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群:明确定位 坚持专业学术出版不跟风

 逍遥李X 2015-11-1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成立于1985年,一直秉持“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的出版理念和“原创、权威、前沿”的产品定位,一心一意谋发展,踏踏实实做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明确定位,坚持专业学术出版不跟风。学术图书的本质决定其是小众的,出版工作是很不好做的。一些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心浮气躁,一心要抓畅销书选题,抓市场热门的选题,而专业上懈怠了。为此,社科文献社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明确出版定位,坚持专业方向,在全社上下形成认真做好专业学术出版的共识。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社科文献社的年出书量稳步增长,质量好的图书不断增多,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信任和认可。相应地,我们也积淀了较为丰厚的出版资源,不断从中发现、挖掘出优质资源,进而推出优秀的学术精品。这些年,我们在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文库以及后期资助项目、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绩。在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等评选中,多种图书荣获一、二等奖,一些图书深得学界认可,广获好评。


坚持专业分工,严格学术规范。学术出版的一个难点就是专业性强而学科众多,编辑在学科背景上难以做到一一对应,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差异很大,有些问题非本专业学科的人很难看出来。


社会科学文献社成立初期只有两个编辑部,一个社会科学编辑部,一个国际文化编辑部,编辑加在一起也就10来名,当时基本做不到不跨学科编稿。现在,我们基本按大学科设立了人文、经管、政法、全球与地区问题、“皮书”等分社和中心,各分社、中心之下按学科设立若干编辑室。各分社、中心原则上只能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申报选题,跨学科的选题或是交由对应的部门申报、处理,或是相关部门互换选题;个别特殊情况可以立项,分社、中心负责运作,但编稿时或是在社内协调,或是外请专家审稿。总之,从源头上卡住跨学科申报选题,杜绝跨学科编稿。


抓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导师制度。简单地说,就是请有经验的老编辑,每人根据情况带两三名新人,传授其基本的出版知识,诸如字体字号、版式、开本、纸张材料、印张等,同时指导其从核红开始逐步熟悉、处理稿件,为期一年;到一年后导师给出意见,是否能够独立处理稿件,若不能则再带一年。我们一直实行这项制度,并不断调整和完善。二是首席编辑制度和名编辑工程。首席编辑享有一定待遇,在编辑工作中拥有相应的权限,既是对优秀编辑工作和价值的肯定,也是为其他编辑树立一个标杆。名编辑工程则是尊重编辑工作、鼓励优秀编辑工作的扩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一名首席编辑,有4名名编辑和8名后备名编辑人选。三是新编辑入职后的系统培训制度。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我们对于新入职的编辑统一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出版知识、工作流程、编辑工作等,以编辑工作为主,采取授课、实际工作训练讲解、讨论等多种形式。


着眼长远,长期跟踪,提早谋划,精心实施。做学术出版不能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很难做成学术精品的。要想找到优秀的选题,就需要对学术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坚持做自己所擅长的或是已有优势的学科选题,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大方向上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但具体选题上则要提早谋划,如规划办项目、出版基金项目以及主题出版项目等。因此,一开始就要明确做精品,如果是要准备申报项目或是想要列入某个重要节庆点的主题出版的,我们多是提前三五年就开始准备了。如《子弟书》《辛亥革命史资料续编》以及即将完成的8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等,均是如此。


(本文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在中宣部出版局优秀作品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摘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