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转久了,多少会出现“疲软”问题,特别是在内部管理方面。就像是到了管理瓶颈期,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让企业脱离“泥潭”,快速奔跑。 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情况或是想要学习怎样进行企业管理,那么请看下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环境的变化,单凭企业领导人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量、坚强的毅力,或者企业创新的产品、特有的关系,已不足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人慢慢发现:企业的运转效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很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自己的号令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管用,尽管自己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投入,但结果却总是那么不理想。 中层或职能管理人员也会发现:在自己负责的职责范围内,单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往往难以尽责。 我们可以慢慢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弱小: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工作要求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要进一步发展或做好工作,就必须借助众人的、群体的、组织的力量。 而要使外人加盟,或让组织内其他部门来配合做好职能管理工作,就必须事先明确组织目标、经营理念、角色分工、利益分享等原则,即必须事先明确合作要求与规则,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保证。要事先明确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做到怎样的程度,在做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游戏规则,做好了可以得到什么,没有做好又会怎么样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他人与我们分工协作、携手共进。 因此,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必然需要从人治逐步走向法治。那么,如何从人治走向法治呢? 对于崇拜科学、崇尚理性的西方企业而言,规范化运作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习惯于按规则行事,鄙视不按规则行事的行为,并主张对违反规则的行为通过法律或内部规章予以严惩。对他们而言,按规则行事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所重点关注的是,应该形成怎样的规则才最符合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所处的环境,并确保组织的高效运转,以及怎样在遵守规则的同时适应多变的环境。 对于充满创业激情、在不规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领导人而言,尽管其个人能力极强,但大多没有接受过规范化管理训练。他们习惯于依照自己的判断,用自认为正确的做法来管理企业、应对环境。他们崇尚实干,崇拜品质能力,对由大量文字构成的规则、制度,本能地持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即使不得不建立一些财务、人事、业务制度,也常常随意打破或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导致规章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企业管理如何从不规范走向规范,无论是对中国民营企业领导人的个性习惯还是对企业的能力,包括对管理学术界的研究,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而言,如何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更需要方法论上的帮助。因此,从中国民营企业所处的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理念、不同的管理基础出发,探讨如何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的理论与方法,对减少中国民营企业从能人经营向群体经营转型过程中的苦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邢以群、张大亮教授针对中国民营企业在成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根据对先进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和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实践的总结,围绕“如何从不规范走向规范”这一主题,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形成了一套关于企业如何“从不规范管理走向规范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管理是要系统的》一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论:科学管理平台理论;第二部分为应用:主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第三部分为深化:体系建设中常见问题解答。 面向的读者群主要包括:在企业成长期寻求企业管理改进和提升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负责具体制订或参与企业管理提升具体方案的制订或执行的管理人员;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的咨询师或承担企业管理培训教学的教师和培训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