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百家 | 闲门吹铁笛 古石长苔藓 (王乃??)

 品茗玩易揉太极 2015-11-19
  ▲ 点击图片进入王乃勇H5专题页面
  闲门吹铁笛 古石长苔藓
  ——王乃勇书法蠡评
  文/ 孟会祥
  三年前,曾经着手为王乃勇先生作评论,因循未果。现在,又来了这样的机缘。这大概是定数。而三年以来,我时时关注王乃勇的创作,也算是颇下了点酝酿工夫吧。
  说关注王乃勇,不仅是出于相识,更因为躲不开的信息。七八年来,王乃勇连连获奖,奖越获越多、越获越大,作品也越来越强悍、夺目。他是展览体制下,为数不多的持续“高位运行”者,也就是当代最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之一。
  有人说过,在展览体制下,偶尔一两次入展、获奖,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连续多年,在各种展事上都能获奖,那就说明作者的实力。这个实力,并不是“一笔好字”能够概括了的。尽管展览体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检验书法家技法水平乃至综合素质的最可靠的标准。就像奥运会,也许无法检验人们的身体素质,但却无可争议地证明竞技水平一样。而竞技训练水平,比如短跑,就不是“跑得快”那么简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蕴涵了大量的、综合的学科,必须万无一失,才能有好成绩。
  当代的书法大展,要求基本书写功力,对古典熟悉,还要把握当时的审美趋势,以及适应展厅的视觉冲击力等,然后在合适的机会下,产生有激情、有意味的作品。没有流行因素,难于挤身大展;而流行因素太多,又让人厌倦,像王乃勇等一批“明星”,正是对以上诸多因素的全面把握,才能够每每脱颖而出,成为风尚的引领者。很多人说书法家要有学问,而仅把学问理解成读书是狭隘的,书内功本身也是一种学问。王乃勇素擅行草,很少以隶书面世,然而在第二届隶书展中一出手就获了奖,很多人不解,甚至以为只是运气好,或者是评委眼走。其实,正是他把握了展览的规律,又有过硬的临池功力,然后才能选择适宜创作途径,产生合适的作品,不仅能打动评委,也能打动观众。
  以展览的规律审视王乃勇的创作,也许就会更容易理解他。
  王乃勇的学书经历并不复杂。1984年开始,初学颜、欧、柳楷书。1988年,学习颜体行书、魏碑,并开始学习张瑞图。直到2004年“八届国展”获奖提名,基本上以张瑞图为主,间以王铎、黄道周。当然,王乃勇笔下的张瑞图,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古人,他一开始就有独到之处。
  在20世纪末,书法刚刚开始摆脱复兴初期的狂热,而随着教育的发展的社会普遍审美水平的提高,酝酿着转型。以张瑞图为基调的创作,虽然初步展示了王乃勇的才华,但如果止步于此吃老本,他完全可能会被时代遗忘。很多书家一旦获奖,就认为挤身于名家之列,而逡巡不前,终无大成,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也许是王乃勇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当然,更源于他对书法由衷的热爱,2004年秋,他选择了继续学习,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进修。进修对于像王乃勇这样的高手来说,观念、信息的意义,远大于技术、知识的意义。他自己总结道:
  一是,亲聆了很多大家的风范与学识渊博,受益不少。当时学院请了文、史、哲等多个领域的学者讲课。
  二是,当代当坛很多书法名家讲课示范、点评,明白了自己的方向与不足,逐步开始树立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是,全国各地的朋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也有了相互的渗透,因为不同地方的同学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其书法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古人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历来学问艺术,要想有大成就,见识必广,眼界必高,僻居乡曲,不闻窗外,不鄙俚必畸邪。从这个意义上看王乃勇的负笈北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一个善书者到书法家的转变,或者说前期为聪明所驱遣,后期则是自觉的选择。而对书其作品来说,则为他提供了破束缚得自由的机会。当“明清调”遭遇“二王”,“江湖派”遭遇“学院派”时,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是一个问题。我认为,王乃勇其实是一个调和者,同时也是一个成功者。
  在帖派回归传统,顶礼“二王”的风潮中,他没有“尽弃其学而学之”,因而他没有陷入甜熟“二王”的陷阱。同时,他没有固守“明清调”,更没有止步于对笔墨的浅层次理解,而徒以堆积的水墨标榜所谓冲击力。他通过对《十七帖》、《书谱》的研习,寻绎张瑞图对帖派的继承因素;通过《蜀本怀素自叙帖》等,开发其风格特征;他也没有完全放弃对颜真卿的体会,甚至遥接魏碑的某些特征。这些折衷,其实是独特眼光审视的结果。从而,他舍弃了张瑞图的翻折拗峭,但沿用了其昂藏郁勃;他绍承了山阴笔法的圆转无碍,却不求妥帖流美,务要气壮神峻;他的字法多内敛,而整体感觉却大开大合。
  就是这样,在矛盾中,他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如果说早年写张瑞图,只是视觉意义上的自然选择的话,后期的整合,则显示了自觉和原创意义。他征服了一次次的大展,一次次地战胜了评委挑剔的眼光,良非易易,至少他强烈的个性,“闲门吹铁笛,古石长苔藓”般的独特况味,在当今书坛“泛高手”时代,仍足以脱颖而出。
  当然,以王乃勇的年龄优势和执着精神看,他的书法面貌还会不断变化。从风格意义上,他还在不断寻找夹缝和支点,也许转眼之间,他又获得了灵感,让人继续惊诧其敏锐。从文化意义上,无数次获奖归来,也许他会考虑更远大的追求。人与书的二而为一,是每个书法家的终极价值所在,王乃勇也曾谈到这个问题。
  个人简介
  王乃勇,1969年出生,河南新乡人。河大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国家二级美术师(副高),高级经济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讲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年书协副主席。
  获奖情况
  第三届兰亭奖提名奖;
  第四届兰亭奖二等奖;
  第八届国展提名奖;
  第九届国展二等奖;
  第十届国展全国优秀奖;
  首届行书展一等奖;
  第二届隶书展一等奖;
  第二届草书展三等奖;
  首届册页展三等奖;
  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全国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
  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银奖;
  ''谁是高手''全国百名书家争霸赛一等奖
  活动参与
  2007年,首届兰亭雅集42人展及曲水流觞活动。
  2009年,入编《中国美术60年·书法篆刻卷》。
  2011年,入选当代书坛中青年60名家,并获《中国书法》重点推介。
  2012年,入选全国当代书坛“三名工程''。
  2015年,“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
  王乃勇书法作品欣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