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寇准的不学无术

 无为洪建国 2015-11-18

我小时候,看戏、看小人书、读小说,“寇老西儿”给我的印象挺深,那是个又正派、又诙谐,又足智多谋的形象,颇像诸葛孔明、智多星吴用。直到后来看《宋史·寇准传》,这种认识才发生动摇,因为《寇准传》上说寇准“不学无术”。说寇准“不学无术”的不是寇准的仇人、政敌,而是寇准的好朋友张咏。寇准到张咏家做客,张咏问寇准:“你读过《汉书·霍光传》吗?”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看此文,寇准笑了:原来是老朋友讥笑自己“不学无术”。寇准非但没生气,反而认为老朋友说得对。可见,寇准也承认自己“不学无术”。

说寇准不学无术,主要不是说寇准书读得少,而是说他胸无城府,遇事不够稳重,谋事不够缜密细致,用百姓俗话讲,寇准做事有些粗粗拉拉。

说到寇准的粗粗拉拉,那确实不是无根据地瞎说,我们且引当时一些被认为是正派人对寇准的评论:杨徽之讲寇准“用搏击取贵仕”。“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对宋真宗说:“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与争,虑伤国体。”又一曾任宰相的吕蒙正说:“准轻脱好取声誉,不可不察,好收人情以求虚誉。”宰相王旦说:“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

宋真宗也说寇准“好刚使气”,“纵酒”。 又讲:“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

这些评价都显示了寇准行为不拘小节,不够检点的毛病。

李焘记述寇准同王旦的交往,比较充分地暴露出寇准性格上的缺欠。寇准与王旦是同一年中的进士,依照当时人的惯例,“同年”是比“同学”更亲密的。有一段时间,王旦任宰相,寇准任枢密使。有一次,宰相的政事堂送给枢密院的公文中出了差错,寇准就直接向皇帝举报。王旦因此受到宋真宗的严词斥责,政事堂的官吏也跟着受了处分。改日,政事堂接到枢密院送来的公文,其中也存在严重差错,政事堂的官吏认为这是报复寇准的好机会,就建议王旦赶快拿着它向皇帝举报,王旦却下令将公文退还给枢密院,让寇准自己处理。寇准听到有关人讲到此事原委,感到十分惭愧。王旦在皇帝面前经常讲寇准的优点,而寇准总想取代王旦当宰相,所以常常讲王旦的坏话。有一天,宋真宗忍不住对王旦讲:“你总是讲寇准的好话,寇准却总是讲你的坏话。真是怪事。”王旦说:“我做宰相,管的事多,差错出得多是必然的。寇准性子直,对皇帝忠诚,知无不言,这正是我所欣赏的。”皇帝要罢免寇准的枢密使,寇准事先得到消息,就来找王旦,希望王旦能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情,在罢免枢密使后带着“使相”的头衔到外地。这样又体面(因为有宰相虚衔),又实惠(因为薪金比宰相还多)。王旦很吃惊——这种事是很少见的,尤其在好面子的士大夫中更少见。于是当面驳回,说:“使相岂是想要就要的!我做宰相的岂能接受私下请托!”说得寇准满面通红,愤恨而去。但后来宋真宗向王旦征求意见时,王旦却讲:寇准资格老,又没有大过错,外放时应当带上“使相”头衔,带上“使相”衔到地方,有利于他行使职权。宋真宗接受王旦建议,寇准如愿以偿。寇准向皇上辞行,痛哭流涕地感谢皇上,宋真宗却对他说:“别谢我,你该谢王旦,是他主张给你使相头衔的。”寇准大惊,事后对人讲:“王同年器识非准所可测也。”(李焘《长编》卷八四)

史书上记了不少次他饮酒的事,其中讲他任宰相:“多召两制会饮私第,酒酣气盛,必闭关苛留之,往往侵夜。畏谨者甚惮焉。(李)宗谔尝预会,日既夕矣,而关不可启,遂于门扉下窃出得马以走。”寇准作为宰相强拉人喝酒,不许回家,以致让大臣从门底下偷跑,多么生动地表现了寇准的放荡不羁。作为政治家,这就不是优点了。

寇准以悲剧结尾,也是因为他的粗疏。史书记寇“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且欲援亿辅政”。结果他酒后失言,泄漏机谋,被罢免宰相。导致宦官周怀政被迫起事,又因仓促而受挫,寇准终遭远贬。

寇准形象的被拔高,也与一些史学家有关系。本来,文学家以创造一些神话来吸引读者,这是其本分。但是今天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史学家忘了自己的天职,竟用文学家的笔法无极限地夸大一些历史人物的作用,使得一些历史人物变得不可思议。他们把一些历史人物捧上神坛,而不是让历史人物走下神坛,实际上是歪曲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