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書丨《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集》

 三姑书斋 2015-11-20




《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論文集》

主編:謝維揚、趙爭

出版社:中西書局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定價:75元






目 錄


謝維揚

杜 勇從清華簡《耆夜》看古書的形成

王連龍談汲冢“《周書》”與《逸周書》——從出土文獻研究看古書形成和流傳問題

寧鎮疆《禮記·喪服四制》篇形成研究——兼說古書之間“互見”的類型學問題

劉光勝《大學》成書問題新探——兼談朱熹懷疑《曾子》十篇真實性的內在思想根源

馬世年先秦子書的編集與“軸心時代”的經典生成——以《韓非子》成書過程

趙 爭帛書《辭》成書問題補議

李 銳從出土文獻談古書形成過程中的“族本”

謝維揚古書成書的複雜情況與傳說時期史料的品質

黃懷信從清華簡看《書》——兼說關於古史資料的可信性問題

羅運環清華簡《繫年》體例及相關問題發微

程 浩清華簡《筮法》與周代占筮系統

王 剛:“邦風”問題再探:從上博簡《孔子詩論》看《風》詩的早期形態

謝科峰由上博簡《平王與王子木》與《說苑》比較談古書流傳過程中的文本問題

賴少偉戰國楚簡數字卦與筮法

趙 培簡帛《老子》編述與傳佈問題宏微觀——兼談對於出土文獻文本研究的幾點認識

張固也從竹簡《文子》看今本的造手法

彭 華“太一”臆解——關於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的一項比較研究

吳國武《禮記》、《論語》文本對讀芻議——以《樂記》篇

伏俊璉 張存良《蒼頡篇》的版本、流傳、亡佚和再發現

樊 東從“互見”關係看《韓詩外傳》的文本特徵

燕生東從鹽業考古新發現看《管子·輕重》篇

宗靜航從語言角度看漢晉孔氏家學群書







謝維揚


20世紀以來,對於新出土文獻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成爲推動中國古史研究發展的重要動力,至今已越來越爲人們所重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包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北京大學藏漢簡在內的一批又一批珍貴資料接連湧現,激發了學術界空前高漲的研究熱情,而對於推動相關研究之意義尤爲重大。新學問多源於新材料,新出土文獻不僅直接促成了成熟的簡帛學的形成,更將對古代文獻及相關歷史問題的研究產生極爲深遠的影響。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在與學界同仁長相切磋中共同致力於推進中國古史和古代文明進程等領域的研究。2012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大學、上海博物館、四川師範大學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諸多同行合作,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立項。“中國古史研究的史料學問題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文獻學基礎”爲該項目子課題之一,任務是探討在新出土文獻研究基礎上所形成的對於中國古代文獻問題的新認識及其對古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探討當代中國古史研究所能依賴的合理的史料學概念。爲更好地推動這些方面研究的深入開展,作爲該子課題研究活動的重要步驟之一,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上大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歷史系與中國先秦史學會聯合舉辦了“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對新出土文獻及相關傳世文獻研究基礎之上,聚焦於中國古史研究的史料學問題和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文獻學基礎問題,對古書形成與流傳等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和討論,尤其是對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合理運用文獻資料的正確方法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以期在探討建立合理的古史史料學基礎方面有新的推進。本書即爲此次會議所發表論文的匯集。

包括香港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編輯部的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會議也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李學勤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晁福林先生以及復旦大學劉釗先生的賀信。從諸位專家、學者爲本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情況來看,有關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古史研究及古史史料學問題,已在相當的範圍內引發了持續的關注,諸多研究者不僅對古書成書與流傳過程及其所涉及的古史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而且不少研究者從更加宏觀的視角,對古書成書及流傳過程中更爲一般性的規律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總結,這其中不僅包括對古書文本本身的體例及演變規律的研究,更包括對與古書成書及流傳形態密切相關的古書記述內容的特徵及形態的研究。

本書所收論文所體現的上述情形,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界在新出土文獻與古書成書問題研究領域的新動態。學者們對所討論的許多具體問題均有各自精辟的見解與合理意見,但在整體上也反映出了一些共識,其中關涉古書成書及古史史料學研究原則性問題經我領會或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古書成書及相關古史史料學研究必須要重視出土文獻資料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探究結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科學的、合理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

二、漢魏以前古書的形成及流傳過程往往較爲複雜,以較爲簡單的單綫性解釋模型很難準確概括其間可能的複雜情形,也很難準確解釋和概括古史史料及古史研究中的複雜問題;

三、在對具體資料做大量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古書成書及相關古史史料學研究已經到了需要形成更全面的研究布局,涵蓋所有有關資料,包括出土的與傳世的,從更加宏觀的層面進行更具綜合性的研究的階段;

四、作爲漢魏以前古書的形成及流傳過程複雜情形的集中反映,目前普遍存在的諸書互見現象需要對之進行更爲細致與深入的研究,其中“縱向比較的”研究——針對不同歷史時段的古書成書模式及特點的研究,與“橫向比較的”的研究——對不同文本類型所對應的古書成書模式及特點的研究,都是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研究方向;

五、古書成書研究可與古書體例研究結合進行。古書體例若可概括爲古書在形成及流傳過程的某一階段或時期,在文字和其他表現形式上所體現出來的具有某種普遍性的特徵組合,並且其通常會反映特定時期裏古書成書和流傳的某些具體做法和過程特點的話,則古書體例無疑是古書成書研究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一點應引起研究者高度注意。

很顯然,以上這些在此次會議上反映出來的關於古書成書及古史史料學問題的共同認識,鮮明地反映出不斷湧現的新出土文獻不僅重新激活了我們對相關傳世文獻的認識,更刷新了我們對古書形成及流傳狀態的知識和視野。它們無疑是新資料不斷湧現與學界對古書成書及古史史料學問題長期探索兩個方面相合而成的結果。但要推進整個研究,對每位研究者都應該說還任重而道遠。從有關古書成書問題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以往針對古書“真僞”問題的較爲簡陋、單一的品質判定式的研究方法,正逐漸向基於長時段、動態研究的關於古書成書問題的“古書年代學”及“古書形態學”並重的研究佈局轉變,這應該反映了對古書成書及古史史料學問題研究思路和視角的提升和轉換。與此相應的,古史史料學研究的另外兩個重要方面的問題——早期文獻文本之間的關係及古書內容元素來源之間的關係問題也已經在理論研究的高度上得到關注和重視,並取得可喜的研究進展,這些也都是古書成書及古史史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對新材料及相關傳世文獻研究的持續推進,我們對古書成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而更爲準確、完整,這將使我們更加逼近建立更爲科學的古史史料學理論的目標。

我希望這本論文集將對學術界同仁了解上述的情況有所幫助,也對推進出土文獻和古史史料學問題的研究有所裨益。

此次會議組織及論文集出版等工作均由寧鎮疆教授負責實施,本書具體編輯工作由趙爭博士負責。本書出版得到中西書局的大力支持,李碧妍女士爲本書的編輯工作傾注了巨大精力,在此謹深表誠摯的謝意。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感謝趙爭先生惠賜書訊!

微刊小編:Nar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