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杂谈之:历史疑云:雍正继位的是与非

 梅竹苑869 2015-11-20
 
梅竹=兰菊音画

历史疑云:雍正继位的是与非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从他的登基到他的去世,都盛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几百年来,雍正皇帝的头上一直笼罩着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疑团。作为创建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三位杰出帝王之一,雍正生活在两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即康熙大帝和乾隆之间,犹如耸立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又一座高峰,他承先启后,是“康乾盛世”中功不可没的一代帝王。


   雍正在位十三年,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创立秘密建储制等。

   雍正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同时,他统治严酷,急功近利,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大兴文字狱。这些弱点,从而使他得罪了很多人,而他励精图治的大胆改革,更是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末梢神经,给他带来了一世恶名,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一、雍正继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极,是为雍正皇帝。一段历史疑案就此产生。

   关于雍正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1、遗诏继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佑、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2、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在临终的当天寅刻,宣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么重要的决定,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七位阿哥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向当事人——继位者胤禛宣谕?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件事是无中生有,是雍正继位后编造的。

   (3)如果说胤禛当时代父到天坛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有的学者认为:这反倒证明康熙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嫌。

   (9)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10)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这份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

   (11)雍正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

   3、无诏夺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40多年。结果,皇太子党失败,皇八阿哥党也失败,皇四阿哥党胜利。 

   二、遗诏继位说最为合理

   1、身份说

   清朝的皇位继承,努尔哈赤因为曾经立长子褚英失败,于是决定汗位的继承由八大和硕贝勒会议推定;皇太极猝死,他的遗位继承,也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推定,由6岁的福临继位;顺治死前,皇位的继承没有经过满洲贵族会议讨论,而是由孝庄皇太后同顺治商量,用遗诏决定由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这个“遗诏制”开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遗诏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先例。

   尽管清朝不再是立嫡立长,但立嫡还是比较流行的。雍正排行老四。他的生母是乌雅氏,她很得康熙宠爱,生过三个儿子,后宫唯一跟她媲美的,就是郭络罗氏,就是那个粗老十的老娘,也生过3个儿子。关键是,雍正自幼为康熙表妹,时为皇贵妃的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所抚养,佟佳氏以副后身份统摄后宫,位份尊贵,佟佳氏膝下无子,视胤禛为己出,关爱有加,而雍正则蒙其庇荫,承其恩泽,算起来当是康熙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十阿哥胤誐(生母为孝昭仁皇后之妹)以外,位份最为尊荣的一位皇子。

   2、排位说

   雍正上面只有三个哥哥,都是竞争者。老大和老二都坏了事。老三胤祉,一生爱摆弄文学,当然,骑射方面也不差,传说能与康熙一较长短。但是胤祉始终没有能接触过朝廷政务,也没有分管过朝廷的一些部门。对治理国家方面,胤祉没有太多的经验,再加上胤祉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经常搞些小动作,惹得他诚亲王的头衔,一会儿变郡王,一会儿又升回来。到了康熙晚年,他依然没有分派任何朝廷的职务,很显然,他已经被排除在皇位候选人之外了。

   3、立贤说

   到了康熙晚年,朝臣都看好三个人,雍正、老八胤禩、老十四允禵。

   胤禩,康熙对他的评价,“胤禩处处学朕,却又处处学得不像!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让他治理国家,国必亡也!”胤禩被群臣称为“八贤王”,其实不过是用小恩小惠收买群臣之心,以使群臣被其所用耳。用国家利益、天下百姓的幸福来为己谋夺帝位,康熙怎么可能把帝位传给这样一个人。康熙其实在晚年,已经不待见他了,史载,父子间还吵过一架,胤禩道歉了事。

   皇位继承人,主要就在雍正和允禵之间展开。这两人都是乌雅氏生的,但是性情大异。康熙评价雍正是:喜怒不定。评价允禵是:有真性情。但是从二人在康熙晚年,担任的职位,就能看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位人选。雍正在内,掌管内务府以及户部等要害部门。而允禵却在青海打仗,手下虽有十万精兵,但是粮草军饷全部归雍正调度。

   有人说,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允禵,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要知道康熙被称为是“千古一帝”,他会仅仅因为喜欢某个皇子就传给谁吗?再说就因为他喜欢允禵,才更了解他,他带兵打仗尚可;但是允禵此人心胸极其狭隘,且头脑简单,容易被人利用,怎能担当皇位继承人的重任呢?还有假如康熙真想让允禵继承皇位,为何明知自己身体日益不行,而不将时任“西北抚远大将军王”的他调回京来呢?

   那么在康熙心目中,只有胤禛能够担当!康熙对他的评价是:朕把这重担交给你,就是深知你做事刚毅,久经历练,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为此,精明的康熙还做了如下安排。委任胤禛的包衣奴才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辖四川和陕西两省兵力,这分明就是有意钳制允禵。还有胤禛府里的亲信小厮李卫,竟然放做陕西布政司,这个职位可控制着允禵十几万大军的粮草供给,如果康熙真是想传位与允禵,会这样安排吗?并且自小就跟胤禛关系极其要好的皇十三子胤祥虽然当时被圈禁,但是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将官可基本上都是跟着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绝对是他的亲信。

   4、隔世之君说

   康熙选择胤禛继位,除了看中他“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外,还因为一个人:弘历(雍正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康熙六十一年夏秋两季五个多月,避暑山庄中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老皇帝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身边。弘历此时总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气都不敢出。乖巧的孙子给康熙一生中的最后岁月带来了巨大的欢乐,短短半年之中,祖孙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弘历虽然才十二岁,但是他反应之敏捷,举止之精确,非常人可比,康熙还赐给他一件黄马褂。

   康熙向来以仁、孝治天下,而弘历有一次随康熙狩猎时射伤了一头鹿,并最后放生了它,这个事情让康熙一下就看中了弘历!这就是所谓的“隔世之君”。

   5、《李朝实录》记载

   朝鲜人对康熙死后的权力交接问题也很关注,朝鲜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李朝实录》中记载了关于康熙驾崩时的一些情况,倒可以作为雍正继位的旁证。据他们记载,康熙临终曾有遗言说“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这就是前面说康熙因宠爱弘历而决定传位于雍正的这件事。

   由于朝鲜人和清廷没有太多的利害关系,在一些问题的记述上可能比较客观公正,这条消息虽然不是杜撰,但属于二道消息,是在康熙死了近半个月后,当时朝鲜派人去迎接清朝派出的传讣勅使时听说到的。

   朝鲜人还听说,康熙在临终前对雍正说:“废太子与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这是关于康熙死后对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待遇安排问题,就是怕到时候新君上台后,会因为当年的储位之争而迫害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这是康熙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康熙的这个遗言基本得到了执行。雍正在封胤禩和胤祥为亲王的同时,也封了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为郡王,第二年还为弘皙在北京西郊郑家庄造了王府,供其居住。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胤礽去世,雍正追封其为和硕理亲王,并按照亲王的规格办理其丧事。大阿哥胤褆则一直被圈禁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在生活上也得到了雍正的优待,这比雍正其他几个兄弟的待遇似乎还要好些。由此看来,朝鲜人的这个记载似乎是符合事实的。 

   三、改诏篡位说经不起推敲

    1、改诏篡位说有违基本常识

   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共性都是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

   如说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此属野史传闻,不为史实,而且即使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那么:

   其一,当时繁体字的“于”写作“於”,“十”字很难改成“於”字;

   其二,当时行文规范是“皇某子”,“于”与“四”之间隔了一个“皇”字,很难改;

   其三,满文为清朝的国书,如此重要的遗旨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文又岂能改“十”为“于”?

   2、“玉牒易名”说

   野史说:康熙遗嘱传位“胤祯”(皇十四子),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这就是“玉牒易名”说。

   皇四子叫胤禛,皇十四子叫胤祯。胤禛做了皇帝之后,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以示避讳。这种做法在历朝历代皇帝中都是如此。 

   四、雍正皇帝功绩

  

  1、整顿吏治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废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他克服各个方面的阻力,在全国上下大规模的开展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取缔陋规等多项工作,由于他态度坚决,雷厉风行,清朝的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污吏治腐败的状况都有很大的转变。“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2、摊丁入亩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节余的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4、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精简速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

   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5、改土归流

   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6、开放洋禁

   雍正前期严格执行海禁,但后因考虑沿海的百姓疾苦,于雍正五年开放洋禁。允许民人往南洋贸易。海禁施行于闽、粤两省。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他虽竭力反对天主教等在中国民间的传播,但同时,他对天主教也并无恶意,五年,博尔都噶尔(葡萄牙)使臣麦德乐来京。雍正对他的优待使他深为感激。雍正还选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虽然开放洋禁,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复康熙末年被剥夺的谋生手段,促进中国与南洋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7、废除贱籍

   贱民在明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分布于全国各地。贱民是没有地位可言的,他们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生活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这些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广东疍户、北京乐户、陕西乐籍等。

   浙江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的后代,他们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人大多做媒婆并兼带着卖淫等活动;广东的疍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他们生活漂泊不定,并不得上岸居住;在陕西,燕王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天下后,将拥护文帝的官员的妻女,充当官妓,陪酒卖淫,尽受凌辱。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准许他们出贱为良。雍正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贱民,下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了正户,使国家增加了户口,对于推动生产发展有积极作用。雍正废除贱籍,这是向文明社会发展的体现。 

   雍正在位短短的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康熙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可以说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另外,雍正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皇帝,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五、雍正皇帝为什么背上了恶名?

    1、储位之争致亲兄弟成政敌

   康熙废皇太子引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抱有野心的皇子们,结党钻营,谋贪大位。于是在太子党之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

   皇八子集团。包括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皇四子集团。包括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先是皇太子党和皇八子党争得鱼死网破,后是皇八子集团和皇四子集团斗的你死我活。

   雍正继位后,皇八子集团成为新帝的反对派,这是一个无从避免的发展结局。雍正帝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透露,以其兄弟允禩等为首的政敌人数众多,牢不可破,使他倍感棘手,乃至难以措置。他说:“朕受皇考付托之重,临御以来,于国家政务,悉心办理,朕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经理有余。惟于弟兄之中,此数人万难化诲,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具困。”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苏努、阿灵阿、鄂伦岱等之党,固结甚深,如胶如漆,牢不可破也。”“伊等之奸谋若此,目今败露者,即不胜其数,其他匪类邪党之听其驱使者,奚止数千百人!”“大概不被阿其那、塞思黑愚弄之人,万中无一。”

   雍正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严厉惩治反对他的众多皇族成员与勋贵大臣的行为是必须的,但在打击过程中,其打击面过宽,惩治手段过于残忍,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失策,并由此招致众怨。其他皇子不甘心失败,又怕雍正报复,就故意散布流言,说雍正登基是矫诏继位,他们在后边制造混乱,以动摇这个未稳之皇位。以图挽回这个显成败局的态势,至少可以达到坏其名誉,让其不能清白做人的目的。

   2、雍正的铁腕“清欠”行动得罪了很多官吏

   康熙末年,清朝经济面临着崩溃的危险,朝廷内贪污成风,大小官员多以“借款”为由,私自动用国库银两竟高达上千万之巨!借了钱,又不还回来,这就造成了国库的“亏空”。雍正继位后,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运转,把眼睛盯在了“亏空”上,要把官员们欠国家的钱收回来。于是雍正继位一个月后,下第一个法令就是下达全面清查积空钱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并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全部补齐,不许派于民间。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雍正不顾其父“尸骨未寒”,就要对康熙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事情之紧迫。

   雍正从中央直属机关内选派钦差大臣,同时又从各地抽调一大批候补州县随行。雍正给出的政策是: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些候补们,好不容易盼到这么一个出头的机会,因此死盯着钦差大臣和受查官员,这样就避免了官官相护。同时,在古代官场有一个循环:上一任亏空,继任者填补。可这回继任者就是来查账的,还不趁机把前任的亏空账抹平?因此,从哪方面讲,去查账的人都会彻查到底。

   首先查处主管财政的户部有亏空,而且亏空达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户部历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赔偿。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过内务府主管,结果内务府也有亏空。当时全国上下都看着这件事情,如果这笔钱追不回来,那清欠将就此不了了之。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雍正向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后为了还钱履郡王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虽然履郡王此举有给雍正难堪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你还是要把钱还了,皇上至亲尚且如此,还有哪个官员能够赖账。但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刻薄的恶名。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采纳了通政司官员钱以垲的建议:抄家。亏空官员一经查出,将其家产查封,家人监控,追索已变卖的财物,杜绝其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赃官们的罪一经核实,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亏空案而畏罪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与此相同,广东巡抚杨文乾、闽浙总督高其倬、福建巡抚毛文铨等,雍正都对犯官“嫡亲子弟并家人等”严加审讯,最终“所有赃款着落追赔”。

   在一场暴风骤雨般的专项整治中,亏空没了,国库也殷实了,由于雍正“不近人情”的高压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级官员。应该讲这件事情是影响到雍正整体评价的关键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雍正也因此落了个好杀的恶名。

   3、士绅一体纳粮等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

   雍正重用不是科甲出身的李卫等,一意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和士绅一体当差的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在雍正以前,历代皇帝为笼络读书人,都实行读书人和官员一样不纳税、不当差的制度。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哪怕只是个秀才,都可以不纳粮,不当差。历来都有许多田主钻制度的漏子,将土地投充给可免税的士子以偷逃税钱,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雍正四年,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一向自视清高的官员士子们不但要掏腰包纳税,还要夹杂在满身臭汗的农夫当中,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斯文扫地。读书人的特权受到严重的损害,天下读书人大有同仇敌忾之势力。唯有读书高的禁忌被这位君王所打破,天下读书人不满意了,当然,他们就不能尽心为皇帝办差了。

   文字狱在雍正朝尤其严重,他因此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静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静因受到明朝遗臣吕留良诗文的影响,锐意反清。让他的徒弟张熙去找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劝岳反清,结果被岳钟琪给举报了,曾静因此入狱。这种谋反的罪名,在当时凌迟或者灭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将审讯曾静的记录整理成册,在其中对民间不利于自己的谣言进行驳斥,起名为《大义觉迷录》。杀一个曾静对雍正来讲是没有意义的,雍正要借这个机会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静也很配合,不仅自愿到各地宣讲雍正皇帝的“圣德”,而且还写了一篇《归仁说》,表达自己诚心忏悔之意。虽然曾静策反没能成功,但他成功的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而且更让雍正着实加了一条罪状,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读书人。

   虽然雍正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有这么多的历史建树,但却得罪了官员、地主、士绅。这些人是中国读书人的中坚,比之平民百姓、草莽村夫,他们更有话语权,更能左右社会舆论。秀才杀人不用刀,作为后世喉舌的读书人们,当然要竭其所能捕风捉影,甚至歪曲历史,把雍正妖魔化了。他们著书立说,大泼雍正的脏水,而贫民百姓没有文化,历来被称为“愚民”,得了天大的实惠也就是感恩几句,不会传之纸笔,相反,却易于被社会传言所左右,把传言当成饭后茶余的谈资,以致以讹传讹。于是,雍正在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评书里,被迅速丑化成了反面人物,他励精图治、改革时弊的历史功绩被一大堆无聊无谓的流言蜚语彻底淹没了。

   4、隆科多、年羹尧等之前有拥立之功的朝廷重臣死于非命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人,父遐龄官至湖广总督、遐龄女事胤禛潜邸,后为雍正皇贵妃。年羹尧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胤禛即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雍正忍无可忍,终动杀机。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年也上表,但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以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雍正念其西北平叛有大功,本不想杀他,只是下令贬了他。可是年却不知道自我悔过,依然骄横跋扈,甚至被贬为罪官,还身穿黄马褂骄横行事,即而被令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其父为一等公佟国维,其妹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死时,唯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正继位。治丧期间,隆科多提督九门、卫戍京师。雍正继位同他舅舅隆科多关系密切。雍正继位,隆科多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隆科多受赐袭一等公、吏部尚书、加太保等。但隆日渐辜恩,使雍正日益不满。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终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谱)罪付审,诸王大臣合议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条大罪,得旨永远圈禁,家产追补赃银,其二子也受处分。次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对他们自己来说,则是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泰极否来,自酿其祸。《清史稿》论者谓:隆、年凭借权势,无复顾及,即于覆灭,古圣所诫。但从其敌对者方面来看,难道这不是在为其矫诏继位杀人灭口吗?可能参与制造他继位的成员都没了,到时候来个死无对证,难道不是做贼心虚。

   5、社会演进中的客观因素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大造舆论。雍正夺嫡、太后下嫁等有关清初史事的传说,也成为革命党人用以丑化清廷的重要内容。雍正帝曾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以大量篇幅辩驳反对派对他的诋毁并下令将该书散发全国各地,实则为反对派做了义务宣传,大大有损于本人在世人百姓中的形象,故乾隆继位后,立即下令收回此书,但其后果已不可能完全消除。新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印行许多揭露清王朝的书籍,《大义觉迷录》即在其中。加之国民初年,记述清朝逸闻的各种野史纷纷出版,雍正夺嫡等事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人们演绎各种有关传说,增添故事情节,留有较大余地和空间。该事越是扑朔迷离,带有神秘色彩,越符合人们的某种心里需求,使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于此津津乐道,这对于传播雍正帝的恶名,起到不同程度的促成作用。

   6、个人品行与历史积怨致其成孤家寡人

   按照为中国传统社会奉为圭臬的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而笃行亲亲之道,推恩于宗室贵戚,以求“敦睦一本”,乃是帝王所应躬行之事,实际上也是用以团结统治集团成员,巩固通知根基的一个重要策略。雍正帝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存在很大偏差。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雍正肯定有他的思想局限。作为一个人,他的性格也有很大弱点。史书上说他求治心切、喜怒无常、出尔反尔、投机善变、急躁残酷、寡恩刻薄,想来不都是空穴来风。而这些历来被人视为一种不良品行,受到指责,古今中外皆然。早在雍正帝继位前,部分年长皇子及王公大臣即已对他的上述做法深为反感,予以鄙视。这既是雍正帝继位初始仍在朝臣中缺乏威信,倍感孤立的原因之一,也是其授人以诟柄的一个重要方面。再如他对亏空、侵吞了国库银两的官员一律追缴,甚至查抄家产,就有些操之过急。他在位时,就有人说他是“抄家皇帝”。

   总之,雍正帝身后之毁词,之所以远远超出同样以非正常方式继承皇位的帝王,也可由此找寻答案。

 

 



兰菊 

《梅竹.兰菊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