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更能“听懂”游戏,而不是语言?

 tigerelax 2015-11-19

上一篇文章中,钟煜用自家的故事讲到:


我们对孩子的安慰和关爱,即便真诚地发自内心,但孩子好像并没有真的听懂;而且就算听懂了,有时候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恰当的游戏,更具体地说是表情、语气、动作和肢体接触,反而更能让孩子“听懂”,并且能见到成效。


“是啊,我的经验和直觉完全同意,游戏确实让孩子更能听懂,但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科学性的原理吗?”有认真的父母在微信后台如是追问。


先打个比方(虽然不十分贴切,但可以概括大意):大家聚餐,房间里椅子不够,于是一个人去隔壁搬椅子,而另一个人跑去楼上搬椅子,那么谁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呢?


大家会问:你什么意思呀?我想带着这个比喻,接着来跟大家分享一些神经科学的依据。(是的,最近关于大脑的信息确实有点多。)


以前的文章中分享过这样几个要点:


人脑是生物逐渐进化的产物,既有最新进化出来的“高级”结构和功能,也遗留着相对“低级”的原始结构和功能。


语言、逻辑、有意识思考等认知功能,发生在脑部的高级结构中。


情绪,发生在脑部的原始结构中。情绪,是人脑中遗留的原始的生存本能。



担心和害怕,发生在原始结构,即情绪系统。


对语言的识别,发生在高级结构,即认知系统(也称意识、理智系统)。


因此,用语言安慰害怕的情绪,是一个“跨系统”的工作。


高级的认知功能(例如语言),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原始的情绪本能(例如害怕),但前提必须是:大脑发育的程度足够成熟。


大脑前额叶,是高级认知系统中负责调控情绪的核心区域,也是脑部最后发育成熟的区域。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前额叶的成熟要到25岁左右。而发生情绪的原始结构和功能,在出生时就已经成熟运转了。





用语言安慰情绪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语言识别能力的成熟度,还取决于情绪调控机制的成熟度。


对于年龄小、语言识别能力不够的孩子,自然不必多说了。但是即便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语言识别能力足够、完全可以听懂大人说的话的意思,也由于高级认知系统中负责调控的机制尚未成熟,因此调控情绪的效果会相当有限。(别说对孩子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成熟”的认知系统也未必能很好地调控情绪。)


用游戏,以及相应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和肢体接触来调控情绪,是一个“系统内”的工作。



对表情、语气、肢体动作和肢体接触的识别和处理,发生在脑部的原始结构,也就是情绪系统中。


情绪,既包括害怕、担心等负情绪,又包括喜爱、快乐等正情绪。正情绪和负情绪,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化学方式,产生相互抵消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正情绪使大脑产生正性荷尔蒙(化学物质),可以有效抵消负情绪产生的负性荷尔蒙的影响。


游戏,可以激活大脑产生快乐情绪的本能。


这一点需要多说几句,尽管我们早有经验:打闹玩耍式的互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尤其对于孩子。


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游戏,或者说打闹玩耍式的互动(包括开玩笑),是群居哺乳动物的本能。游戏本能的发生区域,位于脑部的原始结构中,也就是情绪系统内部的功能之一。


对于游戏的神经机制,最具启发性的研究之一,来自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潘克塞普(Jaak Panksepp,他的理论在新兴的情感神经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潘克塞普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游戏是大多数群居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先天的生存本能之一。游戏不仅直接带来快乐,而且游戏时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例如类鸦片opioids),将有效抵消愤怒、恐惧、悲伤等负情绪造成的负性化学影响。


游戏,直接在情绪系统内发生作用,并能直接改变脑内的化学平衡。相比之下,远在另一个系统(认知系统)中的语言,必须调动更复杂的脑内资源才能发挥影响力,因此其效果必然比较慢,甚至比较弱。


重要补充:

绝不是说,游戏可以调控任何程度的负情绪。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的情绪糟糕到一定程度时,假如旁人过来试图游戏玩耍,那只会让他的情绪更糟。研究发现,鼠类动物在强烈的负情绪下仍然可以开始游戏,然而灵长类动物却不行(研究者猜测,其原因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更加复杂的社会性)。


总之,当孩子的情绪糟糕到一定程度,就暂时不适合游戏了。这时适用的,是另一套本能机制:拥抱,陪伴,用目光传递我们对他的关爱。



也来分享一件我家的小事吧。尽管“科学”的解释有它的必要性,但却无法全部替代“感觉”所能传递的内容。


晚饭,女儿(8岁)突发奇想,拿起餐刀,在盛凉菜的纸盘上开始“创作”,准备为纸盘雕刻花纹。


我制止:“纸盘切坏了就不能用了。”


但是一如既往,她把我的话当做耳边风,继续创作。


儿子(16岁)看不过眼了,过来主持正义:“你如果不停,我就把你的手切下来!”说这话时当然带着一定的玩笑。


没想到,女儿一边继续,一边不屑地回答:“你不敢的。”


这下,儿子显然挂不住了,脸上刚才那点玩笑的神情一下子都没有了。他一把拿起另一把餐刀。


此时,两人同时瞟了我一眼,观察我的反应(很多时候,孩子都在通过大人的反应来判断眼前的形势)。


当然,我并不担心真会发生流血事件。而且,要想阻止两人的对峙是很容易的:我只要吼一声就够了。


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吼一声后大家都会不开心,假如我再忍不住说教几句,各打五十大板(“告诉你不许切纸盘,为什么不听呀!”“妹妹还小呀,你犯不上这么当真吧!”),那么两人不仅会反感我,还一定会在心里相互埋怨对方。(家人之间的亲密感,其实都是在这些鸡毛蒜皮中潜移默化,要么加强、要么减弱。)


幸好此时我的状态不错。我“惊恐万分”,瞪大眼盯着儿子手里的刀,双手捂住嘴,全身开始发抖。


两个人都笑了,边笑边继续。(看到儿子的笑,我就更不担心了,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会本能地自控。当然,假如对于年龄小、自控力还不够的孩子,还是要安全第一。)


哥哥抓住妹妹的手,刀慢慢“切”下去(两个人都在笑着)。


快切到时,我开始“尖叫”,而两个人的笑声也更大了。


“切”到了,女儿也开始尖叫(分贝可比我高多了。孩子就是游戏的天才,他们可以全心投入,没有半点扭捏)。


此时,我“晕倒”在椅子上(倒在地上会效果更佳,但是餐厅太小,展不开)。


儿子已经笑得把刀扔回桌上了。


之后就不描述了:一顿充满笑声的晚餐。



最后为我们的书做个广告:《天天游戏力》——让童年再多些笑声


从大人的角度看,无论是视觉审美还是道德高度,《天天游戏力》都绝对达不到我们心中的“精美”的标准。但是为什么这样一套“简陋”的图画书,却得到很多孩子的钟爱?


因为,它用孩子 “能听懂”的语言(游戏的表情、语气、动作),讲了孩子“最想听到”的两件事:

1 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2 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