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不足,导致谣言“偏爱”癌症

 快乐老年435 2015-11-21

本文系瘤医生原创编辑素材,转载请注明出处。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微博、朋友圈、各大网站都会出现一些关于癌症的惊人爆料。在健康传播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谣言的力量常常会比辟谣的声音更猛烈。那么,究竟有哪些让人头疼的癌症谣言呢?来,小编给大家逐一解读。

认识不足,导致谣言“偏爱”癌症(谣言的力量常常会比辟谣的声音更猛烈)

红肉和加工肉致癌

这是近来最热的一个话题。缘起于高大上的世界卫生组织两次更改结论,最后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实将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同时说食用红肉也“可能”致癌。(详见我平台微信公众号“慧医肿瘤知识”已发表的图文《世卫组织又发声 能不能好好吃肉了?》)

对此,中国肉协看不下去了,紧接着发声反击,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有任何一种食品(包括红肉和肉类加工制品)被证实引发或治疗任何癌症。协会主席还强调,科学证据表明,癌症是一种并非由某种单一食物引发的复杂疾病,平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不致癌并不是说可以每天可以大量进食。专家们提醒,要适当控制吃肉的总量和频率,保证膳食多样化。

手机辐射致癌

手机辐射究竟会不会导致脑瘤?目前在流行病学上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就目前研究来看,手机电离辐射的确会引发人体细胞生物学上的变化,但是该变化是否会引起癌变或者致癌,在流行病学上全世界至今都还没有见到统计学数据证明,因此并不需要太恐慌。特别是近十年来,手机的设计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精细,与以前的“大哥大”时代相距甚远,所产生的辐射量也已大幅度降低,连续使用手机别太久,睡觉时别放在床头,只是举手之劳。

有神效类药物,吃了就抗癌或治愈癌症

不管是在“朋友圈”、“微博”,还是一些健康网站,这类谣言的“出镜率”特别高,普通的食物被赋予各种神奇的作用——“抗癌”、“美容”、“减肥”、“抗衰老”……文章起着各种冲击眼球的标题,比如“一杯柠檬水能改变酸性体质,还能抗癌”、“喝富氧水可以‘补氧’”等,但真相并没有如此神奇。有关专家表示,这类谣言传播抓住的就是百姓对健康的渴求,常用高科技、明星代言等做噱头。老百姓对此应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听风就是雨。身体的每个脏器需要的营养素不同,单靠一种不可能有奇效,只有均衡膳食才是健康的保证。

而关于癌症治疗,民间也流传着各种神奇药物。从吸食大麻到用咖啡灌肠,网上流传着很多号称“天然”、“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的视频和道听途说。但是,超乎寻常的宣称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而Facebook视频和YouTube文章可绝对算不上科学依据。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被某种替代疗法治愈的。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医学诊断结果、疾病分期或者病情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们得的到底是不是癌症。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而且,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但那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呢?死人可不会给你讲故事。宣称某种疗法有奇效的人通常只会大肆夸耀他们的成功事例,而不告诉你全部事实。

并不是说自然界中没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像阿司匹林(在柳树皮中发现的)或者青霉素(来自青霉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最早也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靠嚼树皮就能治愈癌症。紫杉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活性成分经过了纯化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既知道它安全有效,也知道治疗所需的剂量。

认识不足,导致谣言“偏爱”癌症(癌症治疗,民间也流传着各种神奇药物)

微波加热食物致癌

曾经有传言说微波炉加热食物会改变分子结构,产生新的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德国等国外消费者都不用微波炉。其实早在2011年相似传言就出现在网上了,只不过经多次加工后,现在又再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

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微波加热会改变食物分子结构,导致免疫力失调甚至致癌。对电磁学有深入研究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包家立教授介绍,微波炉加热是通过交变电磁场使极性分子(如水,蛋白质等)发生极化,也就是分子极性的方向交替变化,从而达到加热目的。且多位技术专家和学者表示,微波炉加热食物根本不会改变分子结构,也不会使营养流失,导致免疫力失调、辐射超标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食品添加剂致癌

任何物质在被批准列入食品添加剂国标前,都要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系统经过非常严格的安全性评估,譬如: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以及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癌试验等。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以确保食品安全。

另外,要明确一点,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添加剂。像三聚氰胺,它是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作为甲醛吸收剂,它也是水泥添加剂,可作为高效减水剂等。苏丹红是一类合成型偶氮染料,其品种主要包括苏丹红Ⅰ号、Ⅱ号、Ⅲ号和Ⅳ号,主要用于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和地板的增光等。甲醛更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产品。它们都不是食品添加剂,用在食品里被称为“非法添加物”,属于非食用物质。

当然,即使是食品添加剂,它们对促进食品工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如果被滥用,被肆无忌惮的超量、超范围、不科学使用,依然会走向反面,成为祸害人们健康的恶魔。

消费者应增强防范意识,切不可继续混淆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混淆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法添加物的界限。而正确对待添加剂的态度,则不应纠结于食品中到底含不含食品添加剂,添加剂会不会致癌,有没有添加,而是有没有超标、违规及不科学使用。

如何做睿智的看官,避免进入误区?

不要轻易相信祖传秘方、偏方

大多数癌症是近代才常见的,古代要么是没有相应的药方,要么该药方只能对某种癌症的某个治疗方向有一定的作用。要知道,我们疾病的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而肿瘤细胞的杀灭就是对因治疗。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基本不可能只靠所谓的秘方和偏方完全战胜癌症。

不要相信个例、传闻、故事

不要相信所谓专家编的故事和骗子为了卖书卖药造的传闻了,即便你身边的人真有奇迹发生,也不要效仿。信与不信要看他的话是不是从科学角度出发,是不是建立在可信的数据和证据上,是不是专家看的,不是看他们的头衔,而是看他们的水平。

不要盲从最新的科研成就

媒体上那些最新抗癌成果基本上昙花一现,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成果只有很少一部分应用到人体。这些抗癌试验在这个阶段是不考虑安全性的,比如在小鼠身上发现癌缩小,其原因很可能是小鼠让药物搞成让身体完全垮掉的恶病质,活不了多久,癌当然不长了。“饿死癌症”的谣言也是这么回事,癌症病人死了以后,他身上所有的癌也死光了,还要这么治?癌症防治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单靠一两个“传闻”,难以达到抗癌防癌的目的。

科学抗癌,请关注微信订阅号“慧医肿瘤知识”。

更多资讯,请关注:瘤医生网 www.liudoctor.com;瘤医生APP;瘤医生新浪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