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1380-1420),字希范,明钱塘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少时特颖异,6、7岁就能作诗对句,8岁能文,善属对。及长聪明过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中进士,历官吏科给事中,翰林院检讨,太子侍讲等职。明朝《永乐大典》副总裁。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时年18岁,金榜题名中丁丑科进士第,为同科中最年幼者,被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继授行人,擢吏科给事中。以荐入翰林院检讨。历官修撰、太子侍讲(太子的老师)。诗文朴雅,亦工骈体,善属对。永乐初年兴修大典,命为《永乐大典》副总裁。成祖颁佛曲于塞外,命其为文,因不愿为永乐皇帝所颁佛曲作颂文,逡巡不应诏,为同列所排斥被免官,终身不复进用。而后坐累谪交址,复以缙事连及入狱。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狱中,终年仅40岁。著有《毅斋诗文集》8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王洪律诗联
雪消华月满仙台, 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颔联上) 六鳌海上驾山来。(颔联下) 镐京春酒沾周宴,(颈联上) 汾水秋风陋汉才。(颈联下) 一曲升平人尽乐, 君王又进紫霞杯。 ——《七律上元应制》诗联
王洪合撰、应对联
人头戴鬼脸;(塾师) 虎榜跳龙门。(王洪) ——王洪应对塾师 此联见《评释巧对卷一》:“王洪五岁时,戴鬼脸子作戏。师见而出此对,即答之。”上联出句为塾师见王洪游戏而戏作,“鬼脸”,为仿照人物脸形制成的面具。下联“虎榜”,为龙虎榜的筒称,即进士榜。“龙门”,是旧时科举试场的正门。会试得中为登龙门,王洪以登龙门串成一语为对。年方5岁,人小志大,令人称奇。
玛瑙原非马脑;(客人) 琅玕不是狼肝。(王洪) ——友人应对王洪 联出《评释巧对卷十三》:“王洪幼读书时,以玛瑙压书,一客人至,戏为此对,遂答之。”上联“玛瑙”,为矿物名,玉髓的一种,品类繁多,颜色绚丽,可制器皿及装饰品。下联“琅玕”,均属珍宝,“马”与“狼”均为动物,同类相对。上下联同音异字叠韵相对,巧拟为联,相映成趣。
力士有口偏加吉;(友人) 提控无才总是空。(王洪) ——王洪应对友人 此联为拆字离合趣对。上联“力”字右边添“口”为“加”,“士”下面添“口”为“吉”。出句用古代官名“力士”之“力”、“士”与“口”字的变化,意指此官多进吉言。下联“提控”也为官名。对句以“扌”旁形似“才”字,言“提控无才”即去掉“扌”旁遂成“是”、“空”二字。言外之意指如若无真才实学,迟早会被去职,至时落得一场空。出名对语辨析四字,简洁而明快,颇为有趣。
双峰插云,南北两山对峙;(客人) 三潭印月,东西三塔并耸。(王洪) ——王洪应对客人 王洪7七岁时,父亲陪友人夏游西湖,凉风习习,波光粼粼,湖水清澈,可见游鱼。父命摆酒小酌,众人眉飞色舞,开怀畅饮起来。不一会船至三潭印月,众人微醉而诗兴大发。唱酬间,有客人提出让小神童王洪对对子,并手指南北高峰吟出上联。王洪眼观四周,耳听八面。只沉思片刻,即接口吟出下联。众人说好。原来西湖边上,南北各有一座高峰,南面山峰与北边山峰对峙,南为南高峰,北称北高峰,为西湖著名风景区。三潭印月为三座宝葫芦式的水中石塔。苏东坡疏浚好西湖后,怕淤泥淤摩西湖,故造三座水中石塔,禁止在三潭印月里种植菱藕。塔超出水面约两米,塔身中空,下呈球形高出水面。球面四周有五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塔里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透过圆洞倒映水面,宛如一个个小小的月亮,与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映生辉,幽美独有。所以称三潭印月为西湖著名胜景。王洪博闻强记,虽初游西湖,但刚才父辈们对三潭印月的介绍早已记在心中,故能妙对下联,博得众人好评。
地楼之上起楼,楼间无地;(客人) 天井之中开井,井底有天。(王洪) ——王洪应对客人 一天,王洪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恰好其父外出,王洪就彬彬有礼地把他请到书房,让座献茶。客人早就听说他是个幼年才子,便有意考考他。其时,王洪家正在兴建楼房,便出上联。王洪见院中天井之间正在挖井,立刻对以下联。客人不禁拍手称好。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考官)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王洪) ——王洪应对监考官 王洪8岁时应童子试,监考官见他乖巧伶俐,心中喜爱,随口吟上联。这原是一句祝愿的吉利话,不料王洪应声而对下联。监考官闻对大喜,赞不绝口。
恼人无物比离愁,恰似一川梅雨; 快意有谁同爽气,浑如万壑松风。 ——王洪应对父亲 此联风《评释巧对卷六》:“王洪幼时,父心中怀闷,命以此对,遂答之。”上联“恼人”,谓令人着恼。“离愁”,谓离别的愁思。“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称。上联以“梅雨”季节为喻,描绘烦闷的心情,十分形象。下联“快意”,谓心情爽快舒适。“爽气”,谓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松风”,谓松林之风。《南史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下联以“松风”为喻,表现欢娱的心境,也颇为生动,描绘形容逼真,令人顿觉巧妙。小小年纪,颇会以“爽气”的心情,宽慰父亲“恼人”的郁闷,聪慧致孝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