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仓健:硬汉融进蓝天里,温柔化入人心中

 昵称535749 2015-11-18

2015-11-18 15:01 | 豆瓣:木易

日本福冈三面临海,近五千平方公里的面积里,中间町算不上一个多起眼的地方。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这个“小地方”。直到2014年11月18日,日本共同社发布了著名演员高仓健于10日去世的消息,这个“小地方”才得到了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关注。


高仓健:硬汉融进蓝天里,温柔化入人心中

生于1931年2月的高仓健在中间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彼时的日本,用战争打破了很多本该平静祥和的生活。高仓健的整个年少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些方面可以多少有些关联的是,那段岁月给他打下了某种认知世界的基础。在后来的一个采访里,人们问他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他给出的回答是:当触摸到人的善意与温情的时候。

无论是战后在某个液体燃料研究所当采煤工的时候,还是在明治大学商学部当商学科学生的时候,高仓健都未曾想过自己要成为一名演员。那个时候的日本某些地方对演员的认知并不那么光鲜,甚至被老家那里的人认为是一种无异于乞丐的“河原乞食”。他曾打算当一名外贸商,却在1956年出演《电光空手道》之后,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职业。

初登银幕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职业转折,更多的,是随后数量惊人的电影作品,以及在大多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硬汉”形象。他在83年的人生里,出演了205部影视作品,产量最多的时候,其形象会在12部电影中出现。人们喜欢他的银幕上的形象,那个永远带着坚毅目光与笔直脊梁的“硬汉”,让很多观众明白了男人该有的模样。在出演的大多数电影里,他代表着正义、高大以及力量,同时也代表着责任、勇敢以及坚强。男人们试图模仿,竖起衣领,戴上墨镜,摆出一个坚硬的背影面对远方;女人们收藏幻想,热爱银幕上的他,想象银幕下的他,渴望找到一个如他这般的男人共度一生。

他的影响如同他宽阔结实的肩膀,覆盖日本,延伸海外,在中国,他甚至成了几代人无法磨灭的难忘偶像。《追捕》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恰逢改革的春风开始飘荡,一个注定烙下深刻印记的“特殊”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注定写入历史的崭新时代刚刚开始。人们在经受了样板戏的”历练”之后,精神上需要更多的释放,银幕上的电影成了一个颇为重要的释放出口。人们为那个穿着西装一脸正义与勇敢的人感到惊喜,似乎寻找到了一个抵抗“柔软”的方式,就像他在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样。随着《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铁道员》、《千里走单骑》等电影陆续被观众们观看到,高仓健也逐渐从一个银幕形像、一个著名演员,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几代人心中的偶像。


高仓健:硬汉融进蓝天里,温柔化入人心中

人们在谈论高仓健的时候,多半都是不同形式的“硬汉”模样,这是电影的某种魅力,塑造了一个近乎统一的高仓健形象。然而,熟悉生活的人自然也会懂得,真实的高仓健,并不仅仅是银幕上那个“硬汉”。恰恰相反的是,在宽阔坚硬的背影下面,也有温柔在闪光。他在拍戏的时候十分专业,为了等一个没有脚印的雪地场景,他愿意耐心地等上四个小时;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十分友善,会替一个没有多少交情的女歌手解除骚扰;在片场工作的时候毫无架子,执意要和所有人吃一样的料理;在受人帮助之后记得感恩,拍过戏的村庄和城市,都有收到过他的回访甚至馈赠......这是他硬汉形象下的另一面,一些细节展现了他细腻的一面,以及温柔的一面。

他一生只娶过一个妻子,尽管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结束了那段始于1959年的婚姻,却在1971年之后再无二次婚恋。他的妻子江利智惠美曾是一个红极一时的歌手,在离婚之后的郁郁寡欢中离开了人世,那一天恰好是高仓健的生日,也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人们曾看到他站在妻子墓碑前悲恸不已的身影久久伫立,也在多年之后的电影《铁道员》中,听到他建议用江利智惠美的知名曲目作为电影配乐的旋律。他在多年之后的采访中流露过,他年轻时犯下的一些错误,是他逐渐明白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经历。以致于在给某些人的一些建议里,他说:请去遇见会让你不忍离别难舍难分的人。


高仓健:硬汉融进蓝天里,温柔化入人心中

高仓健用两百多部影视作品创造了属于他的经典,也用他的阳刚与温柔创造了属于他的价值。但在这一刻,他是融化进了蓝天里,却也融化进了很多人的心里。死亡是自然规律中不可逃避的一种,有的人死去后静谧得无声无息,有的人死去后热闹得微博热门。但终归都是一种逝去,静谧和热闹最后也都化为平静。我们要做的,是在有生之年保持热爱,热爱一切。

沙扬娜拉,高仓先生。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