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议】“学科壁垒”是如何“炼”成的

 逍遥李X 201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记者:张春海


资料图



  近年来,对高校学科划分僵化的批评不绝于耳。多位学者认为,在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高校学科划分僵化的流弊,制约了研究者的创造力,也限制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学科间为何会出现“壁垒”,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学科划分存在僵化现象


  学科,是知识分门别类的系统,也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历史结果,还是当代科学知识保存和发展的单元。学科划分制度建设,是学科制度建设的第一步。

  我国高校已有的学科划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不过,有学者认为,学科划分在反映学术发展趋向、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而且包含一定的人为封闭性。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庞青山表示,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与知识生产制度的产物。为整理、加工和深化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满足学科共同体内部沟通和理解的需要,不同的学科内部逐渐建立了自身的学科规范和标准,各个学科自成体系,但也形成了学科之间的相对封闭甚至冲突。

  有学者表示,我国高校的学科划分,曾主要学习和引进欧美与苏联已有经验,反映了近现代学术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我国学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但这种分科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僵化”的流弊:由学科而衍生出来系、学院乃至大学本身,限制了学科的合理分化和综合,在高校改革进程中,这是需要加以克服的现象。

细化与融合应同步进行


  当前,各学科与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逐渐成为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者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不合理的、封闭的学科划分,不再适应学术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甚至制约了知识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认为,学科的差别与界限不是绝对的。学术发展有其规律,学科划分也遵循一定的发展轨迹。当今,现代学科发展大趋势,一方面是学科趋向细分,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是走向综合,各学科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借鉴,形成研究中的跨学科、多学科攻关的趋势。这两种趋向结合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中。不同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研究对象可能是一致的或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互相借鉴理论和研究方法。

如何“破” 怎么“立”


  突破“学科壁垒”的藩篱,将需要各方的探索与实践。学者表示,必须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学科交流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藩篱,促进知识系统的完整性;高等院校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中相关学科课程的渗透,注意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科壁垒”现象。


  学术界应当提出原创性的议题、解决瓶颈问题,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学科发展趋势开辟新的领域,建立起世界领先的新学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孝远提出,中国的学科建制走过了学苏联、学欧美的道路,但是,根据中国的特色、中国的需要所建立的引领世界新潮流的新学科,将推动学术研究取得进展。这样的新学科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对世界也将有所贡献。中国的人文学科应在这方面多做工作,从而与世界学术展开平等对话。

  打破“壁垒”,建立新的学科,必须遵循规范与章法,而不能盲目标新立异,唯有具备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知识体系等,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学科。朱孝远说,培育新的学科,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真正探讨前沿性的问题并有所创新,这样的新学科才有前景。

  左玉河向记者表示,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应立足一个学科,借鉴、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立足一个学科,与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多学科渗透、借鉴,产生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大学中,作为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一方面要培养“专才”,接受本学科的训练,打牢学科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培养通识人才,如学历史的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在历史学这一点,而是应当了解文史哲甚至考古、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常识。因此,在大学里开展通识教育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原标题:谨防人为构筑“学科壁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