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现场记录,鸵鸟电台已获得授权发布 大家下午好!我叫王啸,曾经是百度最早做编程的人,包括熊掌那个创意,也是创办时候我的想法。很高兴熊掌现在有这么多人能够使用。 我2000年进入百度,2011年底从百度出来,当时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机会非常好,因为我们知道,2010年左右,苹果智能手机开始大规模被人使用,当时使用的人还并不是特别多,但已经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春天。科技的发展,就是一波波的机会,也许移动互联网机会少了,其他方面的机会已经在慢慢酝酿。所以大家永远不要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别人做了,自己没得做了,百度开始做的时候,已经发现有十大门户了。当然,百度做的是搜索,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上市。搜索引擎、新闻被做了,新媒体没机会了,电商起来了。电商没机会的时候,发现社交、社区、微信等等起来了,我觉得科技的发展永远为大家带来惊喜,只是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找到机会点,并把它做起来。我为什么做天使投资?我们这样经历过互联网早期创业的人,其实是有一些心得体会和资源的。所以我们做天使投资,希望帮助后来的,新进来的年轻人获得更好的机会。我在上海投了10多家公司,发展不错,上海的创业者比别的地方创业者更细腻、务实,节奏再快一些就更好了。所以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们做创业,还是要相对激进一些。因为你做创业的事情,本身就是冒着风险在做。如果你保守的做创业,不管策略和战略,其实态度上有问题。 回到今天所说的主题,资本寒冬创业者如何应对?其实正好是创业的好机会。冬天,才是播种的时间。为什么?春天太多人播种了,所以你获得投资和发展的时间都会相对少。如果再一个新的行业当中,有1000家公司,比如像千团大战,冒出来的就是千分之一、千分之二,这种几率非常小。如果我们在相对的寒冬去做,可能细分领域就2、3家,如果你的团队搭建还不错,正巧是最有竞争力的2、3家的第一名,从一早就注定你的成功概率比较高。我们天天在选项目,原则也很简单,在这个行业竞争当中,你的优势是否比较明显?这个行业的趋势是否足够帮到你?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做平稳的市场时,都很难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即使一个不成功的创业者,在一个非常好的市场风口上也容易被吹得起来,容易做大。比如我们2011年投资的36氪,这么一个创业媒体,经过4、5年的发展做到了众筹,最近1、2年的发展非常快。其实就两个原因,一是创业的风吹起来了。2011、2012年还不太热的时候进入行业,把美国文章翻译成中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开始起步,接下来做到了创业领域的入口,包括众筹的金额也非常多。这样的公司,抓住了风口,在寒冬期孕育了机会。接下来是创始人的能力比较强,包括雇了一个联席CEO,这样的胸怀也还是有独到的地方。人才,是创业的根本。为什么我们对BOSS直聘感兴趣?我们也在BOSS直聘做了专场制品?效果确实很不错。为什么我们重视?说白了,做科技创新,核心除了人之外才是钱。人很重要,包括你的联合创始人、包括你的员工。没有人我们也不傻,肯定不会给你投钱。 第二,现在也不算寒冬。我们2010年开始做投资,现在的融资节奏和融资金额,其实才算是比较正常的。去年的这时候,其实是异常的。为什么?突然间好像美股火了,国内的新三板开了,无数的新基金开始成立,大家有钱就要投资吧?大家开始抢项目。本来一个项目值1千万,结果投了1亿,创始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自己突然之间很牛,下一轮融资他就会要10亿的估值,其实他的业务根本到不了这样的体量。所以,去年投的一波机会,一定会在今年或者是明年初的时候,有些不行了,这是必然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冬天”并不是真正的所谓资本寒冬,其实有很多项目还是可以融到钱的。只不过以前做半年融2000万人民币,现在是融1000万人民币,但我觉得这1000万足够可以做好了。当市场的融资节奏拉慢的时候,最好的团队容易从竞争当中胜出。这个领域当中,原来有10家公司可以拿到钱,你和10家公司PK,现在只有3家公司可以拿钱,你的竞争对手少了,这样你的胜算就大了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个冬天并不太冷。 第三,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在创业的路上了,手里的钱也不太多了,应该如何应对所谓的这个有点冷的冬天?我们怎么看这件事?一般的创业公司,需要给自己预留12到18个月的跑道,早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你在模式探索当中需要时间,有钱也需要时间探索,这是规律。如果每隔三个月融一次资,热潮的时候基本可以发生,但是现在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给自己预留相对充足的钱很重要。第二,不要花冤枉钱。以前刷单的钱VC还认,但VC也不傻,你刷数据的价值显著降低,而且会迅速消耗掉你的资金流,刷单的事就不要做了,大部分VC已经看透了这件事。第三,不要快速的扩张人力,人力的扩张是公司里面消耗最大的。人力扩张之后,效率不一定提升。如果你的早期团队文化还没有搭建得特别好,10个人的时候可能效率最高,50个人的时候效率反而在降低,我觉得人力快速扩张,肯定不是现在非常好的策略。我觉得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注重人数,充分的把每个人的潜能挖出来,而不是要扩大队伍。扩大队伍之后你要设层级,你效率会降低,会有部门间的消耗,这都不是这个阶段应该发生的。第四,考虑快速的试错。市场热的时候,你快速试错的时间是少的,大家都在这条路上,你只能沿着这条路跑,要跑快。但是现在不仅是跑快,还要跑对。有钱的时候,迅速把这条路跑出来,这也是应对寒冬的显著策略。 接下来我想讲讲,往后看1、2年的时间,最可能出机会的地方在哪里。2000年我进入互联网,前10年在百度做各种各样的业务,2B、2C的业务都做过。之后做了5年的投资,看了5000个,投了100多个,我们对趋势有自己的研判。我们认为针对手机上偏2C的业务少一些,但是社区业务方面应该还会有一些,文娱方面有一些,其他的2C的工具类、分发类的不看了。手游类的也不看了,都很难了。但是移动互联网分行业,和B2B的结合还有机会。像金融、物流、司机这样的人,没有联网的方式,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可以联网了,这些行业存在了被重新洗牌,有了新的机会。未来在行业的纵深,一定有大量的机会存在。如果大家是从行业出来的,想想行业的痛点,如何利用手机媒介解决一部分的沟通问题?都可以尝试,大概率事件有赢的机会。如果你还可以加一个互联网的机会,你比大部分人的胜算就大了。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横着切30%,你都是有机会的。纵的切,1%就算很大了,比如旅游、物流。但是你用移动互联网横着切一道,只要你是市场第一,做得再差也就有一定的份额,10%、50%?还是60%?和行业不同有关系。所以我觉得,针对行业2B的机会是存在的,未来1、2年,大家要想创业,可能碰到机会的概率会比在2C碰到机会的概率多很多。 第二个领域,从明年开始,IOT万物互联的领域会有机会。为什么会这么讲?我对IOT的预判是什么?IOT很可能是智能网。第一步是传统互联网,价值说白了就是传递的价值。第二部分移动互联网,是把人黏合在了互联网上,最大的价值是把人切进来。未来IOT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黏合在互联网上,智能自行车、智能桌子等等,都可以上来。但上来之后,不可能让人管理,人每天要聊天、吃饭、睡觉,已经占据了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要让云端智能管理。未来IOT的核心本质是智能网,沿着这个去想,很可能会有一些机会。硬件,已经有一些人在做,但如果没有技术壁垒,很可能会被价格战拉死。特别是一些小公司没有毛利,你卖1000个,结果亏几万元,这种事很有可能发生。所以做硬件,就一定要做有门槛、有专利保护,有高附加值的,这样的小公司可以玩。大公司可以玩简单的,可以贴用户的事,这些小公司做不了。 再简单说一下融资的寒冬,大家应该怎么想。下一波的机会,大概率在什么方向?回过头来,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早期投天使阶段,接下来会做Pre-A,1000万内投资的公司。我们投了大概100多个公司,对于互联网的、偏技术、偏商业模式类的早期创业公司很感兴趣。本身我是产品技术出身,非常愿意帮助早期创业者一起研讨模型,我们对模型、技术壁垒、这些方向的热情,可能大于我们在一个项目上可以挣多少钱的热情。天使阶段投进去,到公司真正退出,需要6到8年的时间,所以不是一个短期的事。做天使投资的人,大部分人还是有些想法的,不完全为了赚钱,这样赚钱太累了。像我一年要看很多的项目,脑子里天天很多项目在转,脑力的消耗非常大。创业这件事非常有价值,你但凡发现这件事,对社会和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事,最后一定会有价值。大家做创业,不一定要瞄准一定要挣钱、一定要做得特别有价值,这样就对了。瞄着挣钱的人太多,但是瞄着真正有价值的人是少数,创业真正能成功的也是少数。所谓的寒冬,大家不要创业了,这是大多数人的论点,但其实这是错的。如果这个观点是对的,大部分的人都能上市,其实你会发现,1万个创业者当中,有几个真正能上市的?未来我有一个预判,国内互联网型科技型的上市公司会多很多,因为过去10多年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都被挤到了国外,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的市场孕育了他们,结果国外的股民赚到了绝大多数的钱。中国的股民,都在国内的A股不断的选择,其实真正想赚股市的钱,一定是选一个有价值的公司,长期持有。很多互联网公司没有在国内上市,中国股民错失了一大波中国黄金互联网,但凡我们随便买点BAT,任何时段买都会很不错。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后会在国内上市,只是这个时段不能推断,可能不会太晚。现在创业,还稍微有点晚,但是我觉得也可以赶上一定的机会。未来的3、5年,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机会非常大。 这是我的分享,谢谢。 记者:时玛越 编辑:白金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