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乡土情怀,几代人的思绪。这故土情结不知起于何时何地,更不知会终于何时何地。只是,不管记忆里它清晰与否,回想的时候,总是有些美好回忆在的。那段时光,那段岁月,经历过的人会懂得,也许不美好,但一定清澈。 ----小编寄语 ●●●去年暑假,带着儿子骑行了一趟惠农。从乌达到惠农,距离不过三十多公里。但是,两地却是分属于内蒙古和宁夏两个自治区。惠农隶属于宁夏石嘴山市,乌达隶属于内蒙古乌海市。 儿子一直没怎么骑过自行车,虽然会骑,但不常骑,出发时多少有些怀疑他体力跟不跟得上。没想到,儿子第一次骑长路,往返八十多公里,居然轻松拿下。一路上儿子很开心,也很好奇,东瞅西看。 到了惠农,儿子问,咱们的老家就在这儿吗?当时,我们正骑行在惠农区的大街上。当我听到“老家”二字从这个十六岁的小小少年嘴里蹦出,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受,说不上是奇怪,还是什么?我答,算是吧。不过,你爷爷和你奶奶小的时候不是住在这里的,他们在农村,还要往南些,靠近黄渠桥附近。 我不晓得儿子对“老家” 是如何理解的。对于我来说,对老家的理解,可以说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提到老家,却一直未曾有机会去过。尽管,老家离我们不过几十公里。在我的感觉里,所谓老家就是农村的亲戚居住的地方。大些后,知道了父母小的时候也曾在那里生那里长,它就是父母的故乡。只是,老家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始终还是不曾见过的。 16岁的那一年,老家的姑妈家嫁姑娘,父母没有时间回去,恰逢寒假,我与长我两岁的哥哥代表父母回去参加表姐的婚礼。这才第一次回到了老家。而老家给我的感觉依然还是住在农村的亲戚的家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对父母小时候家事的了解,渐渐地对老家也就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父母都是苦命人,他们的父亲都是在上世纪“60年”的时候饥病交加去世的。那时,他们都还是未成人的孩子。都是孤儿寡母活不下去,随母改嫁来到乌达矿区的。虽然小的时候,在老家他们两家相距不过几里路,但是那时的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相识的机缘与人生的交集。命运的安排让他们的人生出现了戏剧化的结局。那就是,他们的母亲改嫁了一对表兄弟。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撮合,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对于老家,除了外祖父的过早离世是一个遗憾,母亲的童年记忆是平和平淡甚至是带着一些美好的。而父亲则不同。在老家父亲除了有亲姐姐,还有许多的本家亲戚。祖父在世时,没少帮助他的那些兄弟们。祖父落难以至最后去世后,那些得过祖父帮助的兄弟们对祖母孤儿寡母非但没有知恩图报,反而百般的歧视。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到那些本家,父亲都恨得咬牙切齿。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而父母却都是少小背井离乡,从塞上江南宁夏流落到了内蒙的。少小离家的父母就像两片随风飘零的叶子,飘啊飘啊再也回不到他们出生的故土。那故土,就是老家。 年少时,觉得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或者后辈人来说,老家和我们基本没有什么瓜葛。所谓老家,就是履历表上籍贯栏里填写的一个符号。然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却渐渐发现并非如此。老家的感觉,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虽然,它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瓜葛了,却在我们的心里生出了丝丝牵绊。在精神层面,它更多地承载着一种落叶对根的情意。毕竟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潜移默化让我们骨子里根植了一种寻根情结。少年时蛰伏,随着岁月的纵深发展,慢慢地它就会开始发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