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海观--书画小品展为例” ----对一个书法展览的后续思考(一) 齐玉新
一个书法的展览,如何搞?目前,很多策展,大多坚守着一个固有的模式:展厅的选择、丈量展厅尺寸、根据展线设计作品、开始创作、选择装裱形式、开幕式、请领导、请媒体、研讨会、聚餐、发作品集、散伙。所以,这种形式往往导致开幕式就是闭幕式,也往往导致一个展览耗费了很多的财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最后没有任何影响力。 对于【山海观--书画小品展】这个展览,最初,我考虑的场地恰恰不是官方美术馆,不想放在那种高大上的展厅里面追求什么级别。展厅,是作品的家,一个临时的家。因此,我就要考虑作品住在哪里是否舒服。当时我开玩笑说“即使你不喜欢看我们的作品,但你一定会喜欢展厅的环境。”于是,经过反复考虑,选择了南京江宁区的微园美术馆,一个新建成的、没啥影响力的私人美术馆,这是一个由国内顶级设计师们经过多年反复拆了建、建了拆而完成的建筑艺术品。 有人说,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太偏。我却以为,作为很抽象的书法艺术,不是大众都能看得懂的,我们没有必要考量有多少人参加、谁来参加,而是要做一次实验----给我们的作品找一个舒服的家,临时寄宿几天。虽然仅仅是寄宿,但也不凑合。 书画作品,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展览就是悬挂,失去了和环境共融的意义。书画作品,当它离开书案进入环境的时候,它就不是孤立的。最简单的说,装裱好之后,挂在家里,你还要考虑帮一下挂在什么地方合适呢。何况一个很多作品的展览。 关于开幕式,我以为,以往的展览在这个环节上,其实都是比拼的环节,是给别人看----我的人脉如何。然后请来一干根本不懂书法(可能也不喜欢书法)的领导和退休老干部讲一些不着调的话,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其实就是焚琴煮鹤的行为。一个土包子,穿上阿玛尼也是土老帽,跟穿啥没关系。于是,不搞开幕式,节省时间、删繁就简就是对每一个观众最大的尊重。大家是来看作品的,不是来看人的,人大街上有的是,不用来美术馆看,况且品种还单一、长得也丑! 至于研讨会,我这么多年参加过无数个活动,也想尽一切办法躲闪过无数个研讨会,也曾经在无数个研讨会上昏昏欲睡(跟脑中风是的)。因为,研讨会,很多人都是满嘴跑火车,你说城门楼子、他说砖头子。或者都是准备好的套话,到处混饭吃。石开先生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如果我搞展览就不搞研讨会,请一帮人不找边际的瞎吹还吹不到点子上。”对,研讨会也不搞,请来的理论家还没有我自己会吹呢,不搞! 然后呢?明天再说。今天先看看我们参展作者中的许文远兄展览之后写的这些手札(我管这玩意称之为段子)。这不仅是对一个展览的总结、也是一个展览信息进一步发酵的手段,说严重点,这就是一个展览后续附着的文献。诸位,你看过展览、办过展览,你见过谁展览之后搞这个? 别急,别挤了,我也写了很多段子,关于这个展览的,明天再发,等着啊。。。 许文远简介 1967年7月生,高密市人,中国书协会员。 作品获奖: 作品入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