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城市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敬重 ■ 恢复城市的自然属性,是中国城市走出雾霾的决定因素,也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近一段时间,北方一些城市的雾霾再次猖獗起来。与往年比较,今年的雾霾来得早,来得突然。所谓早,是指中秋刚过,树叶尚在,采暖还没开始;所谓突然,是指没有任何前期征兆,空气中的污染物就陡然成倍增加。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城市自身的降污能力已经非常之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城市环境脆弱到这种地步?我想从历史中做一探寻。
60多年前,为了恢复战争创伤,中国大中城市曾经被定性为“生产中心”,除了大量关乎民生的轻工企业,钢铁、发电、化工等重工业也纷纷向城市集中,城市呈现一派烟囱林立的景象。
50多年前,城市的行政化倾向更加明显,重要的政府机构集中在这里,办公大楼不仅是当地的典范工程,外形上也都保持着高度统一。
30多年前,资本在运转中增值的规律成为推动城市建设的无形之手,城市在缔造一个个建筑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新月异。
10多年前,和国际接轨成为城市建设的追求,几次大型国际活动的筹备,不仅给城市增添了不少形状怪异的建筑,“高层化”也成为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共同追求。“中国城市成了外国建筑师怪念头的试验场”,就是业内人士对这种情况的总结。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如何规划,如何建设,受各种因素影响,时而被重大事件冲击。中国城市建设的根本性定位到底是什么?西方的建设模式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怎样避免城市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这些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更没有明确的操作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难免“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城市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里所说的远离自然,既包括密集的建设项目对城市花草树木的大面积蚕食,也包括城市扩张对周边农田的大面积侵占,城市在消灭农村的同时也在消灭着绿色。这种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化,使城市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褪去了自然的肌理,变成了水泥森林。
最明显的,还是城市建设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敬重。城市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怎样建设完全由人来决定。于是,决策者的思想境界,设计者的文化修养,社会的文明程度等等因素都会在城市建设上有所体现。近年来,中国的城市一直在以超速度和超规模发展,谱写出一个个“人定胜天”的新篇章。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因天材,就地利”历来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准则,其中有“象天法地”的规划建设原则,有“因地制宜”的取材途径,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追求,有“物有天然之趣”的制作工艺等等,都在强调对自然的尊重。这是中华祖先在千百年营造过程中总结的大智慧,也是中华建筑久远不衰的原因所在,具有明显的普世价值。
宋人刘过确实在《龙洲集·襄央歌》中说过“人定兮胜天”的话,其中“人定”和“胜天”是并列关系,意思是“人要安守自己的本分,才可能赢得天的庇护”,与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并没有教人们去蔑视自然的意思。
从国内外的情况看,城市发展未必都必然地带来环境污染——
城市的生态环境如何,决定于城市建设与城市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各种环境灾难都是过量建设以至于超过城市承受能力的后果。因此,今天的城市建设一定要以此为警示,不能突破底线。
增加城市的自然本色是获得良好环境的有效途径。从上个世纪开始,“绿色”就成为一些国家城市建设的基本准则。上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大学担纲的大伦敦城市规划就制定了以林带控制城市发展的“绿带”计划;莫斯科在战后建设中也是绿色先行,除了公路两旁,城市边缘更是种植了大片树木,形成森林包围城市的态势;被视为世界第一城的纽约,尽管高楼林立,但城市周边的茂密林地成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北京近邻的承德之所以没有被雾霾侵害,也与当地55%的林地覆盖率有直接关系。
可见,恢复城市的自然属性,是中国城市走出雾霾的决定因素,也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L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