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激扬文字 2015-11-20

我们是中科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与日本知名科普杂志Newton版权合作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月刊。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您的公众号,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他是神童,未满16岁就发表了两篇关于双星轨道的论文。

他是天才,给出了EFE的第一个精确解,令爱因斯坦大为震惊。

他是科学界巨星,却不幸在战场上罹患疾病,壮志未酬身先死。

他,就是卡尔·史瓦西,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被许多人铭记。

↓ ↓ ↓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爱因斯坦场方程”(Einstein field equations,EFE,也叫“爱因斯坦方程”),描述了物质和能量所导致的时空弯曲。他认为,这个方程只有近似解。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居然就有人能给出精确解!

这个人,就是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成长

与爱因斯坦很像,史瓦西也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小时候,热衷科学探索的史瓦西就攒钱装配了一架望远镜。有位大学教授是他父亲的好朋友,这让小史瓦西受益匪浅:一是教授有个宝贝般的私人天文台,让他学会了驾驭望远镜;二是教授有个宝贝儿子,让他收获了兄弟般的友情和先进的数学思想(那位同伴即是保罗·爱泼斯坦,后来成为了一名数学家)。

很快,神童开始放光芒了。1890年,《天文学通报》杂志发表了史瓦西的两篇关于双星轨道的论文。当时,他还没满16岁!

次年,史瓦西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后来,他又转学到慕尼黑大学,23岁那年,他拿到了博士学位。

之后,史瓦西被任命为一家天文台的助理。三年后,他回到慕尼黑大学,被任命为“Privatdozent”。这是当时欧洲(特别是德语国家)大学里的一种职称,有这种职称的教员可以像教授一样独立授课,并有资格被评定为全职教授。随后,他来到哥廷根大学,担任“非凡教授”(低于教授的一种职称)和天文台台长。不到一年,即晋升为教授。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 史瓦西(左)和Ejnar Hertzsprung在哥廷根天文台。

在这个“世界数学的中心”,他与克莱因(几何学家,只有一个面的“克莱因瓶”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希尔伯特(欧几里得之后最伟大的几何学家,“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至今仍是数学家研究的对象)、闵可夫斯基(数学家,发展了时空观念,并为相对论奠定了数学基础)等数学巨擘成为同事。后来,著名物理学家爱丁顿在描述这段时间的史瓦西时说:“对一个在数学和物理的所有分支上都有着广泛兴趣的人来说,这种氛围肯定是非常对脾气的……”。

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史瓦西的天才开始爆发了。很快,他就发表了关于电动力学和几何光学的论文,并在天文台主持了一项大规模的恒星调查,研究恒星如何通过辐射的方式进行能量转移,发表了一篇关于太阳大气辐射平衡问题的重要论文。

之后,史瓦西去波茨坦就任天体物理观测站站长。它是德国天文学界最受尊敬也最被期待的职位,而史瓦西完全胜任。1910年,哈雷彗星造访地球,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前后,他又在光谱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40岁那年,史瓦西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锋芒

就在史瓦西开始爆发学术光芒的时候,时局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两天后的7月30日,俄国宣布针对德国进行全国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2日进攻卢森堡,3日向法国宣战,4日向比利时宣战。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在乱七八糟的时局万花筒中,德国始终位于混乱旋涡的正中心。而参军入伍,自然成为了当时德国青壮年最流行的爱国举动。

就在战争爆发的当月,史瓦西以差2个月就满41岁的“高龄”,毅然投笔从戎了。

放在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科技相对落后的20世纪初,一位物理学院士入伍后,最适宜他的军事岗位究竟是什么。不过,史瓦西大概也不在乎。很快,他被派到比利时,担任一个气象站的站长。不管怎么说,和天文差不多,也算是个抬头看天的岗位吧。

之后,他被调到法国,到炮兵部队去计算弹道。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到东线战场,从此踏上了俄国大地。

广袤而寒冷的俄罗斯堪称德军的地狱,在先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葬送了数以万计的德军士兵。

可是谁能想到呢?那位1905年的哥廷根科学会会士、1909年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1913年的德国科学院院士,以及1915年新授的炮兵中尉史瓦西,正是在这个雪白血红的地狱里,绽放出了最耀眼的物理学光芒!

到了俄国没多久,史瓦西就完成了一篇关于普朗克量子理论的论文,里面论证了“斯塔克效应”(在电场中氢的谱线会分离,且分离程度正比于电场强度的现象)是可以从量子论的公设中证明的。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乎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慕尼黑,另有一位数学家也独立地证明了这一点。那不是别人,正是保罗·爱泼斯坦,也就是史瓦西当年的那位科学小伙伴!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发表了EFE。当他得知“EFE可能有精确解”的时候是非常惊喜的,因为他沿用的是传统的直角坐标系,对一个对称的、不自旋、不带电荷的有质量球体进行计算,只能给出一个近似解。

而史瓦西另辟蹊径,引入的坐标系类似于极坐标系,方程由此变得非常“优雅”,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求出精确解了。仅仅20多天后的1915年12月22日,在天寒地冻的俄国前线,史瓦西将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信中,他这样写道:

“如您所见,除了(干扰思路的)重机枪枪声,战争已经很善待我了,它允许我摆脱周遭这一切,而在您的思维领地上进行这样一场漫步。”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 图为1915年12月22日史瓦西在俄国战场上写就的论文《关于爱因斯坦理论里引力场中的点质量》的印刷版复印件首页。这篇8页的论文令爱因斯坦大为震惊,随后于1916年1月13日公开发表。

爱因斯坦的回信很快就来了。

“我抱着最大的兴趣阅读了您的论文。我没有想到,能有人以这样简洁的形式求出精确解。我非常喜欢您对那些对象的数学处理手法。”

EFE的这个精确解,从此被命名为“史瓦西度规”(Schwarzchild's metric),它也正是EFE的第一个精确解。

随后,史瓦西发出了第二篇论文,其中给出了“内史瓦西解”(inner Schwarzchild solution),以及计算黑洞视界半径(史瓦西半径)的公式。

简而言之,史瓦西设定了这样一个天体,它的电荷量为零(电中性),角动量为零(不自转),宇宙常数也为零。这本可以用于描述地球和太阳之类自转缓慢的天体,但如果它的质量增大到足够大后,它的逃逸速度(物体脱离该天体的最小速度)将超过光速。这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逃出它的魔掌,因此它本身也无法被看见,也就是我们说的“黑洞”。

所以,这个漂亮的解必然会带出“黑洞”的概念。对此,注重实践和观测的史瓦西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他认为,这个数学上的解根本就没有对应的物理意义,他不相信黑洞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一再证明,像黑洞这样的全新理论概念,科学界、科学家确实都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和理解。

可惜,造物主并没有给这个创新观念的发明者本人——史瓦西——以足够的时间,去仔细理解他所揭示的到底是什么。

陨落

其实,炮兵中尉史瓦西在战壕里闷头写论文的时候,他的敌人并不只是严寒的天气和冷酷的俄军,还有一个,就是令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天疱疮(pemphigus)。

这是一种恼人的自体免疫疾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本该用来对付外来的病原体,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自身机体发动免疫攻击。这类疾病到今天也非常棘手,更不用说在100年前的战场上了。史瓦西为什么会得上天疱疮?没人知道。

他的病情很快严重起来,1916年3月被送回家,2个月后就去世了。

此时,距他将论文寄给爱因斯坦还不到半年!

就像一场怎么也醒不来的梦一样,这颗科学界的陨星,在瞬间的灿烂后,就永远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空。

好在,他的祖国并没有遗忘他。1960年,德国科学院在陶腾堡地区建立的天文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献词中说,史瓦西是“近百年来最伟大的德国天文学家”。1992年,重建的天文台被再次命名为“图林根州卡尔·史瓦西天文台(陶腾堡)”。

1959年,为了纪念他,德国天文学会专门设立了卡尔·史瓦西奖章。

首位获此殊荣的,是一位专注于恒星结构与恒星演化的美国天文学教授。这位教授其实是德裔美籍,他的名字叫马丁·史瓦西。是的,你没猜错,他正是卡尔·史瓦西的儿子。

令爱因斯坦震惊的天才

↑↑ 马丁·史瓦西

时光倒流100年,在1913年,史瓦西被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时,做了这样的发言: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都是同向前行的,无所谓谁落在后面,也无所谓谁在前头并施以援手。而天文学,与这个精确科学组成的圈子,有着最紧密的关联……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构成了一个‘知识’,它就像‘希腊文化’一样,只能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而被理解。”

也许,这就是史瓦西心目中的科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