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喘证3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喘 证


  [定义]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致脱。
  《说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说:。息,喘也。”段玉裁注;“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
  《症因脉治。喘证》;“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至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撷,通灏,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纳物。撷肚,形容喘剧时腹壁肌肉紧张,随之而起伏动作。 .
  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有轻重之别,可见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病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证和论治的中心。因此,虽然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有必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予以论述。
  [历史沿革]
  一,内经对喘证症状、病因、病位论述甚详
  《内经》论述喘证的内容较多,《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素问。大奇论篇》;“肺之壅,喘而两肤满。”喘息,鼻张、肩息均是指喘证发作时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喘息为轻,鼻张,肩息则重,并提示了病变主脏在肺。
  对喘证的病因,认识到有外感和内伤、邪实与正虚的不同。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灵枢。本神篇》。“肺气虚……,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均指外感致喘,属于邪实之证。《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不及则令人喘。”《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此指内伤致喘,属于正虚。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提示喘证虽然以肺为主,但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三因方.喘》概括地说,“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
  二、《金匮》有“上气”专篇并列证洽
  《金匮》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专篇。。上气。即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其中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证和“咳而上气”的肺胀。根据病因不同列有辛温祛寒化饮的射干麻黄汤,祛邪蠲饮,寒温并用的越婢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豁痰祛浊的皂荚丸等方药。
  三、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认识到七情、饱食、久病、劳累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如《丹溪心法.喘病》说;“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症因脉治.喘》;“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尅削,元气大伤。”“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脏腑而喘作矣。”

  《景岳全书。喘促》篇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喘证的辨证纲领。《类证治裁.喘症》认为;“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且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范围)  
  由于喘证涉及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因此,它不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致喘。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还需审证求因,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进一步按照各个病的特点考虑处理,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
   临床上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按照本篇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喘证的成因虽然很多,但概要而言,不外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为六淫侵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
  一、病因 、
  (一)外邪侵袭
  1.风寒 多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肺卫为邪所伤,外则郁闭皮毛,内则壅遏肺气,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升降失常,上逆为喘。
  《症因脉治。喘症论》:“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 .
  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而喘。
  2.风热 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非风寒则火邪耳。”
  (二)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千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气逆而喘。湿痰郁久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痰火交阻,肺失清肃,则肺气上逆为喘。若复受外感诱发,则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情况。
  《仁斋直指方。咳嗽方论》;“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息。”即指痰浊壅盛的喘证而言。
  (三)情志不调
  1.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气机不利。
  2.郁怒伤旰,盱气上逆于肺,肺失肃降。
  3。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篇。。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总之,情志所伤,肺气升降失常,升多降少,则可致气逆作喘。《医学入门.喘》.。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
  (四)劳欲久病

  1.久病 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肺之气阴不能下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巳。 、
  2.劳欲 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喘。
  《证治准绳.喘》;“肺虚则少气而喘”。《景岳全书。喘》;“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妇人月经之后,而喘促愈甚。”《诸病源候论。伤寒喘候》。“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杂病广要.喘》;“肺为气之主,而脾则肺之母也,脾肺有亏则气化不足,不足则短促而喘”。
  二,病机 ‘
  (一)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 ‘
  1。肺为气之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赖其宣肃功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肺又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朝百脉而通它脏。肺为娇脏,不耐邪侵,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壅阻气道,呼吸不利,发为喘促,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其他如脾经痰浊上干,中气虚弱,或肝气逆乘,亦均与肺有关。
  《三因方.喘》。。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证治汇补。喘病》。。盛者肺中之火盛也,减者肺中之元气衰也。” .
  2.肾为气之根 肾助肺司气之摄纳,’故肾元亏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入少出多而为喘促。
  《灵枢。经脉篇》;。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杂病广要.喘》。“…亦有下元气虚,根本不固,致气泛壅,上气喘息。”
  (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
  1.实喘在肺 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
  2.虚喘责之肺肾两脏 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肾虚为主。
  《医学心悟。喘》:。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
  3.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 多为慢性喘咳,肺肾虚弱,复感外邪,引起之急性发作,因外邪,痰浊等壅阻肺气,而致出现。上盛”之证,因肾不纳气,同时并见“ 虚”之候。病情重笃者则见喘脱危候。
  (三)重证每多影响到心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到心。这是因为心与肺、肾在生理病理上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心与肺: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 .
  心与肾。肾脉上络于心,心肾水火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故心的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雪联系。

  在病理情况下,肺肾俱虚,则心气、心阳亦同时衰竭,气阳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可见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的危险证候。
  [类证鉴别]
  一,喘证与气短的鉴别
  共同点。呼吸异常。气息短促,胸闷不畅。
  喘证。气粗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甚者不能平卧。
  区别;
  短气。呼吸虽数,但浅促微弱,不能接续,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但卧为快。
  联系。短气往往是喘证之渐。 ‘
  另有少气一症,古人有二种说法,/.种是少气即短气,如《诸病源候论.短气候》说。。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另一种是少气与短气不同,《赤水玄珠.喘门》说;。短气者,息促似喘非喘也。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临床所见,短气有虚实,少气以虚为主。但短气之虚证实与少气相同。
  二,喘与嗽的区别
  喘与嗽两者有轻重的区别,《简易方》:。重则为喘,轻则为嗽。。在症状上也不同,。喘之为病……哮吼作声,…”.憧憧而急,……喝喝而数,张口抬肩,摇身辊肚,嗽之为病,风生喉靥,淫淫如痒,习习如哽,涕唾稠浓,声音重浊,甚则续续不已。。
释,
懂憧(chSng冲)。摇曳不定。 .
喝喝:大呵出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
辊(g。n滚)。象车轮样很快转动。辊肚形容腹部起伏急促。
喉靥。靥,指甲状腺。喉靥即咽喉部。
淫淫:流水貌,咽喉部似有水流之痒感。
习习:屡飞貌,咽喉部似有羽毛哽阻感。
  另一方面,喘与嗽还有因果关系,久嗽不愈由轻至重则成喘,而某些喘证则多伴有咳嗽,故“二证治法颇同,但剂有轻重。。
  三、喘与哮证的鉴别(参见哮证篇)
其他如肺胀、支饮均有咳而上气,喘息痰鸣的症状,可隶属于喘证范畴,但各有其特点,故应掌握各证的异同,与有关病篇互参。
  (辨证论治] .
  喘证的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稍动即喘息不已,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若喘促严重,持续不解,可以发生喘脱。
  一,辨证要点
  (一)首辨虚实 .
  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缓急等方面辨别,见下表。
┏━━━━━━━┳━━━━━━━━━━━━━━┳━━━━━━━━━━━━━━┓
┃ 临床表现   ┃ 实 喘           ┃ 虚、 喘           ┃
┣━━━━━━━╋━━━━━━━━━━━━━━╋━━━━━━━━━━━━━━┫
┃ 呼 吸    ┃ 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   ┃ 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 ┃
┣━━━━━━━╋━━━━━━━━━━━━━━╋━━━━━━━━━━━━━━┫
┃ 声 音    ┃ 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 低微,少有痰鸣咳嗽     ┃
┣━━━━━━━╋━━━━━━━━━━━━━━╋━━━━━━━━━━━━━━┫
┃ 脉 象    ┃ 数而有力          ┃ 微弱或浮大中空       ┃
┣━━━━━━━╋━━━━━━━━━━━━━━╋━━━━━━━━━━━━━━┫
┃ 病 势    ┃ 骤急            ┃ 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即甚  ┃
┗━━━━━━━┻━━━━━━━━━━━━━━┻━━━━━━━━━━━━━━┛
  《景岳全书.喘促》;。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巳。所谓二证者,一日实喘,一曰虚喘也。。
  (二)实喘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 .
  内伤;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三)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简单归纳如下表。
┏━━━━━━━┳━━━━━━━━━━━━┳━━━━━━━━━━━━┳━━━━━━━━━━━━┓
┃ 临床表现   ┃ 肺 虚         ┃ 肾 虚          ┃ 心气(阳)虚       ┃
┣━━━━━━━╋━━━━━━━━━━━━╋━━━━━━━━━━━━╋━━━━━━━━━━━━┫
┃ 喘息程度   ┃ 操劳后气短而喘     ┃静息时也有气喘息促,动  ┃            ┃
┃        ┃            ┃则更甚          ┃ 喘息持续不已     ┃
┣━━━━━━━╋━━━━━━━━━━━━╋━━━━━━━━━━━━╋━━━━━━━━━━━━┫
┃ 伴有症状   ┃面色苍白,自汗,易感冒  ┃面色苍白或颧红,怕冷或 ┃心悸,浮肿,紫绀,颈脉 ┃
┃        ┃             ┃烦热,腰酸膝软     ┃怒张,脉结代      ┃
┗━━━━━━━┻━━━━━━━━━━━━┻━━━━━━━━━━━━┻━━━━━━━━━━━━┛
  三、证治分类
  (一)实喘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一一风寒客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宣。
  痰多稀薄起沫,色白质粘一一寒邪伤肺,津聚成痰。
  兼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一一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一一风寒在表之征。
  洽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华盖散加减。
  (1)方解 .
  麻黄汤:解表宣肺平喘,用于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喘咳无汗,寒热身痛。
  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用于寒痰阻肺,喘咳胸闷,痰气不利。
   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理气化痰。
  两方同属辛温宣肺剂,但麻黄汤重在解表,疏散风寒为主,华盖散则重在化痰利气。
  (2)加减
  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
  一. 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苑、白前化痰以利气。 .
  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草,调和营卫,以祛在表之风邪,厚朴、杏仁,化痰下气平喘。
  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配上药使散中有收,以防肺气耗散太过。
  若表邪明显,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者去芍药、五味子之酸敛,加杏仁、苏子顺气化痰。
  2。表寒里热证
  症状及分析; .
  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一一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气上逆.
  咳痰稠粘不爽一一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一一热为寒郁,不得外泄。
  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一一表寒肺热夹杂.
  治法;宣肺泄热。 ‘
  方药:麻杏甘膏汤加味。
  (1)方解 本方有解表清里、平喘之功。用于喘咳、鼻煽、身热、汗少,烦闷等症。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右膏,清泄肺热,麻黄、石膏相伍,宣肺解表,清泄里热,杏仁,化痰平喘,甘草,调和沟药。
  (2)加减
  痰热甚,烦闷,痰多稠粘,加黄芩、桑白皮、知母、半夏、瓜蒌皮清肺泄热化痍。痰涌喉间,漉漉有声,加葶苈子、射干泻肺祛痰。
  3.痰热郁肺证
  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一一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
  或有血痰一一热伤肺络。
  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咽干,面红一一痰热郁蒸于肺。
  尿赤涩,大便或秘一一里热壅盛。 ,
  舌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之征.
  治法:清泄痰热。 .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1)方解 本方功能清热肃肺化痰。用于喘急、胸膈烦闷,痰粘色黄,咯吐不利。 桑白皮、黄芩,清肺化痰,黄连、栀子,清泄里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化痰利气。
  2)加减
  痰多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清化痰热。
  痰涌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涤痰通腑。
  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身热甚,加生石膏。
  口渴咽干,加生贝母、天花粉. 。
  4.痰浊阻肺证 、
  症状及分析,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布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一一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
  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一一痰湿蕴中,肺胃不和。
  苔厚腻,脉滑一一痰湿之征。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
  (1)方解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咳嗽痰多,胸胀呕恶。 ..
  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
  三子养亲汤:功能豁痰利气,用于气实痰盛,壅阻于肺,咳逆息涌,痰多胸闷。苏子,降气化痰,一白芥子,畅膈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
  二方同属祛痰剂。二陈汤为治痰之通用方,广泛用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咳喘气逆,胸满痰多。 .
  (9)加减
  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痰郁化热,痰黄者;按痰热证治疗.
  5。肺气郁痹证

  症状及分析:
  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一一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
  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一一旰气犯肺,肺气郁闭,失于肃降。
  或有胸痛一一肝肺络气不和。
  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一一心肝气郁,心神失宁。
  苔薄一一无痰,寒,热等邪。
  脉弦一一旰郁之候。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1)方解 本方行气解郁,用于情志不畅,旰气上犯于肺而致胸闷气憋,喘急,咽中如窒等症。  
  槟榔,行气导滞,沉香,降气平喘,木香,枳壳,乌药。疏肝顺气。
  (2)加减
  气逆喘剧,加旋复花、代赭石降气镇逆。
  气郁夹痰,加苏子、杏仁,川朴花开郁降气化痰。 
  伴心悸,失眠,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
  在治疗同时须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避免不良刺激.以配合治疗。
  (二)虚喘 .
  1.肺虚证
   症状及分析。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一一肺虚不能主气。
  咳声低弱一一肺气不足。
  痰吐稀白一一气不化津,津聚为痰.
  自汗、畏风一一肺虚卫外不固。 ,
  舌质淡红,脉软弱一一肺气虚弱之象。
  或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潮红一一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滓为痰。
  舌红苔剥,脉细数一一阴虚火旺津伤液耗.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补肺汤加减。
  (1)方解
  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用于久喘肺虚,呛咳少痰,气短息促。自汗、口干等症.人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补肺,五味子,敛肺止汗。
  补肺汤:功能补益肺气,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
  人参、黄芪,补肺益气,熟地、五味子,补肾敛肺纳气,桑白皮、紫菀,化痰止咳。
  两方同属补肺剂,生脉散补益气阴,以气阴两虚为宜,补肺汤重在补益肺气。兼以 补肾,故肺气虚兼有肾虚者为宜。
  (2)加减
  肺气虚甚,补肺汤加冬虫夏草以增强补益肺气之力。

  肺阴虚甚,生脉散去人参,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养阴敛肺。
  喘逆,咳痰稀薄,补肺汤去桑白皮,酌加款冬、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
  兼有肾虚,动则喘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以补肾纳气。
  兼有脾虚气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养肺,益气升清。
  2.肾虚证
  症状及分析,
  喘促曰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一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
  形瘦神疲一一肾虚精气耗损。
  跗肿--阳虚气不化水。 .
  汗出一一肾阳虚衰,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肢冷、面青唇紫一一真阳衰微,不能温养四肢、肌肤。
  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一一肾阳衰弱之征。
  或喘急、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一一真阴衰竭,阴不敛阳,气失摄纳,虚阳上越。 .
  舌红少津,脉细数一一肾阴亏耗。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
  (1)方解 .
  金匮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方中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精,加附桂温补肾阳。
  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药、萸肉,滋补肾精,丹皮,泻肝肾之火,茯苓、泽泻,渗湿利水。 .
  参蛤散:纳气补肾,用于喘咳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者。
  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肺益肾。
  两方同为补肾纳气之剂,均用于久病虚喘之证。。但前方偏于温补肾阳,故宜用于肾阳不足之虚喘,后方长于补益肺肾精气,故肺肾精气两亏之虚喘多用。
  (2)加减 . .
  肾阳虚甚;加补骨脂、胡桃肉、紫河车,并配天冬、龟板、当归滋阴助阳。
  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以镇纳。
  肾阴虚,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加诃子、西洋参、天麦冬、龟版胶等滋阴纳气。
  肾虚喘证,一般以阳虚者为多,若见阴阳两虚者应权衡主次处理。病久势缓者,可
  用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胡桃汤。病势较重,可加用参蛤散。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丰粉1.5—3克,一日二次,紫衣胡桃肉日2---8个。
  变证;
  1.虚实夹杂证 肾虚证每多兼有痰浊、水饮、血瘀等标实证。
  (1)痰浊 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
  ①症状及分析。
  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一一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②治法;化痰降逆,兼以温肾纳气。
  ⑧方药;苏子降气汤。
  方解 本方降气化痰平喘,兼以温肾。
  苏子,降气平喘,半夏、前胡、川朴、陈皮,化痰理气降逆,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润燥,甘草,调中。
  (2)水饮 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外溢肌肤。 、
  ①症状及分析。
  喘咳,咯痰清稀,胸闷心悸一一水饮凌心犯肺。
  肢体浮肿,尿少一一水泛肌肤。 .
  舌质淡胖,脉沉细一一阳虚水饮内盛。
  ②治法。温肾益气,化饮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方解 本方温阳利水,治肾阳衰微,水饮内停,泛溢肌肤,上凌于心,喘急,心悸,水肿等症。
  附子,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营,配附子敛阴和阳。
  若气虚水邪盛者,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温肾益气利水;
  (8)血瘀 多因痰饮凌心, 心阳不振或肺肾两虚,病及于心,血脉瘀阻所致。症见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等,可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酌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2.喘脱证 .
  症状及分析.
  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一一肺气欲绝。
  或有痰鸣一一痰浊阻肺。
  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一一心肾阳衰,喘汗欲脱之危象。
  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一一阳气衰竭。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克,蛤蚧粉1.5克,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若伴有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汗多气逆加龙骨:牡蛎、山萸肉敛汗固脱。
  四、其他治法
  1.五味子250克,加水煎半小时,冷却,用鸡蛋10个放入浸泡,10天后,每晨取一个,糖水或热黄酒冲服。
  2。紫衣胡桃肉10个,每晚临睡前缓嚼,用淡盐水送服。
  3.紫河车粉1.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 . .
  以上三方治肾虚动则喘甚之证,如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表现肾虚喘者均适用.

┏━━━━━━━┳━━━━━━━━━━━━━━━━━━━━━━━━━━━━━━━━━━┳━━━━━━━━━━━━━┓
┃ ┃ 实 喘 ┃ 虚 喘. ┃
┃ ┣━━━━━━┳━━━━━━┳━━━━━━┳━━━━━━┳━━━━━━╋━━━━━━┳━━━━━━┫
┃ 证治 ┃ 风寒袭肺 ┃表寒里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 肺虚证 ┃ 肾虚证 ┃
┃ ┣━━━━━━╋━━━━━━╋━━━━━━╋━━━━━━╋━━━━━━╋━━━━━━╋━━━━━━┫
┃ ┃ 风寒上受 ┃外有表寒 ┃痰热壅肺 ┃痰浊壅肺 ┃肝气犯肺 ┃ 肺气不足 ┃肺虚及肾 ┃
┃ ┃ 肺气不宣 ┃肺有郁热 ┃肃降无权 ┃肺气失降 ┃肺气不降 ┃ 气无所主 ┃气失摄纳 ┃
┣━━━┳━━━╋━━━━━━╋━━━━━━╋━━━━━━╋━━━━━━╋━━━━━━╋━━━━━━╋━━━━━━┫
┃ ┃ ` ┃ ┃ ┃ ┃ ┃ ┃ ┃ ┃
┃ ┃ ┃喘咳气急, ┃喘逆上 ┃喘咳气 ┃喘而胸满 ┃突然呼吸 ┃喘促短气, ┃喘促动则 ┃
┃ ┃ ┃胸部胀闷 ┃气,胸胀 ┃涌,胸部 ┃闷塞,甚 ┃短促,胸 ┃气怯声低, ┃为甚,呼 ┃
┃ ┃ 呼 ┃ ┃ ┃ ┃ ┃ ┃ ┃ ┃
┃ ┃ ┃ ┃或痛,息 ┃胀痛 ┃则胸盈仰 ┃闷气憋, ┃喉有鼾声 ┃多吸少, ┃
┃ ┃ ┃ ┃粗鼻煽 ┃ ┃息 ┃咽中如 ┃ ┃气不得续 ┃
┃ 主 ┃ 吸 ┃ ┃ ┃ ┃ ┃ ┃ ┃ ┃
┃ ┃ ┃ ┃ ┃ ┃ ┃窒,每因 ┃ ┃ ┃
┃ ┃ ┃ ┃ ┃ ┃ ┃情绪变动 ┃ ┃ ┃
┃ 症 ┃ ┃ ┃ ┃ ┃ ┃而诱发 ┃ ┃ ┃
┃ ┣━━━╋━━━━━━╋━━━━━━╋━━━━━━╋━━━━━━╋━━━━━━╋━━━━━━╋━━━━━━┫
┃ ┃ ┃量多、稀薄 ┃咳而不 ┃量多粘稠 ┃咳嗽痰 ┃痰声不著 ┃咳声低弱, ┃咳痰无 ┃
┃ ┃ ┃起沫,色白 ┃爽,痰吐 ┃色黄或夹 ┃多,粘腻 ┃ ┃痰吐稀薄或 ┃力,色白 ┃
┃ ┃ 痰 ┃ ┃ ┃ ┃ ┃ ┃ ┃ ┃
┃ ┃ ┃质粘 ┃稠粘 . ┃血 ┃色白,咯 ┃ ┃呛咳痰少质 ┃稀薄或质 ┃
┃ ┃ ┃ ┃ ┃ ┃吐不利 . ┃ ┃粘 ┃粘而少 ┃
┣━━━┻━━━╋━━━━━━╋━━━━━━╋━━━━━━╋━━━━━━╋━━━━━━╋━━━━━━╋━━━━━━┫
┃ ┃头痛恶寒或 ┃伴有形寒 ┃胸中烦 ┃呕恶食 ┃精神抑 ┃自汗、畏风 ┃形瘦神 ┃
┃ ┃伴发热,无 ┃身热,烦 ┃热,身热 ┃少,口粘 ┃郁,失眠、 ┃或烦热而 ┃疲,跗肿, ┃
┃ 兼 ┃汗,口不渴 ┃闷,身痛, ┃有汗,渴 ┃不渴 ┃心悸 ┃渴,面潮红 ┃汗出肢 ┃
┃ ┃ ┃有汗或无 ┃喜冷饮, ┃ ┃ ┃ ┃冷,面青 ┃
┃ ┃ ┃汗, 口渴 ┃面红咽干 ┃ ┃ ┃ ┃唇紫,或 ┃
┃ 症 ┃ ┃ ┃ ┃ ┃ ┃ ┃面红烦 ┃
┃ ┃ ┃ ┃ ┃ ┃ ┃ ┃躁,口干、 ┃
┃ ┃ ┃ ┃ ┃ ┃ ┃ ┃足冷,汗 ┃
┃ ┃ ┃ ┃ ┃ ┃ ┃ ┃出如油 ┃
┣━━━━━━━╋━━━━━━╋━━━━━━╋━━━━━━╋━━━━━━╋━━━━━━╋━━━━━━╋━━━━━━┫
┃ . ┃ ┃ ┃ ┃ ┃ ┃ ┃ ┃
┃ 苔 ┃苔薄白而 ┃苔薄白或 ┃苔黄或 ┃苔白厚 ┃苔薄,脉 ┃舌质淡红或 ┃苔淡白或 ┃
┃ ┃滑,脉浮紧 ┃罩黄,边 ┃腻,脉滑 ┃腻,脉滑 ┃弦 ┃舌红苔剥, ┃黑润或舌 ┃
┃ ┃ ┃红,脉浮 ┃数 ┃ ┃ ┃脉软弱或细 ┃红少滓, ┃
┃ 脉 ┃ ┃数(滑) ┃ ┃ ┃ ┃数. ┃脉微细沉 ┃
┃ ┃ ┃ ┃ ┃ ┃ ┃ ┃弱或细数 ┃
┣━━━━━━━╋━━━━━━╋━━━━━━╋━━━━━━╋━━━━━━╋━━━━━━╋━━━━━━╋━━━━━━┫
┃ 治 ┃宣肺散寒 ┃宣肺泄热 ┃清泄痰热 ┃化痰降气 ┃开郁降气 ┃补肺益气养 ┃补肾纳气 ┃
┃ 法 ┃ ┃ ┃ ┃ ┃ ┃阴 ┃ ┃
┣━━━━━━━╋━━━━━━╋━━━━━━╋━━━━━━╋━━━━━━╋━━━━━━╋━━━━━━╋━━━━━━┫
┃ ┃麻黄汤 ┃麻杏甘膏 ┃桑白皮汤 ┃二陈汤 ┃五磨饮子 ┃生脉散 ┃金匮肾气 ┃
┃ 主 ┃华盖散 ┃汤 . ┃ ┃三子养亲 ┃ ┃补肺汤 ┃丸 ┃
┃ ┃ ┃ ┃ ┃汤 ┃ ┃ ┃参蛤散 ┃
┃ 方 ┃ ┃ ┃ ┃ ┃ ┃ ┃七味都气 ┃
┃ ┃ ┃ ┃ ┃ ┃ ┃ ┃丸 ┃
┗━━━━━━━┻━━━━━━┻━━━━━━┻━━━━━━┻━━━━━━┻━━━━━━┻━━━━━━┻━━━━━━┛
  (预防与护理] .
  1.凡有喘证病史者,平时应节饮食,少食甜粘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并应戒烟
酒,忌辛热动火刺激类食品。
  2.气候变化时尤需慎风寒,以免感受外邪而诱发。
  3.若因情志致喘者,更应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
  4.加强体疗、气功锻炼,以固根本。活动量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喘证发作时暂停锻炼。 。
  [预后)
  一、一般而言,实喘易治,虚喘难疗
  因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气则愈,故易治。虚喘为气衰不足以息,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息而致汗脱,故难治。
  《临证指南医案.喘》。“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此喘症之实者也,若因根木有亏卜肾虚气逆, 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之间,势必危
笃,用药亦难奏效,此喘症之属虚者也。”
  二、注意喘证的危重证候
  实喘上气,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童。 . .
   虚喘见有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急鼻煽,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证候,必须及时救治,慎加处理。
  《明医指掌。喘证》:“若气欲绝者,则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亦阳气脱也,不治。”
  《证治汇补。喘》;“上气脉数,身热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脉浮大者死。”
  (结语]  
  一,特征 .
  乎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致喘脱。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
  (二)病机
  1.病位 主要在肺和肾(实者在肺,虚者在肾),而与旰、脾等脏有关。
  2。病理性质 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虚喘为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三、辨治原则
  四、临证要点
  (一)注意寒热转化、互见
  1.外寒内热者当解表清里。 .
  2.风寒化热者按病情转化处理。
  3.痰浊蕴肺,外感风寒、邪热者,根据兼夹情况联系治疗。
  (二)掌握虚实的错杂
  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而处理。
  (三)虚喘尤当重视治肾
  虚喘虽有补肺、补肾的不同,但每多相关,应联系治疗。因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元,则根本得固。
  (四)补虚需辨阴阳
  补虚除辨别脏器所属外,尚须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填真阴,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
  (五)注意喘脱的危重证候
  喘促不解,汗出肢冷,面青肢肿,烦躁昏昧,心阳欲脱者为危候,需及时抢救处理。
  [文献选录]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或堕惊恐,度水跌仆,饮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
  《医贯。喘论》。“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
  《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不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诸证提纲》:“凡喘之暴作,、以攻邪发散为先,喘定之后,方可补养。久病喘嗽未发之前,当扶正气,已发之际,宜乎攻邪。若补其既发,其喘亦甚矣。”
  《古今医鉴。咳逆》;“汗出发润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皆不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