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论坛转载)

 珠江大鹏 2015-11-20
梁思成先生曾经在佛光寺后山捡到一件唐代小胖脚丫,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晒,还在后面写上“莫待临时抱”,可见在佛造像中,佛的手与脚这些残件都是包含着非常大的艺术性与信息量。瑞典学者喜龙仁有一段关于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点评非常精彩,拿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某些中国佛像、罗汉像作比较,例如试把龙门大佛放在摩西的旁边,一边是变化复杂的坐姿,突起的肌肉,强调动态和奋力的戏剧性的衣褶;一边是全然的休憩,纯粹的正向,两腿交叉,两臂贴身下垂。这是自我观照的姿态,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澜。
    喜龙仁先生对中国佛造像或许有所偏爱,但是却道出了一个共知的特点,既中国佛造像已经超越了形体和传统造型语言所追求的简单观感,升华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2


对于佛手而言,中国画的造型方法和意境营造完美的融进入其中,这使得手的形体之美独具一格,超脱而空灵。佛家所追求的圆满,觉悟的境界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表现方法展现得丝丝入扣。佛手在佛造像中的意义可与佛头像并重,其相当于佛教的手语,繁复的组合与手势的变化表达诸多不同的意义,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慢慢形成了一种佛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统称为手印,以下是笔者简单绘制的几种常见手印图,供参考。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3

不同的时代佛手的风格会有所变化,这也是与当时的审美息息相关,比如北魏早期的佛手扁,拙,东魏稍圆润,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佛手圆润饱满到极致,了解这些特征之后,单凭手形特征就能判断出一尊造像的大概年份。
北魏:扁而拙,类似于呆板,比例不协调。
东魏:从呆板向圆润过渡期。
北齐:圆润而富有弹性,比例协调匀称。
隋唐:比例匀称形体饱满,特别是盛唐气势外放,线条灵动。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4
总结起来佛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下。
一:不完全按自然规律的主观塑造。
由于古人没有科学的解剖人体结构,所以在造像上不可能达到西方雕塑的写实程度,这是先天决定的。佛手的所有结构都经过提炼了,比如手指的弯曲与舒张,手背的弧形线条,没有明显的指关节突起,没有血管,没有明显的肌肉(力士手除外)等,这些改造都违背了生理结构,而恰巧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中国雕塑处处处充满着绘画性,充满主观的线条轻松而舒畅。
二:喜欢采用概括性的曲线。
整体采用弧线构造,手形的线条一波三折,节奏感十分强烈,充满韵律。
三:充满舒缓,放松的情绪
由于采用曲线形的线条,整个动势都显得放松而宁静,可以感受到气息在里面流通,甚至体会到与世界的呼吸融合,这也是佛教所提出的众生皆具如
来智慧德相,明心见性是也。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5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6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7

关于佛手所持之物一般分为三类
一:植物,莲花,杨枝等,莲花最为常见,由于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一直以来被佛家比喻成佛法或者佛的化身,莲台在佛教中还
具有化生的作用,比如童子,天人等从其中化生而来,称为莲华化生。
二:宝瓶,净瓶,法轮等这些佛教法器,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提净瓶者多为观世音,瓶中贮水用以净手也有洁净之意。持法轮寓意法轮常转,佛法永恒之意。
三:匣类,方形或圆形的盒子。古印度的佛经是抄在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上然后用丝织物串连起来装在匣子里,故匣子就是佛经的代表。
还有一类刀,剑等兵器的暂不赘述。

手形录——关于佛手的一些认知图片8

当我们欣赏一尊古希腊,罗马时代中那些完美的手部刻画时,可以感受到血液在里面流动,甚至觉得它是有温度的生命体,而当你静观一只中国的佛手时,你将能获得一种圆满的心境,以及超脱与安宁,这正是佛家的法喜之情,特别是经历了千多年的时光洗礼后她们身上散发着一种苍茫和空寂的气质。佛手虽只是佛造像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包含了佛家的思想,无声的传达了
佛法之宏大与净土之美好。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同好共同探讨。以下这些佛手都是本人旧藏,现收集起来与大家分享,请勿询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