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状元含金量很低:最少时仅几十人参考

 无为洪建国 2015-11-18

再看周边几个小政权的情形

我们拿资料比较多一点的南唐为例。南唐疆域较大,且经济、文化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五代史话》第9页)。它自保大十年(952年)始的17举共取进士93人(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平均每次取5.47人。对状元来说,真正强有力的对手尚不足5人!可见,在周边各国夺魁更为容易。

通过比较才能说明问题。

上面的论述中,已就参试人数跟唐代作了简单的对比,其实,这还不是很说明问题。因为唐代也是年年开考,而且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也不多(见《登科记考》各卷及《文献通考·选举考》),所以唐代状元所要战胜的对手也是比较少的。

下面,我们主要跟宋代作些比较,问题就会看得更清楚些。

宋代殿试始于宋准榜(973年)(《续资治通鉴》卷七)。开始,进士科录取了宋准等10人,诸科28人,由于有人告状说考选不公,太祖命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举子全部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最后选中其中195人进行殿试,由太祖亲自主持,共取进士26人、诸科101人,宋准仍为进士第一名(同上)。

宋准夺魁考了两回。第一次的强对手9人,第二次强对手25人。显然,他夺魁比五代哪个状元所费的力气都大。这还只是宋初的情形。

自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榜开始,殿试录取新进士突破100人(此时还不是等额录取)(见《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第9页)。这就是说,自吕蒙正开始,宋代状元先要在省试(即会试)中争取不被刷掉,然后在殿试中亦要确保不被刷掉,才有可能在胜过100名以上的强对手后夺魁。

北宋中期以后,每科录取的人数逐步增加。真宗朝考过12次,共取进士1711人(见《宋史研究集刊》第89页),平均每次142.58人;仁宗朝考过13次,共取进士4615人(同上),平均每次已达355人!

北宋录取进士最多的一年是宣和三年(1121年),达805人(见《文献通考·选举考》);而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那一次更达998人(《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三)!

连跟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王朝,其录取进士最多的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丁巳一科也达925人(见《金史·选举志》)!

显而易见,就必须战胜的强劲对手的人数而言,五代状元跟北宋中期以后不可同日而语。

就一般对手而言,宋代见诸记载参试举子最多的一年是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各科举子汇集京师竟达44,562人!这年录取进士38人,诸科181人,共219人(见《续资治通鉴》卷五一),平均录取比例为203.48:1。估计最热门的进士科录取比例应远远小于平均数。可见,该科状元孙暨(同上)要保证会试不被刷掉的难度之大。这也是五代任何一个状元都无法比拟的。

总之,五代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甚少,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本来就少。

这参加考试的人数少,又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人们,特别是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五代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上引姚洎奏章“曩时进士,不下千人”等语正好能说明这一点。

其二,年年开考,又将少数愿意参试者分散开来。唐代也是年年开考,但那时国家统一,几乎每个读书人都积极参试,贞元七年(791年)状元尹枢夺魁时已70余岁(见《登科记考》卷一二,总第457页),可见唐代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的劲头之大,即使年年开考,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还不是太少。五代这样一分散,平均每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就少得可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