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关顶之“丑” 谈国兰品赏...

 微醺的槐花雨97 2015-11-19

在进入话题之前先请兰友们看一张图片,请兰友们仔细比对后分别选出您认为最美的中宫及您认为最美的外瓣..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上排为3个类型的中宫表现——左:仙绿,中:老极品,右:庆华(真庆华、伪刘梅)

   下排为3个类型的外瓣表现——左:解佩,中:元字,   右:程梅...

 如果没猜错的话相信绝大多数兰友都会选择右图的中宫及右图的外瓣,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基于审美人们是有着共同的认知的,也就是说对于美的认知人们是有共性的...
提及国兰,大家都知道瓣型理论,梅、荷、仙、素(含色花)、奇,那么我们的先辈在将这些个品种从普草行花中筛选出来的时候,选花的留弃依据是什么?花品的高低标准又是什么呢?答:审美!除了审美依然还是审美!所谓的“梅、荷、仙、素(含色花)、奇”只不过是瓣型理论的外衣罢了。瓣型理论真正的内核,其实是迎合了国人审美观并结合了国兰特殊生理形态的基于审美的优胜劣汰...


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袁世俊《兰言述略》在论及外瓣时写到:“其外三瓣边紧而阔者为上,平边者为中,狭而喬角者为下”;在论及舌瓣时又说:“舌凡圆大而垂下者.为上,...有舌在捧心内不舒吐者名为“吊舌”、有偏在一边者,为“歪舌”、有舒而不卷者为“拖舌”,俱舌之最下者;有无舌者名“三瓣一鼻”,品斯下矣。”结合上图可知,今天我们兰友们的选择其实与我们的艺兰先辈的审美观依然是完全相一致的...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程梅外瓣极美,中宫稍显紧硬...

清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96年)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在论述外瓣时这样说道∶“超瓣、柳叶、线条,花之下者也;惟素心取之,然亦分好丑,以阔厚者胜”。这里“超瓣”的“超”是“抄”字的通假字,意指我们饭桌上舀汤的调羹,南通本地的俗语也说作“抄儿”,所谓“超瓣”乃是借汤勺的椭圆外形来形容那些收根放角不到位的大瓣子行花;“柳叶”顾名思义是指外瓣比“超瓣”更显细狭的所谓“柳叶瓣”;“线条”则是指比“柳叶瓣”更为细狭乃至窄小似“线”的外瓣,如“鸡爪瓣”一类。《第一香笔记》在论及瓣型学之由来时又说:“物以罕有而见珍,亦以难得而可贵”。至于为什么会以“阔厚者胜”《第一香笔记》在论及“官种”时朱克柔借“余友黄花奴云”给出了答案:“水仙梅瓣之重官种者,譬诸书画中颜柳荆关,气浑力厚,自具一种沉雄之概,若寻常水仙梅瓣,谓之行瓣,花小而怯薄,如文董唐仇,非不可观,相形见绌矣”。这里作者巧借书画笔法粗细的不同风格,形象的得出了“非不可观,相形见绌”这一结论。确实,若平心而论,即便普草行花亦存朴实平凡之美!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人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便是“非不可观”;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的对质朴平凡之美的我见犹怜乃至敝帚自珍,并不能够作为我们对那些更上层楼及又上层楼之美的无视与排斥的理由与借口,美之优劣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否认的,这便是“相形见绌”。爱而不溺,静而不冷,不失偏颇...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大一品的大如意舌非常漂亮,惜外瓣久开易走长...

回到“关顶”的话题,各古谱又是怎样记述关顶这品花的呢?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许霁楼《兰蕙同心录》关顶:“老种赤蕙也。国初出浒关万和酒肆,故一名万和。五瓣短圆,观音兜捧,大铺舌。蕊出大平切门。惜色稍次,能于阴处复花,似能绿些。此样未能十是,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吴恩元《兰蕙小史》关顶:“亦名万和梅。前清中叶出浒关万和酒肆。三瓣短圆,分窠青豆壳捧心,大圆舌,粗长干,平肩。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二谱皆惜墨如金、寥寥数语,波澜不惊间乍看似乎未加过多褒扬。实则不然!对于关顶的外瓣《兰蕙小史》曰:三瓣短圆、《兰蕙同心录》作:五瓣短圆(除外三瓣另加上了二捧瓣),对于关顶这品花短圆的外三瓣,历家兰谱著述从无争议。短圆阔厚这已然是外三瓣的最佳形态;之于捧瓣,二谱一作观音兜捧,一作青豆壳捧,观音兜捧也好青豆壳捧也罢,都是雄性化不太强烈的捧瓣表现形式,不影响对于关顶捧瓣较软这一观点的表达。观音兜捧与青豆壳捧不同之处在于捧前端的形态,青豆壳捧有一个类似于羊角捧的前端的中心突起,观音兜捧的前端则无中心突起、比较圆润光顺,其饱满度比青豆壳捧更胜一筹。在关顶的各开品中其实这两种捧瓣形态都能开出来,但相比之下开观音兜捧时候远要比开青豆壳捧的几率小得多,客观的讲对于关顶捧瓣的描述《兰蕙小史》的青豆壳捧更为贴切;之于舌瓣,二谱一作大铺舌,一作大圆舌,尽管字词不同对于关顶舌瓣的圆大表述并无影响,若要细分的话大铺舌要比大圆舌要更显长一些,依旧是开品的些许变数及各家的不同叙述用语而已,更多的时候其实关顶都是开的大圆舌。舌瓣的圆大,这也已是舌瓣的最佳表现形态了。综上,外三瓣短圆、肩平、软捧、大圆舌,所有这些叠加起来无疑是已然具备了一个上品好花的所有要素了!所以《兰蕙同心录》将关顶归入“蕊出大平切门”,需要注意的是《兰蕙同心录》成书那个时代的“大平切门”非是蕙蕊“五门八式”里“巧种门”下的“大平切”而是萧山沈沛霖蕙蕊“头形八法”里“水仙门——官种两形”下的“大平切头形”,头形八法大平切头形:“开平边五瓣水仙梅,阔观音兜捧,大圆铺舌,五瓣胖圆。八形中之首领也。”这是古人对关顶这品花最大的肯定...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开“观音兜捧心”的关顶...

然金无足赤!在描述花色及开品时《兰蕙同心录》曰:“惜色稍次,能于阴处复花,似能绿些。此样未能十是,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兰蕙小史》在论及关顶开品时则曰:“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关顶的花色暗赤一直广为诟病,这是关顶这品花最大的一个缺憾,如若阴开的话花色则会显绿很多。关于开品,个人认为关顶确实是一品不容易开好的花。当然,这当中有内因也有外因...
先说内因,关顶这品花是一品软捧大舌的梅瓣花!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的梅瓣花都是硬捧小舌,而具备软捧大舌中宫的多为水仙。也就是说梅瓣短圆阔大的外瓣搭配的却是紧小硬窄的中宫,比如蕙兰梅瓣花的代表程梅、老极品;而水仙瓣软捧大舌饱满圆润的中宫搭配的却是相对细狭长脚的外瓣,如蕙兰水仙瓣的代表大一品(开久及放花时浇水则外瓣走长且易反喬)。这些便是梅瓣与水仙瓣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而关顶这品花可以说是兼具了梅的外瓣与水仙的中宫,这是关顶最大的长处!另一方面,在兼具了优点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兼具了潜在的缺点,最大的长处往往便也成了最大的短处。优点叠加的同时,风险也在加大!如此即是在险中求胜了...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关顶单花特写...
再说外因,《兰蕙同心录》有提到:“此样未能十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兰蕙同心录》中的关顶白描图的花样也没有能够开得到位,然“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这是古人基于实践的认知!艺兰先辈对于软捧类花早有“力竭则开滑口”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力”是指草力与肥力,也就是植株本身的营养状态及外部的营养供应情况。尤其是一杆多花的蕙兰,软捧类的开品优劣对植株的营养状况的依赖远比硬捧类的要高得多!之于关顶这品花必须是要起发大草方能有上佳开品开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草才算是壮草呢?是叶长、叶宽达到了多少多少公分吗?错!那是肥胖,不是健壮!现如今,漂亮的“商品苗”比比皆是,上佳的开花草又有几株?不得不说的是,从养草上升到看花这是一个很大的台阶!而我们目前的国兰界现状大多还仅仅只是停留再一个养草的阶段。有些甚至片面追求发草率,丝毫不给植株喘息之机,本该休眠的时候还在让植株发草走根,须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让兰草休养生息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植料“改良”了、管理“科学了”、养兰“省事”了,花品却大打折扣了!试问,如此的“壮苗大草”又意义何在呢?!能赏好花、多赏好花,培育出更好更多的优良的开花株,尚需各位同仁多多努力!《兰蕙小史》亦曰:“开花时盆口太湿,则兜头皆胀破”。这句话看似只提到了盆中湿度对花品的影响,实际上所涉及到的是一个花期管理对开品的影响问题。整个的花期的管理其实是从起花苞开始一直延伸到花朵盛放的,这期间的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状况、盆内干湿度等等等等都会对花的开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其中某些因素依仗天赐有些方面需赖人为。一个绝佳开品的诞生乃是众多有利因素的交集,有时候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操持两三栽,酿就几朵香”,此是养兰之辛,亦为养兰之乐...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关顶整杆花照...

当今社会,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都比较大,这导致我们的一部分兰友也是心浮气躁。一方面人云亦云听到有人说了一个不字或叫了声好便立刻跟风;一方面急于结论,自认为看到几个图片或一两次实花便立马给打上了某种标签。须知兰花是活的生命体,不是由塑料模压而成,任何先入为主的主观上的成见都是要不得的。对一品花的全面、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与了解不是一图、一花、一谱、一论、一见、一时便可了解透彻的,尚需多走、多看、多学、多练、多听、多辩、多思、多悟,更要多养!综合各方面因素,在蕙兰老八种当中,程梅为梅瓣典范当推第一。而关顶作为一品软捧大舌的梅瓣,虽色稍次,然瑕不掩瑜,“关二爷”的坐次依旧是无可撼动的...

 

最后跟兰友们说一说有关于关顶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关于关顶的捧瓣为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是“豆壳捧”《兰蕙小史》作“青豆壳捧”,青字顾名思义是指捧的颜色,那么是什么豆的“豆壳”呢?有人说是蚕豆壳、有人说是大豆壳。其实都不是,有道是此豆非彼豆真名曰“鸡豆”。《第一香笔记》尝曰:“捧心以软者为上「俗名观音兜、鸡豆壳,象形也」。”,这里的“观音兜”也就是上文《兰蕙同心录》中提到的“观音兜”,是一种被称为“观音兜”的及肩风帽(白衣观音像多为此妆束,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画像亦然,春兰龙字的捧瓣即为标准的“观音兜捧”),“鸡豆壳”之“鸡豆”又叫“鸡豆米”,味如莲子学名芡实,南方乡间河道颇多野生,近年亦有人工种植,“鸡豆壳捧”乃取其形似尔;有些兰著在介绍关顶时将关顶直接呼作“寿阳点额花”,这是不恰当的。来由大概是源于《兰蕙同心录》中“关顶”的附诗:“记取当年卖酒家,买春更向担头赊;那知一醉癯仙后,便是寿阳点额花”。“寿阳点额花”其实是借指梅花。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叫做寿阳公主,有一天寿阳公主在梅树下小睡,恰巧一朵梅花落下粘在了额上,众宫女皆以为美,随即争相效仿,以梅贴额,呼作梅花妆,随后也有简化为在额上画一朵梅花及点一朱点的。于是后来就将“寿阳点额花”作为梅花的别称了。《兰蕙同心录》中“关顶”的附诗末句的“寿阳点额花”也只不过是隐喻关顶为梅瓣花而已;日本的“东洋兰联合会”曾经将关顶列入“别格全胜稀贵品”,有兰人著述望文生义据此认为日本兰人是将关顶认作了一等一的花了,甚至有兰友将此与爱国仇日情节挂上了钩,认为日本人推崇的东西当为国人所弃。如此则大谬!一来,按日人的之排位,所谓的“别格全盛稀贵品”之“别格”实际上已然是位列二等,其一等乃为“全盛稀贵品”;二来,之于国兰传统品种的诸多认知彼时日人对我国的既成体系那是全套照搬,基本属于完全“盲目崇拜”中的“脑残粉”一类;三来,姑且按下日人对关顶的态度如何,褒也好、贬也罢!关顶本非日国所产,即便历经东渡西归,难不成一株草也会因此成了“汉奸”,要为千夫所指、万民唾弃?!要知道,中山先生当年亦曾避走东瀛呢...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浏览原图
▲ 开花的芡实(鸡头米)...

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国兰的品赏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兰生理特性发展而成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外乎清、浊、浓、淡,刚、柔、拙、巧,或各取其一或相互调和,或细腻含蓄或豪迈奔放,或立异或求同。国人尚中庸,中庸之道即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正所谓“良木不雕,美玉不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拙朴、归真,关顶之美,深得此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