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与“戚氏军刀”

 NJduxia 2015-11-19
 
 

 戚家刀,在中国古代讲究十八般兵器,人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这里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了刀在战斗中的地位。在我们现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刀当中,最常见的就是明清时候的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戚家刀。据说这种刀为戚继光所创,而且由于它的刀形很像日本刀,所以有人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在抗倭战斗中仿制日本刀所造。

所谓的戚家刀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十四、十五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高潮的明代。当时的明朝社戚家刀会经济发达,尤其沿海地区由于多年没有战争,更是物产丰富,人民富足。但是当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正处于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战国时期,各方诸侯武士相互征战厮杀,战败的一方就流亡海上。这些人对我国沿海富足的生活十分艳羡,于是就纠合部分破产农民和一些不法商人,到我国沿海走私兼抢劫,我国历史上称这些人为"倭寇"。

1556年,戚继光担负浙江一带的防倭军务。他进驻浙东不久,就在龙山与登陆的倭寇接上了第一仗。当时倭寇向西南方向进行骚扰。明朝的几路剿倭大军进行追剿,没想到误中埋伏,平时缺乏训练、军纪松懈的明军乱作一团。这时,只有戚继光统率的部队,遇变不惊,临危不乱,避免了明军的全军覆没。

 
“登州戚氏”军刀 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 国家博物馆

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

☆喜欢刀剑的朋友欢迎点“龙之剑”进行订阅

☆更多精彩免费订阅龙之剑:微信搜索→“longzhij”(长按可复制)


明朝倭寇作乱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刀刃的制作方式和形制,开始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的宽度缩小,刀尖不是尖锐的形制,而是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极其类似早期的汉环手铁刀,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整体姿态很接近日本刀,同时刀尖又和日本刀有所不同,日本刀的刀尖更加尖锐和锋利,称为切先。而明式戚家刀则在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刀背两个侧面去薄),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这样的功效主要还是因为战斗技法的不同,日刀更加注重刺击,而中国刀注重砍削。



戚家军鸳鸯阵 
 
 

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订纪律,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被誉为“戚家军”,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直接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镇十六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现存山海关以内的北方明长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兴建而成的。在守卫蓟镇的16年时间里,他严格训练、严密防守,多次挫败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戚继光去职后,继任者依其成法,确保蓟门数十年平安无事。

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

 

由于典籍纪录的不是十分详细,加之后人追崇戚继光的伟大功绩,把这样有日本刀风格的刀统称为"戚家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