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 苏定方,是民间演义中一个奸臣的原型。演义误人啊!一个智勇双、灭三国蛮夷的名将愣是被说成了个阴险狡诈的小人,不说,伤心。 苏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冀州武邑人(今河北武邑)。庶族出身,祖上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史书记载苏定方起初随父镇压农民起义军,其后加入则加入隋唐英雄第一人-窦建德统帅的河北义军。在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中,苏定方至少呆到了武德五年十二月(公元623年),因为到这一年,窦建德的河北义军才彻底败亡。之后的苏定方赋闲于家,作一平民百姓。《旧唐书》记载贞观三年(629年)李靖率军北灭突厥,苏定方以匡道府折冲身份参与李靖大军为前部。然考究唐代兵制,到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才在各道州设置折冲府,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天下十道,置六百三十四府。所以这个“匡道府折冲”的身份也不一定准确。 不过是否我们可以认为,唐代府兵制度并非瞬间建立,而是有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到贞观十年(636年)最终臻于完善呢?这样的话,或许可以解释苏定方的身份问题。虽然闲居乡野,然勇名远播,其县无出其右者。故建立府兵,以其为“匡道府折冲”,这样的解释恐怕就可以合情合理的解释苏定方参与征伐突厥的身份了。 拜师 参与唐人武功第一的李靖统帅的大军,勇武过人的苏定方迅速崭露头角。在奇袭突厥大帐的战役中,苏定方受命率两百勇士突袭突厥汗帐。突厥可汗被两百勇士杀的狼狈而逃进入李靖大军地伏击圈。结果突厥败亡,大汗被生俘。 或许是苏定方地豪勇引人注意;或许是李靖的慧眼如炬。虽然有士庶之间的身份悬殊,虽然有从贼(窦建德义军)的经历,苏定方最终还是成为了卫国公的入室弟子,李药师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传授起始时间当在公元630年之后,因为只有在此年,李靖大军才灭亡突厥。 建立殊勋的苏定方,于630年被授予十二卫第十一威左候卫中郎将(正四品下阶)。此后的二十年间,史书对苏定方了无记叙。直到永徽中(650~655)才有转左卫勋一府中郎将(正四品下阶)。这期间的二十年他都在干什么呢? 扬名异域 苏定方的时代在唐高宗时代得以来临。永徽中,转入十二卫第一之左卫;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随程知节、王文度征讨西突厥,程、王两人杀俘取财,独苏不受。归国后,两主帅被贬,惟苏定方一人未受处分;第二年,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再征西突厥,大败西突厥,生俘阿史那贺鲁,献俘太庙,以功升左骁卫大将军(正三品),封刑国公(爵从一品);659年,西域思结部酋长都曼胁迫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反叛大唐,苏定方再次挂帅征讨,以长途奔袭之策灭叛军,生俘都曼;660年,为熊津道大总管讨伐百济,生俘其国国王,以其地为唐州县。自此,苏定方获得了灭三国、生擒三国国主的赫赫战功。 后来,苏定方转为凉州安抚大使,对抗吐蕃和吐谷浑。吐蕃文书中言道,苏定方以唐军八千破吐蕃十万,大战之后,吐蕃十万大军仅仅只剩八千,极大地挫伤了吐蕃的元气和国力。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苏定方病死于西北边陲,时年七十六岁。唐高宗下诏赠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 “庄”。 苏定方在军事上是一位名将,可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幼稚之人。与许敬宗、李义府的交往使其清名玷污并最终影响到他的身后。要不是唐高宗记起他的赫赫战功,恐怕死了皇帝都永远不会知道。 裴行俭 裴行俭,也和隋唐演义有关联。隋唐演义中不是有一位天下英雄排名第三的裴元庆吗?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裴行俭的兄长裴行俨。他们老爹的名字真叫裴仁基,真人。 拜师前经历 裴行俭(619~682),绛州闻喜人氏(今山西闻喜)。士族出身,家族是一门五十九宰相的闻喜裴氏。他的父亲裴仁基,为隋左光禄大夫,陷于王世充,后谋划投奔唐朝,事泄遇害。武德年间,被追赠为原州都督,谥曰忠。 幼年时代,裴行俭以门荫补为弘文馆学生(弘文馆学生资格:皇宗缌麻已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已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子,并听预简,选性识聪敏者充) 贞观中期,他举明经,拜为左屯卫仓曹参军(正八品下阶),得遇时任左屯卫中郎将(正四品下阶)的恩师苏定方。 拜师 或许是少年裴行俭智勇过人,若锥处囊中,锋芒毕露;或许是苏定方慧眼识英才。总之,庶族出生的苏定方收了一位士族出生的裴行俭做徒弟。庶族子弟苏定方受艺于士族子弟李靖,再传授于士族子弟裴行俭。由此可见,李靖一脉所传承均为桃李,而非荆棘。其择徒条件都很广泛,只要是良才美玉,都会详加雕凿。不管出身如何。 裴行俭何时拜苏定方为师不可考察,然而到显庆二年(657年),裴行俭即由于卷入武后废立问题而被贬官西州都督府长史。那么,最迟到这个时候裴行俭就出师了。 战绩 同为士族子弟,裴行俭与李靖相似,文武双全。即是一代名将,又是洞察政局的高手。不过一者隐遁,一者奋进。在建立赫赫战功的同时裴行俭也建立了卓越的政绩。这里讨论的是李靖兵法的传承,咱就只说战绩。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李遮匐谋反,扰乱安西。唐廷以裴行俭之计行事:以册封波斯王为栈道,翦灭叛贼为陈仓。裴行俭行“以夷制夷”之计,兵不血刃生擒两贼。因功封为礼部尚书(文职,正三品)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武职,正三品)。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谋反,朝廷以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帅三十余万大军征讨。裴行俭先以木马计守粮道挫叛军锐气;后以正兵拒叛军大破阿史。最终伪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 明年,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温傅合势,朝廷继以裴行俭为统帅征讨。裴行俭行离间之计使阿史那伏念檎温傅来降,兵不血刃即平叛军生俘首领。裴行俭以功封闻喜县公(爵从二品)。 永淳元年,十姓伪可汗车薄反叛,诏复以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十将军以讨之。师未行。其年四月,行俭病卒,年六十四,赠幽州都督,谥曰献。特诏令皇太子差六品京官一人检校家事,五六年间,待儿孙稍成长日停。中宗即位,追赠扬州大都督。 为人 裴行俭是一位士族子弟,出生同于李靖。两人风骨、经历也有相若之处。都是谦谦君子;同样的大器晚成;同样的奖掖后辈。裴行俭除了上述特点外,最突出的就是善于发掘战将。他所引进的副将下属之中,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辩、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最后都成为了名将。 评叙 从李靖到苏定方到裴行俭,基本上是一人一徒弟。只有到了裴行俭的时候,情况才发生了改变。裴行俭可算是桃李遍天下,也算是大大的传扬了卫公的威名。可惜,盛极而衰,历史往往就是如此。 裴行俭的这些个弟子(也算是李药师的兵法传承者)最后太半没有倒在征战的沙场上,而是倒在了武则天的屠刀之下。结果,到685年之后,朝廷面对突厥、契丹夷略河北的局面,竟然没有得力的战将可派。这种被动的局面只有到张仁愿修筑三受降城才得以改观。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李靖一系兵法传承基本断绝。自此而后,卫公兵法只有书传,不可身教了。 李靖兵法,自李靖加入唐军,到传承者全部凋零,历年60载。自此而后,风行万里、威动殊俗的唐军统帅中没有了李卫公的影子。(道) 欢迎关注公众号:婉如清扬,更欢迎大家关注爱西游爱名著的微信公号:秋雨轩读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