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俊(1617-1666),回族,初名马世琪,字章民、甸臣,一字句后,号汉仙,别署匡庵,明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别桥镇马家村人。自幼失去父母,由兄长扶养长大。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迁侍读学士。善诗,敏于词翰,工书画,有二右(右军、右丞)之称,画擅山水,好作巨幛,不专师法,而自出杼轴,耸找夺目。清初著名回族诗人、书画家。 自幼失去父母,由兄长马世杰扶养长大。年少聪慧,好学上进,8岁能诗文,与兄以诗文书画、作曲名于世,时称“二马”。后屡试第一,海内知名。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顺治十七年(1660年)应试未第,留京师,处境窘困。以文章投尚书龚芝麓。龚尚书大加称赞说:“真才子也!”岁暮赠银八百两。顺治十八年(1661年)中进士,同年殿试时,廷对称“王者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必尽捐满汉之名,俾精白一心,以成至治”而得朝廷赏识。成为顺治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发之日,并没有什么垮耀,只是赶着驴儿回去,一个老仆抱着官袍,跟在后面。一时士林传为佳话。何义门云:“我朝状元,前刘后韩,公居其间,鼎足为三。” 康熙三年(1664年)迁侍读。同年任京师会试考官,后成为直隶学政。性朴素,释褐之日,策塞驴一老苍头携宫袍随其后,士林传为佳话。多才多艺,善诗,工书画,敏于词翰。书法有二右之目,谓右军、右丞(右军即王羲之、右丞即王维)之称。喜欢山水,常邀好友结伴出游。画好作山水巨幛,不专师法,而自出杼轴,耸找夺目。所作书画,惜早已散佚,无处寻觅,从未现世。今天目湖状元阁有其汉白玉半身像,但憾未见其真迹。又以文章名,通志并列文苑。所著《十三经汇解》一书,是清时学子们学习儒家13本经典的一部参考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被刊刻并颁发天下学馆。因去世早,没能成为重要部门的官员,仅仕至侍读学士。为官清廉,勤于研读,死后行李萧然,仅余图书数卷而已。诗作甚富,吟泳对象相当广泛,因久居民间,又历仕途,对下层群众的疾苦和官场中的腐败及倾轧,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发而为诗就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后人只能从旧县志中欣赏到其游览故乡山水后写下的几十首诗作。生平事迹在《国朝诗别裁集》、《国朝耆献类征》等有小传。 清康熙五年(1666年)病卒于京城任上,终年仅49岁。著述颇丰,主要有《匡庵诗集》、《匡庵文集》、《理学渊源录》、《禹贡注》、《李杜诗汇注》、《十三经汇解》、《华阳游志》等传世。
马世俊律诗联
1、五言律诗联
远影平如盖, 孤峰澹若云。 松楸迟日照,(颔联上) 芦苇带风闻。(颔联下) 翠潋一湖抱,(颈联上) 青光三郡分。(颈联下) 忘机余已久, 鸥鸟自成群。 ——《五律大坯山》诗联
久读将军传, 兹来庙社过。 阵图赢广武,(颔联上) 国士殉萧何。(颔联下) 汉业归谁代,(颈联上) 淮阴不住波。(颈联下) 千秋鸟兔恨, 成败可同歌。 ——《五律淮阴侯庙》诗联 作者借着淮阴侯韩信的故事来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开国功臣所难以幸免的命运。诗的颔联上(第3句)是说韩信团广武君李左车计谋未得实施而取得的战功。颔联下(第4句)是说韩信因肖何推重为国士而为汉家卖力。颈联(第5、第6句)是说汉帝对帝位不安的疑虑和韩信的遭忌。尾联上(第7句)是说韩信终于被害,应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古话。尾联下(第8句)是说评论人物,不能以个人成败立论。依诗的表述,立功——遭忌——被害,这就是开国功臣难以幸免的命运。
北湖望亭处, 此日尚浮云。 瓦屋成高筑,(颔联上) 平岚净远氛。(颔联下) 阴晴峰变化,(颈联上) 俯仰气氤氲。(颈联下) ■■■■■, ■■■■■。 ——《五律望瓦屋山怀芮岩尹》诗联(尾联佚)
2、七言律诗联
晓檐爽气报初晴, 云意徐收到树轻。 落叶裁诗秋蝶化,(颔联上) 短篱曳杖午鸡鸣。(颔联下) 一峰入户青光好,(颈联上) 万里登台白发生。(颈联下) 眼底纷纭休再问, 满天鸿雁不同程。 ——《七律九日即事》诗联
翠色空濛隔岸来, 高楼如画面湖开。 此生未得余杭郡,(颔联上) 今日相期河朔杯。(颔联下) 天远亭虚谁放鹤,(颈联上) 山寒节近好寻梅。(颈联下) 义乌才子多流落, 词赋乡关起暮哀。 ——《七律坐骆氏水天一色楼》诗联
右掖趋朝瑞霭浓, 千门望跸立从容。 烟光次第笼台柳,(颔联上) 漏点依稀带晓钟。(颔联下) 曝背岂知丹陛峻,(颈联上) 温纶不待紫泥封。(颈联下) 大官送饭初承诏, 银烛还闻下九重。 ——《七律闰三月二十八日午门应制赐宴及烛》诗联
悼挽马世俊联
寄声缝掖贱; 休作帝京游。 ——朱竹挽马世俊
附录:【马世俊轶事、趣闻】
〖溧阳状元〗 马世俊8岁时便能吟诗作文,不久在溧阳县学肄业。喜诗及古文辞,且精书画,尤其爱作八股文及五言排律等科考规定的文体诗文。因而年轻时,已被公认为江南名士。也十分自负,对科举前景充满信心,誓言“生平不以第二人想”。所以每次参加考试,对作文精益求精至极,一意欲拿头名。有一年应江南乡试,考题“渊渊其渊”。因马世俊一心要写出上佳之文,不敢轻易落笔,冥思苦想大半天,直到日落西山同,卷面上竟仍无一字。待监考官来收卷时,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半是自嘲半是抒志,随手挥书打油诗一首:“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世琪;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此次受挫后,马世俊从此闭门谢客,一心居家苦读。数年后他果然不负誓言,以“马如飞”的速度,直跃龙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全国会试。时由内阁大学士成克巩、卫周诈任考官。会试题目:“知止而后”一句、“夫子之文”全章、“易其田畴”二节。结果会试第一名被福建南靖的陈常夏所获。但马世俊并末泄气,在随后的殿试中超水平发挥。其文章侃侃直陈,言词犀利激切,称王者应以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这一论点深得新登基的康熙皇帝赏识,被擢升为一甲一名。这也是溧阳历史上唯一的一名汉族状元。初授职翰林院修撰。3年后升任翰林侍读,在1664年任甲辰科会试同考官。对仕途极为淡漠,因而直到去世,始终未出翰林院。 马世俊甘于寂寞,对一般无意义的接往迎送类应酬,大多托辞不去,担心宝贵的光阴流失在无聊的应酬中。曾言:“馆臣没别的职责,读书就是他的任务。”凡至亲好友,以及周围的人,平时见其无论早晚,总是一书在握,聚神阅读。当了京官,生活仍十分朴素,穷得连轿也乘不起。上朝时只得骑着头蹇驴,而一年老的仆役携带官袍慢悠悠地跟随在后。这幕穷书生街赶路的真实场景,一时传为士林佳话。康熙五年(1666年)这位才思横溢、人品文品兼优的状元,在京城仅度过5年,便因病去世,年仅49岁。其子扶棺归溧阳时,乡人惊讶地发现,状元公遗物极少,图书也几卷而已。然而其遗作甚丰,有《十三经汇解》、《禹贡注》、《理学渊源录》、《匡庵文集》、《匡庵诗集》、《华阳游志》、《李杜诗汇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