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在长江的北边,坐北朝南,多好的风水。从长江对岸看到的县城,一半的容貌。云阳的曲轴厂,算是响当当的企业了,养活了云阳的不少人。

那时候长江还是个长江,不像现在一潭死水,风清云高,很美。



枯水季节,水位很浅,大大小小的船舶停靠在河边。当年,我家也有这样一搜货船,夏天有老爸从湖北带回来的大西瓜,冬天,有从我们这里运到下游的柑橘。


河道中间的龙脊石,枯水季节便显露出来,上面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
乘风破浪的感觉有没有?

长江沿岸的一处古迹,张飞庙。简直就是我们那里人过年必去的地方,上香、朝拜、放鞭炮,再加野炊。搬迁到新城以后,我一次也没去过了。

下图中那些红色的,就是鞭炮吧。
张飞庙的门口,我还记得某人在这里的饭店,一口气吃了9碗稀饭,好似川剧中的变脸一般,袖子一挡,拿开,碗里的饭就没了。

云阳人都不会忘记的地方,算是那时的文化体育中心了。
说是广场,其实并不大,这是拆后的图片。
原来是这样的,“人民大会堂”的那个房子是一家电影院,县城中的两家影院之一。我的小学就在这个电影院的左边,下图会有。
还记得电影院门口有一家卖凉面凉粉的,不能说天天去,但我怎么说也是那里的常客。
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的时候,这里可热闹了,好多种吃的,感觉都吃不过来。
小学的时候,我常常在家里拿了钱,每天到这里买一只绿豆冰棒,1角5;有时再吃个瓢儿粑。

云阳县实验小学。前身是东风小学,历史可见一斑。那棵大榕树的历史,不知道要追溯到哪一年了。

因为广场就在学校的外面,我们的体育课就在广场上了,课间操也会在这里做。
而每到晚上,这里就成了全县人民娱乐的地方。

广场一隅,二我芳照相馆,很恰当,但肯定不会再有人取这样的名字的相馆了。

广场上的江竹筠和彭咏梧纪念碑,出自云阳的革命烈士,每到清明,大家都来这里扫墓。

后来,只剩下他们孤伶伶地矗立在这里。


。

云师的操场,有时候会在这里进行运动会,足球比赛。


体育场看台,那时候,经常有人在这里踢足球,我不懂,但我也常去看热闹,因为我有个好朋友,女生,喜欢去当守门,还有那个高高大大,长得很帅的高年级男生。

好像是新城门。

县城不大,街道不宽,就一条所谓的主街,走一遭,不知道能碰上多少熟人。

搞活动,好热闹的街道,全是人。

大东门,朴实的村民进城来贩卖。这个石拱门上还有人居住。这样古色古香的地方,就被长江水给淹了,真的好可惜啊。

不知道是不是打铜街。

这是不是西坪对面,王灿家的那条巷子?

西坪电影院,非常的有名。
虽然是现在看来这么残破的石板路,但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在这一带玩。看电影,打桌球,看录像,还有包面吃。我也常从这里上上下下。

广场往下,图中的右边有一个幼儿园,好像是那时县城里唯一的幼儿园,我就在那里上的。

打铜街往上的这个XX门。
 乌羊溪大桥。
 又一张张飞庙的图。

县城对面的凤凰山,像不像金字塔?
爬到山顶的感觉很好。

这个好像大东门后面的一座房子。

还是像打铜街。

大桥沟的邮政中心,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在这里寄信,或者买一些杂志。

大桥沟往下,还住了一些人,我有个同学以前住这里,而我的姑奶奶就在路边上班,我为了躲避不让我姑奶奶见到我,我就从这里迂回,再从另一个地方爬上公路。年轻,真是有无限的体力啊,这么折腾也不嫌累。

大多数人都记得,照片上说明很详细了。

还记得那个年代,装电费还要安装费,好像要两千多。拨长途还要打113进行人工转,等邮局的人接通了,再打回来。
这个电话本,我家也有一个的,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

如今,断壁残垣。
还有很多不完整的,留待同学们补充。

老城很破,很小,但我儿时,以及青春的记忆全都依存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