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对神灵会五体投地

 宬宫 2015-11-20

我们为什么对神灵会五体投地  

如今,一种不能被忽视的现象,正在悄然走近我们的生活。有统计说,在中国,每年会有成百上千尊,簇新的佛像耸立在寺院、山巅、湖边、海岸等风水宝地,矮则数米,高则上百米,耗资也由上千万元,不断增加到数十亿元。这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对神灵五体投地?

首先是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驱动,想通过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促进旅游,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次是富裕起来的国人也勇于担当。看看新建寺庙的功德认捐细目就知道了。当然,不管是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还是国人担当,源头肯定在于一种原始的崇拜与祭祀。人不会没有信仰。虽然信仰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拥挤和崎岖,甚或是路还在施工,阻碍了人们的步伐,但人的一生中,肯定都行走在信仰的路上。建立信仰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所以,崇拜和祭祀,从来都是人灵魂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构筑了神圣的坛或庙宇,用于祭祀或铸造灵魂(坛也叫祭场,大多是祭天祭山的,或者用于无法设立于庙宇的祭祀。更多的祭祀是在庙宇,包括教堂里实现的)。

先人们说:灵宇,寺也;灵居;众仙所处也。这是说庙宇(包括坛、教堂,下同)或叫寺庙是灵魂的居所。灵有灵魂的意思,更有灵是神,魂也是神的说法。那么灵魂就一定是神。所以灵魂就是,能引生人思想和行为的意识或潜意识,它不是物质的,但与物质同在。并有自己的居所。

现代学界在争论物理中的维数(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维是点;二维是面;三维就是空间或说立体;时间是第4维。其它关于维理论的争论甚多)时,有人认为,精神是第20维。如果真有20维,那一定是深邃莫测的。又因为精神是意识或潜意识,用身体感观来界定它的存在与形式,显然是不够的。即使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通常人们,还会把预感叫人体的第六感觉。就是我们有这个第六感觉,也依然无法,真实的确定灵魂的形状或形态。但这都不影响灵魂的存在。

如今,朝觐或朝圣的人们浩浩荡荡去庙宇,无论是香客还是信徒,人们在这里历练的一定是灵魂。即,要么是在弘扬先哲们的灵魂,要么是在寻找自己的灵魂,要么是在重塑新的灵魂;甚至会是,苦苦寻觅自己是从哪里来,究竟要到哪里去,以及怎么才能去的路径。所以庙宇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特殊的意义。在当今激烈的世俗竞争中,在五彩缤纷的迷茫中,人确实需要一种精神的慰藉。用虔诚对自己信仰的宗教顶礼膜拜,让心灵进入圣境,实在也是一种解脱。即使出了庙门,人们依旧会继续奋争在,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中,但那短暂的解脱,也正是人们的需求。与神灵碰撞交会,一定能影响自己的心灵。

不能否认,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会泥沙俱下,会有人以神的名义,实钱的不敬;当然也会有人,利用人们的这种热情,干自以为是的行当。但这些并不影响信徒及香客的虔诚。或者这从另一面证实了信仰的力量。

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的躯体不同,灵魂无法通过遗传传递其信息。自古以来,人们只是从祖先,和圣哲们的行为举止及其嘱托中,从所有社会活动中,不断汲取思想的信息,然后去粗取精,凝聚成那种,能决定生命前行的意念和感悟。这种意念和感悟不断在思想中交融,成为难以用外力摧毁的灵魂。它需要传递、传播去依附并影响另外的人。而这种传递或传播,就需要社会和学校,也包括教堂或寺庙。说白了就是教育和宗教。现实的情况是,教育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宗教则以各自的教义和经传被信徒们膜拜。

如是,那个能历练灵魂的地方,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神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