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了比人类更高级的外星文明?

 冬荣悦阅 2015-11-18

从2011年起,在距地球1480光年处的一颗奇特的恒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科学家认为,恒星周围的遮挡物有可能是智能生物的杰作。

根据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标准,在利用能源方面,那个文明已经达到“II型文明”阶段,而人类尚未达到I型文明的水平。


在1960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的一个思想实验里,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提出了一个理论:如果一个文明发展到足够高的程度,它对能源的需求可能大到必须采集一颗恒星所释放的全部能量;这个时候,用于采集能量的设施会大到把恒星包裹住。由于戴森的文章影响很大,他所提到的设施便被称为“戴森球”。

最近,一些天文学家正在尝试调查一颗不同寻常的天体。这个天体位于银河附近的天鹅座和天琴座之间,它所发射出的光线让研究者困惑不解,这些科学家正在严肃地考虑这个恒星是否拥有尚不完整的戴森球结构——或者说,外星文明的超级设施。

1
对的时间,对的地点
最早注意到这颗恒星异常之处的,是美国宇航局(NASA)的“开普勒任务”。“开普勒”是一架太空望远镜,其目标是观测超过15万颗恒星,来寻找像地球这样的行星。虽然并不能直接看到外星行星,但是当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的时候,会遮挡一部分星光,造成观测到的恒星亮度下降。“开普勒”就是以这样的原理去寻找外星行星。

探测器观测得到的海量数据会被电脑进行自动化分析。数据也会被放到互联网上,在一个名为“行星猎手”的项目中,志愿者们以众包的方式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眼能够看出某些计算机发现不了的现象。

从2011年开始,一些天文爱好者们注意到一颗恒星。在讨论中,这颗恒星被他们称为“有趣”和“奇特”。它编号为KIC8462852,距离地球大约有1480光年,光变曲线与众不同。

一般来说,如果有行星在围绕恒星运转,那么当它挡住一部分星光的时候,恒星的光变曲线会出现一个小坑,代表星光变暗了。通常这种变化是在1%的范围。然而,KIC8462852的亮度变化幅度很大,而且完全没有规律。四年多来,研究者们最高时看到了15%和22%的深坑,分别出现在观测的大约第800天和第1500天。

“我们从没见过这个样子的恒星。”美国耶鲁大学的特贝莎·柏亚金(Tabetha Boyajian)说,“它真的是很奇怪。我们以为是数据问题或者是探测器的运动造成的,但这些都检查过了。”

柏亚金是研究KIC8462852的领导者。她和同事们将“开普勒”的数据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结合,考虑了各种可能性来解释他们看到的现象。

最近,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他们发表了一篇论文来讨论种种可能的解释。除了设备或数据问题,他们考虑到的可能性还包括亮度的变化是来自恒星内部,或者是小行星带的尘埃造成的,抑或是行星遭到撞击激起的尘埃遮挡了星光。

然而,经过分析,他们也一一排除了这些可能性。每个解释都与观测到的现象存在矛盾之处。比如,一些年轻的恒星确实会有奇怪的亮度变化,就像我们的太阳刚刚形成的时候,周围会有聚集在一起的尘埃,这些尘埃团可能会阻挡星光。然而,这样的恒星会有特定的红外辐射,但KIC8462852并不是这样。其他的种种迹象也都显示KIC 8462852并不是一颗年轻恒星:它是一颗成年的F型恒星,有太阳的1.5倍大。

或者,如果是那边刚刚发生过行星碰撞的事件呢?碰撞产生的碎片也许会遮挡星光。然而,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线探测卫星(WISE)在2009到2011年间曾对那颗恒星进行过观测,并没有任何数据显示那边发生了行星碰撞。随后,“开普勒”的观测就开始了,二者的时间间隔很短。在如此短的间隔里恰好发生了行星碰撞,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

在排除了几乎所有解释之后,柏亚金等人留下的唯一可能性是,在附近其他恒星的影响下,一个彗星解体了,它的碎片分布在彗星轨道上,引起了星光不规律地被遮挡。

其他天文学家也认为这确实是一种可能性。实际上,有一颗恒星离KIC8462852很近,只有1000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它可能在接近KIC8462852的时候改变了某些彗星的轨道。

不过,这种情况仍然被认为是可能性非常低的。“开普勒”必须是在对的时候看到了对的地方,才会刚刚好看到一批彗星从恒星的前面经过。

2
卡尔达肖夫指数
2014年,柏亚金在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把数据拿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Jason Wright)看。赖特看到后也很惊讶,用他的话说,那些光变是“疯狂的”。

赖特本身在“外星行星和可居住世界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讲述“开普勒”除了探测外星行星,还有可能探测到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空间设施。

他认为,柏亚金给出的解释全都是“自然因素”,而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亮度变化是由外星文明造成的。他随后将KIC 8462852加入到了论文草稿中。“我们感到这是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观测目标。”他和同事们写道。

在早先的一篇论文中,赖特等人提出,如果一个文明建造了一个巨型空间设施,那么它们就会建造更多。这造成的效果就是,会有一批不同尺寸和运动周期的设施围绕恒星运转。如果这些设施最终完全将恒星围住,那么就形成了“完整的戴森球”。

赖特等人分析认为,从KIC 8462852光变的周期和缺少重复性来看,遮挡物是运行在一个很长的轨道上。光变达到22%,则意味着遮挡物的尺寸至少达到恒星直径的四分之一。

假如那些遮挡物真的是智能生物的杰作,那么根据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标准,那个文明已经达到“II型文明”阶段。在这个最早于1960年代提出的“卡尔达肖夫指数”中,文明根据其对能源的需求被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I型、II型和III型。

I型文明能够攫取邻近星球的能源;II型文明可以采集恒星的全部能量,戴森球是其中一种具体的方式;而III型文明已经可以作星际旅行,是能源方面的大师。在这种标准下,人类尚未达到I型文明的水平。

当前,并没有科学家认为“外星文明”对KIC8462852来说是一个可能性很大的解释。也许天文学家们观测到的现象完全来自自然过程。

“但是从‘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把资源用在最佳目标上。寻找天文异常是聚焦搜寻目标的一个合理化方式。为所有现象提供纯粹的自然解释,或者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努力用于天体物理上最无法解释的现象,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赖特这样表示。

最近,柏亚金、赖特,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ETI中心主任安德鲁·谢米昂(Andrew Siemion)已经在申请使用绿岸天文望远镜观测KIC8462852。那是一架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的直径1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如果1480光年外有技术文明,它们也许会发出某些可以被射电望远镜阵捕捉到的特定电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