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雪峰读书 2015-11-19

 

紫砂壶的起源上溯到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紫砂做成壶,却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陶艺以优异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凡的艺术品位,独秀于陶瓷艺术之林。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龙人壶·老段泥
 

李铁映,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会长。“铁映十八式紫砂”是紫砂历史上的又一次创新,是继“曼生十八式紫砂”后创新的又一丰碑,在《最美的中国》特刊中隆重推荐,在《中华手工》12月号解读国家领导人的工艺情缘,展现“铁映十八式”背后的故事。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老庄壶·紫泥
 

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绶为溧阳县宰时,他从溧阳出发,二百里水路到宜兴与紫砂艺人合作、创新,在壶款的设计上开创了许多新款壶样,其中最为经典的紫砂壶被后人总结为“曼生十八式”。今有李铁映,不辞辛劳由京华来宜兴与紫砂艺人探讨、研究,创新壶款,他从近几年百余种设计的新款壶样中,筛选出最为经典的十八种壶款,定名为“铁映十八式紫砂”。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普洱壶·底槽青
 

“铁映十八式紫砂”,以参照古代经典壶款为造型创意基础,以冲茶品茗实用器具为紫砂功能,这些紫砂壶,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与情趣,融艺术创意于生活之中,并能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乌龙壶·紫泥调砂
 

这十八种造型各异的壶款中,有以《竹段》壶创意的《紫竹》壶,壶形以竹段为壶体造型,壶嘴、壶把以竹节装饰,壶盖上贴以竹叶,灵动自然;有改变传统方器,如《乌龙》壶和《普洱》壶,此二款壶形方中寓圆,其壶盖皆以圆盖造型处理,以小圆合于大方之中;有造型创意几何壶款,如《三元》壶,此款壶形以壶底、壶体、壶盖三圆体组合而成,三圆体相连,浑然天成。还有加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异形壶,又有吸收传统造型的提梁壶,也有变化无穷的绞泥壶,更有富于造型创意的几何壶样。这些壶样古朴大气、厚重典雅,是紫砂历史上的又一次创新。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归真壶·绞泥
 

除壶的造型设计创意之外,“铁映十八式紫砂”还精选上等紫砂原矿料,其中有紫泥、底槽青、红皮龙、段泥、老段泥、青灰泥、墨绿泥等等,泥色多样又结合于壶款设计之中,丰富了此系列组壶。整体系列组壶,造型独特、创意新颖、用泥讲究、矿料多样、制作精良等特色,而使“铁映十八式紫砂”表现出古朴大气、厚重典雅艺术特色。此系列组壶在整体取名上,也与以往壶名有所改变,壶底均有印款,同时又在每款壶名配上相同名称的文化普洱茶。一壶、一印、一茶,三者结合,既增加了文化含量,又使壶用以喝茶的实用功能更为增强,巧妙的把壶与茶组合在一起。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铁映十八式紫砂:紫竹壶·豆青泥
 

纵观紫砂发展历史,有两条主线:一是紫砂艺人在紫砂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工艺技法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二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合作紫砂的造型设计,装饰陶刻、工艺改良等方面,文人的参与合作使紫砂有了更新、更快、更合理的发展,可以说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两者互为补充,互为发展,才能达到现代盛世紫砂的局面。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李铁映之《铁映十八式紫砂》(蔡运彬)

 

                                               (潘飞翔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