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次输给契丹的宋太宗评韩信:放在今天未必行

 无为洪建国 2015-11-18

正面推崇也好,负面批评也罢,尽可见仁见智,然宋太宗独运“选擢将校”之大权,却是毫无任何的异议。一个颇为有趣的事例是戴兴,此人在宋太宗朝历任步军都虞候、步军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却从无任何像模像样的战绩可言,其之所以在军中官运亨通,竟主要得益于宋太宗对长寿大仙的迷信和以貌取人:

戴兴为御龙弓箭直都虞候。一日,西蜀进青龙城道观《长寿仙人图》,其本吴道元之迹,太宗阅之,酷肖戴兴,又恐所见有殊,亟召数班军校、近侍、内臣遍示之,曰:“汝辈且道此图似何人?”

群口合奏曰:“似戴兴。”上笑而异之,因是进用。后建宁远军节,举朝止呼“戴长寿”。(17)

帝王用心,随意性很大,臣下荣辱,就在帝王的一念之间,真才实学如何,往往倒在其次。

宋真宗亦袭其父之故智。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向宰相吕蒙正等训示说:“选众求材,诚非易事,朕常孜孜询访,冀有所得。向来于军校中超擢八九人,委以方面,其间王能、魏能颇甚宣力,陈兴、张禹珪亦称有闻。”(18)宰相吕蒙正等人随即迎合道:“才难求备,今拔十得五,有以见陛下知臣之明也。”(19)他们显然为宋真宗本人所赏识和亲自提拔,王能后位至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陈兴位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20)景德四年(1007),时任枢密使的马知节更曾对宋真宗说:“当今兵柄,尽出陛下掌握,至于一命之士,皆由旨授。”(21)马氏此语,真可谓无所顾忌,一语破的。宋真宗宠信自己的藩邸亲随夏守赟,遂不经过中书、枢密院,直接派遣宦官征求夏守赟个人的意见:“欲管军乎?为横行使乎?”(22)夏氏后来果历仕三衙都虞候、副都指挥使,位至殿前都指挥使。

宋仁宗一朝,情况相对复杂。一方面,迫于群臣的激烈反对,尤其是鉴于台谏官们“乞罢内降诏书”的呼声此起彼落,宋仁宗也不得不数度下诏表示:“自今内降指挥与臣僚迁官及差遣者,并令中书、枢密院具条执奏以闻”,(23)“今后内降,无得辄受”。(24)但另一方面,皇帝“内降”下发仍然是相当地频繁。在三衙管军的选任层面,宋仁宗尤其如此,败军之将刘平出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晋升侍卫步军副指挥使,即是出自于宋仁宗本人之意:“上初擢平主四厢,谓左右曰:‘平,所谓诗书之将也。’”(25)李用和、李昭亮、郭承祐等一大批外戚,他们得以出掌三衙,尽管屡遭台谏官们的围攻,却依然能够安居于殿前副都指挥使等管军高位,个中的关键,更是在于宋仁宗本人“用亲”之一己私意。

宋英宗是一个“有性气,要改作”的有为君主,他即位伊始即曾质询执政大臣:“积弊甚众,何以裁救?”(26)表现在用人层面,就是时常圣心独运,“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27)例如:唐介出任御史中丞,据宋英宗本人所言就是:“卿在先朝有直声,今出自朕选,非由左右言也。”(28)治平二年(1065)六月,宋廷命江东转运判官、屯田员外郎范纯仁为殿中侍御史,权发遣三司盐铁判官、太常博士吕大防为监察御史里行,“皆英宗亲选也”。(29)对整军经武,宋英宗更是念兹在兹,他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侧重通过内外将帅的人事调整,来刺激和激励三衙与前线各部,提升宋军整体的战斗力。治平元年十月,宋英宗病体初愈,就检阅了三衙诸军、班直将校的武艺,亲自“擢授有差”:

上谕天武右第三军都指挥使、窦州刺史王秀曰:“尔艺虽不中格而尝有战功,故以尔为正刺史。”又谕散直都虞候胡从曰:“尔艺虽不中格而治兵齐肃,故以尔为内园使。”(30)

同年十二月,宋英宗又以王昭明、李若愚等亲信宦官出任陕西前线泾原、环庆等路的兵马钤辖统兵要职,整顿边防,尽管谏官吕诲等人极力反对,宋英宗依然是乾纲独断,“讫不从”。(31)

宋英宗治平二年六月,杨遂出任侍卫步军都虞候,也是因宋英宗早年在藩邸时,同杨遂有过一面之缘,遂以手令钦定其为管军:“初,绛州团练使杨遂为新城巡检,救濮王宫火,帝识其面目。于是,侍卫司阙帅,帝首出遂姓名,擢登州团练使、步军都虞候。”(32)宋英宗天不假年,在位仅四年略有余,但即使是如此,正如宋哲宗朝时臣僚所言:“臣伏见近年以来,宿将凋零,今岁为甚。虽其间人才固有精粗,是皆自英考、神宗识拔,切磨收养,出生入死之人也。”(33)宋神宗朝建功立业的将帅,不少人都是从宋英宗时开始崭露头角的。

宋神宗更是宋代最胸怀大志的皇帝,又有名臣王安石辅佐,志在复汉、唐旧疆,作“大有为”之君。熙宁、元丰新法,无不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军事改革层面的“将兵法”,着眼点放在于强化地方各路经略司的军事实力,前线战区以陕西、河东各经略司为重点,内陆则以开封府界、京东西两路为重点;“保甲法”则侧重于开封府界、河北、河东、陕西等地区民兵的训练,着眼于以兵农合一的民兵取代募兵的长远目标。京师的三衙,虽然不是宋神宗改革的重心,但也绝非置诸不顾,而是以精简、整训为手段,力图锤炼出精锐之师。为达到这一目标,宋神宗对三衙管军的遴选,同样是用心良多。战功颇著的燕达,最得宋神宗的赏识和器重,他能从一介小校起家,飞黄腾达至殿前副都指挥使高位,离不开宋神宗本人的亲自栽培与数度破格重用,燕达本人就曾有言:“我蒙先帝大恩,拔擢常在众先。”(34)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在考虑身后之事的时候,就把托孤的重任,也部分地放在燕达肩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