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氏35度 的酷暑没有阻挡游客的热情,世园会国际园里人头攒动,人们陶醉在一方方异域文化风情中,不觉间已漫步到西侧的新西兰展园,脚下已是南太平洋岛国著名的大溪地景观,起伏的缓坡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绿草中怒放,蜿蜒的“溪流”从乔木间穿过……炎热中那颗焦躁的心渐渐松弛下来。
抬头看去,眼前是一幢洋红色的斜坡瓦顶建筑,整个建筑浓缩着当地土著毛利人文化的精华:大斜度的坡屋面,景观平台及毛利人用来望、守卫村庄的 “毛利箭塔”等等,木质结构、茅草屋顶、木质楼梯,这一系列元素具有鲜明的新西兰毛利建筑特点。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译纽西兰,众所周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样,是西方殖民者开拓的现代化国家,但此番新西兰园展现的,却全是原汁原味的土著文化,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据了解,新西兰最早的主人毛利人,把这里称作“长白云之乡”,新西兰建国也沿袭了这种称谓:即Aotearoa,并且,现有许多地名仍以毛利语命名。在新西兰,对毛利土著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处处得到彰显,比如,这里的官方语言有两种:英语、毛利语。 “新西兰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原住民的文化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世园会工作人员王晓栋介绍道,这也许和新西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有关,1840年,经历了长期的殖民战争后,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库克船长与当地土著毛利人签订了著名的怀唐基条约,双方约定和平、和谐相处,这一事件对以后的新西兰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利风格建筑周边,用景观堆土做出的微地形,与之交相呼应的是一条蜿蜒的由大小石块组成的旱溪,这就是“旱溪花径”景观,交错种植着乔木、灌木以及色彩艳丽的野花。场地设计参照新西兰当地丰富的地貌,通过“旱溪花径”体现新西兰当地丰富的植被特点,使绿草、各色野花、茂密大树、山间小溪,与阳光和空气融为一体。 这里的每一种野花都有着动人的传说,都被毛利人赋予了灵魂的特质,都深深地植入了毛利人的民族精神中。细细端详每一朵花,都会把人带入美妙的意境中。比如银蕨——毛利传说之中,银蕨原本是在海洋里居住的,后来被邀请到新西兰的森林里生活,为的就是指引毛利族的人民来到这片新大陆,开启新的生活。 新西兰展园门口竖立了六根 “毛利图腾柱”。毛利图腾是毛利人的祖先,是毛利人的信物。在毛利人的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摆放着不同的毛利图腾。许多毛利人家祖祖辈辈是制作手工编织的,他们在树皮上手绘各种图案(这种树是新西兰很独特的一种树,不会腐烂,不会蛀虫,制作完之后可以永久保存,世代相传),手绘挂毯、桌布、靠垫、沙发垫等等,一些毛利人还在自己家的前后花园的栅栏上制作图腾,以驱走恶魔,战胜邪恶,心想事成。 “新西兰园的整体设计就是将新西兰现代和古老的毛利文化进行了结合。”王晓栋说,古老而又神秘的毛利文化,已成为最能代表新西兰的文化,这在当今的“现代化国家”中应是不多见的吧。 新西兰展园中还有一种文化展示:战舞(HAKA),这是土著毛利人的传统舞蹈,是古时开战前的出战舞,来长自己威风灭敌人气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成了一种庆典时表演的舞蹈,风靡全球!国际比赛上,新西兰橄榄球队也经常瞪圆双眼表演一番,成为保留节目,诸如HAKA之类的毛利土著文化,已成为新西兰展现国家文化鲜明特征的名片。 新西兰的展园故事处处生动地印证一个事实:新西兰是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而这对每一个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钱 卓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