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炉和古代制瓷工艺

 執古御今 2015-11-20
    谈到窑炉,首先要去参观的毫无疑问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方“龙窑”!可以不夸张的说,没有“龙窑”的及时出现,就没有后来蓬勃发展的南方青瓷。龙窑早在商代就在浙江出现,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阶级窑就是它的现代版。

    宋代以前的龙窑是一种长条形的窑炉,利用自然山坡修筑,窑身前后有一个相当大的高度差,从而对热量形成一个自然抽力,不必另建烟囱,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南方多山多水的地区。因为龙窑长度经常可以达到四五十米,装烧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窑体的加长有利于余热的充分利用,降低了燃料的消耗。龙窑在前端点火,流动的火焰平流向窑内(所以龙窑属于平焰窑),由于窑身长,火焰延长了在窑内停留时间,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分布的均匀(内部窑壁修筑成凹凸形,使得热力流动速度放缓),另外长条形窑炉结构还有升温快的特点,很薄的窑体又能迅速冷却,避免冷却过慢导致二次氧化(二次氧化会导致青瓷颜色变黄)。而燃料基本都是以山上木材为主,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给与,古人的确是太有才了。

    龙窑的好处多的说都说不完,南方龙泉窑、湖田窑、吉洲窑、建窑、德化窑等基本都使用龙窑。而由于本团经费的严重不足,我们就先参观到这!赶紧上车,去下一景点!

    各位团友,眨眼间我们来到北方,由于北方平原较多,没法搞龙窑,所以这里陶瓷窑炉普遍采用馒头窑。它始于战国,宋代以后一般燃料选择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这种窑炉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所以馒头窑属于倒焰窑),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由于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减少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而便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北方著名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