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仁政民本筑政德大厦

 微湖渔夫 2015-11-21
孟子认为官员仅有仁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以仁心对待百姓,也就是坚持“仁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官员如何才能做到“仁民”?关键在于要用这种“仁”去对待人民,重视人民。

孟子:仁政民本筑政德大厦

2015-11-18 作者: 卞文超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孟府内的赐书楼    卞文超 摄
  邹城孟庙西路的四面官箴碑  卞文超 摄
■ 政德镜鉴梺?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姜国乐

  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孟子与孔子相隔百年守望,把“仁”的学说发扬光大。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构筑传统政德思想大厦的框架。以致后世谈儒,必谈孔孟。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孟子则把‘仁’的学说由个人品德修养,提升到‘仁政’的高度。”孟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殷延禄说。
  今年春,《孟子文献集成》在孟子研究院首发。在孟子诞生地邹城,保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吉光片羽再现儒圣先贤的治国蓝图。古为今用,在儒学源头汲取养分,孟子的政德思想堪为当今政德教育的点睛之笔。

  □仁政思想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仁政是仁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针对君王提出的。孟子勾画了一幅完整的仁政蓝图。

  孟庙位于今邹城市城南,是传统中国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主体建筑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清康熙七年因地震而倒塌,现存建筑系康熙十一年所重建。目前这座处在孟庙南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正在全面实施修护。
  跨过棂星门,穿过亚圣庙石坊,步入孟庙的二进院落,370余株超过700年树龄的古柏摩天。先贤思想滋养君子浩然正气。
  孟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殷延禄说,孟子思想的形成有其社会土壤,与邹鲁文化密不可分。追溯得更远一些,邹国的前身是邾国。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在位。由于战乱和水灾,邾国要把国都由古任国迁到峄山之阳。
  对于迁都大事,邾国史官做了占卜,结论是“有利于民,不利于君”。邾文公认为,如果对人民有利,就是对自己有利。上天生育了人民,给他们安排一个君王,就是为了对他们有利。迁都之后,邾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泰民安,百姓由此称邾文公为“养民之君”。邹鲁是儒家圣哲先贤的诞生地,后世逐渐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古往今来,海内外有90多个城市,以“邹鲁”自誉,如浙江温州称“浙南邹鲁”,福建厦门称“海滨邹鲁”,韩国安东郡称“海东邹鲁”等。
  孟子诞生于斯,是孔子之孙孔伋门人的弟子。今天,在亚圣殿前,邹城市政德教育讲解员面对各地前来学习的学员,讲述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
  孟子“仁政”思想,可以从仁心、仁民、仁政等层面解读。
  一是仁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不忍别人受苦受难的心。“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是同情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心”。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有仁心才有仁政。如果把孟子思想比作一座大厦,那么“性善论”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
  二是仁民。孟子认为官员仅有仁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以仁心对待百姓,也就是坚持“仁民”。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官员如何才能做到“仁民”?关键在于要用这种“仁”去对待人民,重视人民。
  《尚书》中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继承先贤圣训,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孟子被尊为“亚圣”,但他“民贵君轻”的思想,并非始终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
  在战国争霸时期,孟子的政见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没有得到实行。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喜欢孟子的“民贵君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曾命人删减《孟子》,编成了《孟子节文》一书。但这一做法终究遭到抵制,后世没有流传。
  仁政思想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仁政是仁心在政治上的本质表现,这是针对君王提出的。孟子勾画了一幅完整的仁政蓝图。
  一方面,“富民”是“仁政”的基础,孟子提出了“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等施政方略,目的就在于增加百姓的财富。其中的重点就是“制民恒产”。孟子主张百姓应当有“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心”,老百姓没有土地、房产等固定产业,他就没有稳定的心志,就会放荡胡来,社会也就不会稳定。
  另一方面,孟子还提出了“民事不可缓也”、“不违农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一系列仁政思想,成为民本思想史上的重要亮点。

  □孟子认为,有一种至大至刚之气,是人间正气。这种气需要用道德和正义去培养,久而久之,这股气便可充塞于天地之间。

  南宋时,《孟子》被奉为经书,不仅是读书人必读经典,更为士大夫阶层提供精神食粮与道德支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思想中的“大丈夫”之学,是传统中国哲学的一道脊梁。宋代理学家程颢曾说:“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孟庙内因此设有一道“泰山气象门”。
  在孟庙的第三进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道侧门,名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两千多年前,孟子告诉弟子公孙丑,有两件事他最为擅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孟子认为,这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是一股人间正气,这种气需要用道德和正义去培养,久而久之,这股气便可充塞于天地之间。
  在三进院内,立有五通石碑,述说圣贤的家门和师门。
  据讲解员介绍,这五通碑原立于孟庙正北处的孟母断机堂、子思书院及子思祠内。可以想见,这里曾有一组建筑群,是宣扬孔孟礼教的“文化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三处古迹均毁于战火,幸存的石碑于1972年全部被移入孟庙保存。
  《孟母断机处》碑和《孟母三迁祠》碑,原本存放在孟母断机堂与孟母三迁祠内。孟母教子的故事妇孺皆知,堪称是言传身教启蒙教育的典范。另有一典故,更显孟母深明大义。
  孟子中年时期,居于齐国讲学,有一天,孟子回到家中倚柱叹息。虽然孟子在齐国身居客卿之位,齐宣王对他也礼遇有加,但其主张并不为国君所用。孟子有心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去一展政治抱负,可是母亲年事已高,已禁不住旅途的奔波劳累,孟子进退两难,内心充满了矛盾。
  孟母得知了孟子的隐忧,对孟子说:“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你周游列国是你应坚守的“义”,我随你远游是我应遵循的“礼”,打消了孟子的顾虑。于是,孟子带着母亲继续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
  至于孟子的师门,有《述圣子思子赞》碑、《子思子作中庸处》碑、《述圣绩像》碑为之纪念。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受教于曾子,而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虽生于鲁国,但常年在邹国讲学,并在此写下《中庸》一书,和《论语》、《孟子》、《大学》并称为“四书”。子思对儒家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把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古人为官,如何秉持“仁廉公勤”?官箴碑汲取了孟子的仁政修德思想,以凝练优美的语言,道出了为官从政的真谛。

  在孟庙西路不起眼的角落,有通罕见的四面官箴碑,是今天政德教育的重点历史教材。
  此碑没有碑首与碑座,碑身方柱体结构,四面镌刻着仁、廉、公、勤四项内容的箴文。四面刻字,每面突出一个主题,分别镌刻着仁、廉、公、勤四项箴文,所以被称为“仁廉公勤”官箴碑。
  明万历年间,时任邹县知事梁州彦立此碑于县衙,以激励自己和僚属廉洁勤政。上世纪50年代,因旧县衙损毁,该碑移至孟庙保存至今。
  官箴是我国古代官场的一种文化现象。“仁廉公勤”四字官箴汲取了孟子的仁政修德思想。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提出了“抚民以仁、律己以廉、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的为官准则,与他同时期的儒学才子王迈,对此加以编撰,于是有了这篇箴文。
  古人为官,如何秉持“仁廉公勤”?官箴碑以凝练优美的语言,道出了为官从政的真谛。
  摆在首位的是“仁”。碑文中列举了上古时期仁德的典范,如大禹和后稷。他们看到百姓生活疾苦,就像自己使他们处于这种困境一样。“心诚求之,若保赤子。”想要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心情,就好像母亲爱护自己刚出生的婴儿。
  古谚有言,“父母官”理应爱民如子。与此相反,碑文也描述了一些不仁官员的丑态,他们花天酒地、饮食丰盛,对百姓却漠不关心,动则施以严刑峻法。两相对比,后世百姓对待他们的态度迥异:“淑问之泽,百世犹祀。酷吏之后,今其余几?惟甘小人,而不为君子?”
  至于“廉”,碑文中说,“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点污,为终身之玷缺。”意思是,为官者的清廉,如果有丝毫的玷污,会成为终身的缺憾。
  对“廉”的阐述,主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廉”要内外一致。“勿谓暗室,昭昭四知”。这里借用了东汉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告诫官员在廉洁方面,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二是“廉”必须要发自内心,从内心约束自己。如果不自爱,怎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三是“廉”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如果是不义之财,生前并不能给人带来荣耀,死后还可能留下骂名。有趣的是,碑文将黄金和胡椒并列,视为财富象征,今天看来有点难以理解。但在宋代,胡椒这样的香料属于贡品,绝对稀有可贵。
  “廉”文篇末,以诗化的语言,讲了一个故事:“彼美君子,一鹤一琴,望之凛然,清风古今。”北宋名臣赵卞去四川做官,赴任时,随身带的是一鹤一琴,离任时,仍是一鹤一琴。古之君子的清奇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周朝太师尹吉甫,不能治理好国家,原因是厚待亲戚、亲近小人;诸葛亮优于其他辅臣,因为他能够开诚布公、一视同仁。碑文同样采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坚守“公”的意义。
  为何秉持“公”心这么难?因为人心原本如日月光洁,逐渐受到私欲的侵蚀,才偏离了方向。如何能做到公正?一不偏听偏信,这样就能避免冤屈正直的人而惠及小人;二不喜怒无常,这样就能做到赏罚有度。
  最后是“勤”的部分。碑文首先向为官者提出反问:“尔服之华,尔馔之丰,凡缕丝与颗粟,皆民力乎尔供。居焉而旷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你锦衣玉食,皆是百姓劳苦供奉,身居高堂,却工作懈怠,稍微有点良心,难道不自觉羞愧吗?
  一个勤政的官员,应当三餐粗淡,即使严寒酷暑,也要辛勤工作。一个官员如何才能做到勤?关键是要懂得自我反思。“警枕计功,夜不遑安。”每晚都要反省自己的功过,只有这样才会安然入睡而不惶恐。“谁为我师,一范一韩”,说的是北宋的勤政名臣范仲淹和韩琦。
  “仁廉公勤”官箴碑启示我们:仁为官之本、廉为官之魂、公为官之义、勤为官之功。”孟庙政德教育的现场讲解员说到这里,总会语调上扬。
  官箴的取向与价值,是官员从政的自律准则,体现士大夫群体对“修齐治平”的孜孜追求。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今天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古今关照,意蕴无穷。

  □孟府大堂“七篇贻矩”题匾,由清雍正皇帝手书。“贻”是赠与,“矩”是规矩,即《孟子》七篇中的仁义思想,是赠给后世做人做事的规矩。

  曲阜有三孔,邹城有三孟。三孟在格局上与三孔相同,分为孟庙、孟府、孟林三处,规模比三孔略小。其中,孟府称为“亚圣府”,是孟子嫡系后代居住生活的府邸。
  进入孟府,要穿过“礼门义路”,这四个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孟子认为君子要行走在“义”的大路上,出入在“礼”的大门之中,意思是说,君子要遵守礼和义这样的道德原则。
  孟子效法孔子,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历时二十多年,后来回到邹著书立说。
  孟府大堂“七篇贻矩”题匾,由清雍正皇帝手书。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副主任、教授刘振佳认为,“七篇”指的是《孟子》一书由七个篇章组成,在此代指孟子的仁义思想。“贻”是赠与,“矩”是规矩。“七篇贻矩”,即孟子的仁义思想是赠给后世做人做事的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孟子名言。在孟府大堂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件器物,是规矩的物化象征。
  一件日晷,靠太阳的移动来测量时间,体现自然之道。一件嘉量,是我国古代标准的度量衡,代表人们的行为尺度和规范。只有用标准的尺度和规范,去衡量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使人知敬畏、知进退,以此体现礼的精神。
  刘振佳认为,礼是一种外在的规矩,靠的是他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的差距就这么一点点,就在于人能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义则是一种内在的规矩,靠的是自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认为,义不是偶然产生的,它必须经历从仁到义的过程。“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尊重自己的老人,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尊重别的老人,推而广之,成就了更高的道德标准。这就是由仁到义的过程。
  一个人经过长期由仁到义的道德修为,才能达到“居仁由义”的人生定位。孟子把这种境界表述为,住在天下最大的(仁)的房子里,立于天下最正的(礼)位置,依循天下最宽(义)的道路。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如果能从仁到义,把所有的仁心和道德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对于一个有担当的君子来说,也就具备了治理好天下的能力了。这正是孟子家国情怀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