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癣灵特效散 配方:土槿皮10g 川椒6g 防风10g 蛇床子10g 赤芍10g 生石膏15g 苦参20g 地肤子10g 白鲜皮10g 大枫子仁10g 蜈蚣1.5g 斑蝥0.3g 明矾30g 白芷10g 紫草6g 蝉蜕6g 白及10g 当归10g 透骨草10g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可分为3包装。 主治:手足癣。 用法:取药散1包,加米醋1500ML,浸渍2小时后再用。监用时将手足浸泡于药液中,每日浸泡1-2次,每次1-2小时,线包可连用3天。 脚癣感染浸泡液 配方:苦参15g 蒲公英15g 明矾10g 丁香6g 百部12g 黄柏12g 黄芩12g 败酱草15g 地肤子10g 川椒10g防风10g 制法:加水2000ML,煎沸2次,再将2次滤液混合,备用。 主治:足癣感染。 用法:患处浸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 抗癣方 配方:黄柏、黄连、苦参、乌梅、花椒、蝉蜕、白芷、蛇床子、地肤子各15g、当归12g水5000ML 制法:前十一味中药加水煎成3500ML,另将冰片、白矾投入药液中溶化,凉后备用。 主治:皮肤浅部真菌病,如手足癣、体股癣等。 用法:手足癣可用浸泡法,每日3次,每次30分钟;体股癣可用外擦法,每日4-5次,1剂可连用7天。 鹅灰浸泡剂 配方:花椒、大枫子、明矾、雄黄各10g 皂荚15g 土槿皮30g 信石1.5g 鲜凤仙花一撮 食用醋1000ML 制法:将上药与米醋放在砂锅内浸泡一夜,次日煮沸后将药汁倒入瓷盆内待用。 主治:手癣、甲癣。 用法:加热微温后再将手浸入药液内,每天2次,7天为一疗程。用药期内不用碱水、洗洁净等洗手。浸泡后灼热作胀,不影响治疗。 癣湿药水 配方:土槿皮250g、大枫子仁、百部、透骨草、花椒各100g 防风、吴萸各50g 当归、侧柏叶各100g蝉蜕75g 斑蝥3g 制法:前十味中药共研粗末,斑蝥粉研成细末,共同混匀。采用渗漉法,用乙醇与冰醋酸依3:1比例的混合液作溶剂,浸渍48小时,缓慢渗漉,收集渗漉液2000ML,静置,取上清液,加入香精少许,搅匀即成。每瓶分装成50ML,备用。 主治: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叠瓦癣,甲癣等。 用法:温水洗净患处,每天擦3-4次。甲癣须去除空松部分,使药液容易渗入。本品严忌入口或触及眼鼻口腔粘膜处。 足癣浸液 配方:白皮40g、苦参30g、防风20g、荆芥穗20g、黄柏30g、苍术30g、蛇床子50g、地肤子50g、白矾10g、黄精50g、藿香50g、葱白4枚(鲜品洗净) 制法:上药加水3000ml,煮沸20分钟后,滤液存汁,待用。 主治:手足癣。 用法:手或足部浸泡药水中,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5-10剂即可痊愈,每剂可用2-3天。 愈癣浸剂 配方:土槿皮30g、蛇床子30g、透骨草30g、徐长卿30g、黄芩30g、土茯苓25g、苦参25g、枯矾20g 制法:煎煮后取滤液,待用。 主治:手足癣,体股癣。 用法:手足癣者,药水温热浸泡,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体股癣者,药水外搽患处,每日3-4次。 冰雄散浸泡液 配方:雄黄6g、防风、荆芥、土茯苓、苦参、地肤子各30g、川连10g、冰片30g、 制法:除冰片外,上药加水500ML,水煎20分钟,停沸后入冰片,去渣即成。 主治:手足癣。 用法:药汁温和后,患处浸泡,每次10分钟,每日4次,15天为1疗程。 克癣液 配方:土槿皮、筋骨草、血风藤各15g、大枫子20g、美登木、苦参各30g、五加皮18g、石花、蛇皮、月黄、海桐皮、蛇床子各12g、酸醋1000ML 水1000ML 制法:上药放砂锅内,加水醋浸泡3小时,煮沸后待用。 主治:手足癣。 用法:患处浸泡药液中,每次40分钟,每日2次。1剂连用3天,一般1—2剂可愈。 鹅掌风浸泡剂 配方:土槿皮、海桐皮、大黄、皂矾、明矾、蛇床子、苦参、皂角、白芷各120g、水杨酸60g 制法:上药烘干碾粉(明矾与皂矾另研)混匀后,将粗末以塑料袋分装,每袋为100克。 主治:手足癣。 用法:临用时将1袋药粉倒入盆中,加米醋1000ML,将患处浸泡药液中,每次1小时,连续用20天,总时数不得少于40-50个小时。浸泡后用清水冲洗手足部,忌用石碱及肥皂,药物耗损后,可适当增加药粉及米醋,不更换新药。 鹅掌风外洗液 配方:苦参、海桐皮各30g、狼毒、川椒、枯矾、独活、甘草各15g、 主治:手足癣。 用法:将患病手足浸泡药水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2日1剂。如用药2周后不愈,可在熏洗浸泡后外搽雄黄油剂(百部、白鲜皮、鹤虱、川槿皮、大枫子,苦参、蛇床子各60g、生川乌、生草乌各30g、雄黄75g、白砒30g、黄蜡1000g、芝麻油2500ML),再用2周。 治癣熏泡剂 配方:地肤子、蛇床子、苦参、白鲜皮、黄柏各20g、枯矾25g 制法:上药加水3000ML,煎液去渣即用。 主治:手足癣。 用法:取药液趁热熏泡患处,每次30分钟,每天2次,2周为1疗程。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