4)气滞日久,瘀血内结。症见呕吐,胸胁刺痛,或呕吐不止,诸药无效,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症状及分析。
  食欲不振,食入难化一一脾胃气虚,纳运无力.
  恶心呕吐一二胃虚气逆,
  脘部痞闷一一食滞胃脘,
  常吐涎沫一一气滞痰饮内停,
  大便不畅一一通降失和,传导失职,
  舌苔白滑,脉虚弦一一为胃虚痰盛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1)方解.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降逆。
  (2)加减。呕恶频作,噫气脘痞,加旋复花,代赭石以镇逆止呕.泛吐清水较多,脘冷肢凉者,加附子、肉桂、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
  变证
  中气大亏。症见呕吐,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脉虚弱。治宜补中益气。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脾胃阳虚证
  症状及分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一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阳虚,无力腐熟和运化水谷,
  面色咣白,倦怠无力一一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气血亏虚,
  喜暖恶寒,四肢不温一一中焦虚寒,阳虚失于温煦,
  口干而不欲饮一一脾胃阳虚,气不化津,
  大便溏薄一一脾阳亏虚,运化失常,
  舌质淡,脉濡弱一一乃脾阳不足之候。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用理中汤为主方。
  (1)方解;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2)加减。呕吐较甚,可加砂仁,半夏之类以理气降逆止呕。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吐。
  变证 .
  病深及肾,肾阳亦虚。症见呕吐,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阳。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
  3。胃阴不足证
  症状及分析;
  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一一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和降,
  似饥而不欲食一一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受纳无权,
  口燥咽干一一津液耗伤.不能上承,
  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一一为津液耗伤,而有虚热之象.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用麦门冬汤为主方。 .
  (1)方解;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2)加减。呕吐较剧者,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等以和降胃气,而止呕吐。余热甚者,加黄连、连翘。大便于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白蜜以润肠通便。气虚者,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
  变证
  胃阴亏甚:症见口干,大便燥结,舌红无苔,舌有裂纹,甚或为镜面舌者,治疗当以甘寒养胃,用益胃汤加石斛、竹茹、知母、花粉以滋养胃阴,而降逆止呕。
  呕吐辨证论治简表
┏━━━━━━━┳━━━━━━━━━━━━━━━━━━━━━━━┳━━━━━━┳━━━━━━┳━━━━━━┓
┃        ┃ 症 状                    ┃ 病机    ┃ 治法    ┃ 主方    ┃
┣━━━┳━━━╋━━━━━━━━━━━┳━━━━━━━━━━━╋━━━━━━╋━━━━━━╋━━━━━━┫
┃    ┃ 外 ┃ ,主 症.       ┃ 兼 症        ┃邪犯中焦,  ┃疏邪解表, ┃藿香正气散  ┃
┃    ┃   ┃           ┃            ┃浊气上逆   ┃化浊和中  ┃       ┃
┃    ┃   ┣━━━━━━━━━━━╋━━━━━━━━━━━┫       ┃      ┃       ┃
┃    ┃ 邪  ┃突然呕吐,发热恶寒, ┃胸脘满闷        ┃       ┃     ┃        ┃
┃    ┃ 犯  ┃头身疼痛,舌苔白腻, ┃            ┃       ┃     ┃        ┃
┃    ┃ 胃  ┃脉濡缓        ┃            ┃       ┃     ┃        ┃
┃    ┣━━━╋━━━━━━━━━━━╋━━━━━━━━━━━╋━━━━━━╋━━━━━━╋━━━━━━┫
┃ ^   ┃   ┃            ┃           ┃       ┃      ┃       ┃
┃实   ┃ 饮  ┃呕吐酸腐,嗳气厌食, ┃脘腹胀满或痛,大便   ┃饮食停滞,  ┃消食化滞, ┃保和丸    ┃
┃    ┃ 食  ┃舌苔腻,脉滑实    ┃或溏或结        ┃胃气窒塞,  ┃和胃降逆  ┃       ┃
┃    ┃ 停  ┃           ┃            ┃上逆而吐   ┃      ┃       ┃
┃    ┃ 积  ┃           ┃            ┃       ┃      ┃       ┃
┃    ┣━━━╋━━━━━━━━━━━╋━━━━━━━━━━━╋━━━━━━╋━━━━━━╋━━━━━━┫
┃    ┃ 痰  ┃呕吐清水痰涎,头眩  ┃胸胁支满,或脘闷不   ┃中阳不运,  ┃温中化饮, ┃小半夏汤合 ┃
┃证   ┃ 饮  ┃心悸,舌苔白腻,脉  ┃食           ┃水饮留聚,  ┃和胃降逆  ┃苓桂术甘汤 ┃
┃    ┃ 内  ┃滑          ┃            ┃胃气不降   ┃      ┃      ┃
┃    ┃ 阻  ┃           ┃            ┃       ┃      ┃      ┃
┃    ┣━━━╋━━━━━━━━━━━╋━━━━━━━━━━━╋━━━━━━╋━━━━━━╋━━━━━━┫
┃    ┃ 肝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 ┃胸胁满痛,郁怒则呕   ┃肝郁犯胃,  ┃疏肝理气, ┃四七汤   ┃
┃    ┃ 气  ┃舌边红,脉弦     ┃吐加剧         ┃冒失和降   ┃和胃降逆  ┃      ┃
┃    ┃ 犯  ┃           ┃            ┃       ┃      ┃      ┃
┃    ┃ 胃  ┃           ┃            ┃       ┃      ┃      ┃
┣━━━╋━━━╋━━━━━━━━━━━╋━━━━━━━━━━━╋━━━━━━╋━━━━━━╋━━━━━━┫
┃    ┃ 脾  ┃食欲不振,食入难化, ┃脘部痞闷,常吐涎沫,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  ┃香砂六君子 ┃
┃    ┃ 胃  ┃恶心呕吐,苔白滑,  ┃大便不畅        ┃纳运无力  ┃和胃降逆   ┃汤     ┃
┃    ┃ 气  ┃脉虚弦        ┃            ┃      ┃       ┃      ┃
┃    ┃ 虚  ┃           ┃            ┃      ┃       ┃      ┃
┃    ┣━━━╋━━━━━━━━━━━╋━━━━━━━━━━━╋━━━━━━╋━━━━━━╋━━━━━━┫
┃虚   ┃ 脾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  ┃面色恍白,倦怠无力,  ┃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  ┃理中汤   ┃
┃    ┃ 胃  ┃时止,喜暖恶寒,四  ┃口干不欲饮       ┃腐熟运化无 ┃和胃降逆   ┃      ┃
┃    ┃ 阳  ┃肢不温,大便溏薄,  ┃            ┃力     ┃       ┃      ┃
┃证   ┃ 虚  ┃舌质淡,脉濡弱    ┃            ┃      ┃       ┃      ┃
┃    ┣━━━╋━━━━━━━━━━━╋━━━━━━━━━━━╋━━━━━━╋━━━━━━╋━━━━━━┫
┃    ┃ 胃  ┃呕吐反复发作,时作  ┃似饥不欲食,大便干   ┃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  ┃麦门冬汤  ┃
┃    ┃ 阴  ┃干呕,口燥咽干,舌  ┃燥           ┃润降失司  ┃降逆止呕   ┃      ┃
┃    ┃ 不  ┃红少津,脉细数    ┃            ┃      ┃       ┃      ┃
┃    ┃ 足  ┃           ┃            ┃      ┃       ┃      ┃
┗━━━┻━━━┻━━━━━━━━━━━┻━━━━━━━━━━━┻━━━━━━┻━━━━━━┻━━━━━━┛
  四、其他治疗
  (一)单方验方
  1。外感挟食的呕吐
  藿香17克,炒苏子9克,水煎,顿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2.外感湿邪所致呕吐
  藿香12克,半夏9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3.饮食停滞呕吐
  饭锅巴、如掌大一块,焙鱼研为细末,用生姜汤送下(<<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绸)。
  4.胃热呕吐
  (1)黄连、苏叶各3克,水煎服(《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一.
  (2)连、苏叶各5克,竹茹12克,水煎服(《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编)。
  (3)黄连3克姜炒、石膏60克火煅,为末,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4)栀子(炒黑)、朴硝各等分为末,每服二,三茶匙、开水送下(《寿世保元》)。.
  5.痰饮呕吐
  生姜捣汁涂舌,或生姜片口含。 .
  6。脾胃虚弱之呕吐
  伏龙肝(灶心土)30-60克, 水煎15分钟后,去渣取汤, 冲入生姜汁一匙,一次服下(《实用中医内科学》罗国钧编)。 .
  7.胃阴不足的呕吐
  乌梅肉120克,蜂蜜120克,熬膏,曰服3次,每次服20毫升。
  (二)外治法 .
  1。塞鼻法
  取伏龙肝为末,水调成柱形,塞入两鼻孔。 此法适用于闻药气即呕吐的患者(《寿世保元。卷三。呕吐》).
  2.敷足心法
  (1)鲜地龙数条,捣烂敷两足心,用布包扎.适用于热呕(《中医外治法》,曹欣荣,詹永康编).
  (2)用蓖麻仁30克捣烂敷两足心,治呕吐不止(《同上》)。
  (3)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敷足心,可治热呕(《同上》)。
  3.敷石门穴法
  田螺数个去壳,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脐下石门穴一小时。适用于温热病呕吐(《同上》)。
  (三)针灸疗法
  1。体针,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寒者留针多灸,热则疾出不灸(《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79年版)。
  2.耳针,选穴胃、肝,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20一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针灸学》南京中医学院主编,79年版).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的呕吐患者,尤当注意。
  3.饮食方面,对于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过多, 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物及误服寒凉之药。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烟酒等物及温燥之药。
  二、护理
  对虚证呕吐,特别是呕吐不止的病人,当安静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选药方面,凡是具有腥恶气味者,均非治呕所宜,否则随服随吐,重伤胃气,病情加重。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之负担,使之逐渐得到药力。并可根据病情及病员之喜恶,或热饮或冷饮,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结语)
  呕吐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急性呕吐多以外邪犯胃或饮食停滞为主,属实证。但肝气犯胃之呕吐,可以突然发病,也可反复发作。慢性呕吐则以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及胃阴不足为多。属虚证.虚实之间可以转化或兼挟。治疗呕吐,当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而分别处理。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治宜扶正为主。一般说来,实证易治,虚证及虚实挟杂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