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心术的可能性有多大?| Lens新知

 冬荣悦阅 2015-11-19
Lens按:读心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同成功学、正能量的书籍相似,读心术的书籍常年排在书店销售榜的前列。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读心术确实存在,但不可能百分百的准确。生活中,也有人认为读心术万能,有人认为读心术根本不可能。那么读心术的可能性有多少?下文来自2013年的Lens杂志:

在过去的一年左右时间里,神经影像学着实有了不少成就与预言。科学家已经可以通过基于新技术的记录,解读出你在何处,你所追寻之物,你所重温的记忆,以及你的思考内容。在一种简单的愿望里,这种可以称为“读心术”的技术不再仅仅是研究人员或政府的专有技能,而是所有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信任的人都可以掌控的工具:恋人可以知道另一半是否真的关心他们,朋友可以在背叛发生之前就察觉出来,银行、警察和政府可以抓住更多的骗子,精神病学、心理辅导、福利以及刑事司法系统也得以改造。而政府官员、销售人员、媒体以及各国领导,在众目睽睽的压力之下说出他们真实的看法??

人类检测心理活动能力的结果取决于检测的内容以及方式。目前公开的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潜在的影像技术之间是有差别的。后者的实用性取决于技术的开发程度,比如纳米以及室温超导技术,它们使得大脑探测设备更加便宜与便携。如果纳米机器——或许在合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形式里——可以被设计为感知某些脑区的特定神经递质分子,或许在未来,一个人在被触碰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隐私。在那成为现实之前,计算能力以及统计分析能力将被用于提升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例如,在头骨较大距离之间记录电磁“脑电波”,并且尽可能排除其他电磁辐射干扰的能力,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诸多领域。娱乐、教育、医学、精神病理学以及刑事司法领域的适用度或许比较明显。在危险行为付诸实践之前加以识别并不如听起来那么容易。在猴子身上,科学家已经检测出简单的动作信息(如移动凝视,根据眼睛移动的方向推断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意图)来加以辨别。研究人员还利用光遗传学刺激下丘脑的一个部分,成功抑制雄性老鼠的侵略行为。当然,猴子和老鼠并非人类,在施展暴力前眼动的方式也并非一致,与人类暴力行为相关的神经通路过程尚未梳理完成。

在科学领域中,尤其在行为科学范畴中,个人行为的无法预知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行为科学大多依赖于群体,哪怕是非常小的群体。它在分析集体行为的过程中掩盖了个人特质,因此头脑研究的科学理论假说更多是关于群体的,而非个人。他们更多谈论的是可能性,而非准确性。

读心术则有可能超越这种因素研究。我们不用再因为一个人“具有罪犯的外形或过往而将之锁定或监视以防万一”,这样很有可能误伤了一个无辜的公民。相反,神经影像学将用于识别一个人即将采取暴力行为的那一瞬间,并且它将结合环境监测来评估这种暴力倾向是否在安全范围之内。或许,我们的检测对象可以有很强的自制能力,但如果他没有这种能力,便很容易被我们的机器检测出来。

另一种显见的可能性是,这种技术将使我们更为精确地捕捉到身边人的情绪、情感、欲望以及好恶。由于感受到他人情绪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那么使这种能力增强便更能有助于我们与高情商、有教养的人交往。关于提升情绪感知能力的研究正在进行,对于那些有自闭症的人而言,这些技术的研究成果大有裨益。目前对自闭症的治疗,有些是采用化学试剂(例如应用激素催产素),但神经影像学将在这一领域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来检测自闭症患者的大脑活动与常人的差异。

读心术的发展同时使人们警惕。一方面,它对于社会开放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或许对个人隐私是一场灾难。尽管当前研究人员在道德的约束下禁止从事此项研究,但未来随着道德风向的转移,它们如果进一步深入,很可能威胁个人隐私,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开始刺探人类的这一底线。即或保持此类研究的限制,它也可能被转移到其他一些限制相对宽松的渠道,比如军事研究或者私人企业。当技术与不平等的社会权利相交叠时,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存在问题的。

编译:杨青青

原载于Lens2013年9月号

图片来源:Repi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