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亚: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更需要国学智慧

 霄石文哲图书馆 2015-11-21

凤凰网总裁李亚做主旨发言

2015年8月6日上午,凤凰网国学频道上线仪式暨“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近200名专家学者、文化名流及各界代表共聚千年学府,畅谈“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光大。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上,凤凰网总裁李亚作了主旨发言,并就当下国学传播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回应。以下是文字实录:

我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我以前在美国生活过十几年,十几年前有一个星期六早上,八点多钟,我到自由女神像后面的公园, 叫自由公园(Liberty State Park),早晨人很少,我看见四个老外在野餐的桌子上打麻将,我非常惊讶。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我觉得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最成功的就是美食,中华饮食,我在20年前在纽约跟同事一起吃饭,美国人都赶时髦,都用筷子,就我用勺, 比较方便。我用这个小故事开始,实际上想说,一种文化的传播,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东西,确实天生有优势。

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叫“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我觉得新媒体语境从背后来看,我想分享几个自己的感受:一个是如果把新媒体分开,是三股力量在起作用,一个是互联网络,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智能手机,它给我们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传播手段,确实改变了现代的传播体系。我套用一个加拿大学者十年前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做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就是说现在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受制于我们的家庭或者是单位、邻居,甚至是社区的局限,远远小于过去的时代。过去你的人生发展可能是随着出身,周围人的影响确实比较大,现在吃饭每个人都在看自己的手机,时空已经不受限制,你可以跟很多人形成一种紧密的朋友关系或者是兴趣小组等等。但是人又不是孤立的,人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群组也好,一个集合也好,是一个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

这个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如果要说跟中国传统文化比起来,实际上是有矛盾的。虽然儒学没有为己之学,我们跟西方比起来,更强调家庭和社群的影响,中国现代面临市场经济的一个转型,特别是一个法制还在健全,宗教体系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转型。这样一个个人主义时代,它带来的很多矛盾、挑战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在传播上,看到很多“审丑”的现象,越是有争议,或者是很出位、反理性的东西,越是容易得到最大传播。

由于法制、宗教、道德力量等还有待健全,实际上我们社会是以一个相对比较包容,或者说得严肃一点,比较杂乱的一个态度在对待它。这样一个网络化的个人主义时代,我觉得它在过去几十年,包括台湾过去几十年曾经经历过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彰显时代,理性的价值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受到重视,感官的体验、视觉的冲击、戏剧冲突,而不是理性思辨,成为一个传播优势。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它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带来的挑战,大到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各种挣扎、焦虑,我觉得我们是多元的挑战交织在一起,而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以自己个人的感受为例,以中国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时代也好、社会也好,对于我们每个个体也好,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宝贵的智慧的来源。

回到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来讲,实际上如何让这种需要理性的思考,像刚才郭(齐勇)院长也提到,因为新媒体是一个容易情绪化、娱乐化、碎片化传播的东西,我们怎么样让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沉淀下来,而不是像朱(高正)先生提到的,有人打着易经的口号(招摇撞骗)。我们也看到在过去一个月,佛教界有争议的事件受关注,我觉得解决时代对传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在传播上既有优势,又有风险或陷阱的情况下,我觉得凤凰和岳麓书院的结合,实际上我希望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开端,在可能避免不了这样情绪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凤凰还是想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做思想与智慧的传播者,去做品质内容的提供者,并且提供一个多元的意见的对话平台,提供一个多技术和多元合作的传播体系,来传播这种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说少了。对于我们个体的宁静或者取得力量,坚韧、智慧,或者说大一点,对于社会、凝聚于社会共识,或者对公共社区的认同感,以及对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主体性和认知,对于中华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出现的挑战,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智慧指引,乃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乃至于在个体的自由民主,怎么样也结合东方的智慧,能达到一些更和谐、更高层次的文明阶段,我觉得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而且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提到岳麓书院和凤凰网的绝配,我去年的感慨很多,因为岳麓书院在某种情况下代表一种时间上的历时概念,而凤凰网跨越时间代表一种空间的概念,这样一个时空的结合,我觉得它本身能够挖掘出来的潜力非常大。而且在去年朱汉民院长和我接受山东《儒风大家》的采访中也分享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或者是现代化进程成果,从某一方面通过五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传统意境不是显学,特别是在文革那段时期受到非常大的打压,但是这种思想、智慧还是深深的藏于我们广大民间、众多学者,并且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现在越来越热。对国学的重视,实际上也能看到,它既起到了贡献,也为我们未来的道路提供指引。而且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开放不仅是面向世界的,面向西方的民主概念,也包括对我们过去历史的开放,这种空间的对外开放和时间上面对古老文明的开放,对于我们古老民族的复兴进一步带来源源不绝的力量,我就分享这些感受,谢谢。

“新媒体语境下的国学传播”高峰论坛

李亚:国学传播关键看是否实用并切中现实

在现场互动环节,主持人朱汉民教授转述网友提问:国学在新媒体的传播上容易碎片化,也可能出现“伪国学”甚嚣尘上的负面效应。那么如何防止国学的负面和碎片化?亚总是新媒体的领袖人物,我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的想法。

李亚:谢谢朱院长。我觉得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有选择的接受。就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家和科普学作家,实际上大多数人读的书,其实是流行科普学作家写的,尽管科普学作家在研究方面远远不如科学家本身。这个道理和您问我的问题相结合来看,我认为关键在于这种国学的传播,觉得是否有实用,是否切中现实。

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包括对每天事件、人物的不同解读,我们可以不光是从法律的角度,还可以从国学传统文化、还有从社会角度解读,能给各位提供更多思考的方法。比如在各个领域中,明星、企业家到官员,可能他们都曾经有过一些非常灿烂,但是后来变成昙花一现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在通往人生成功的路上,在我们时代这样一个浮躁的大环境下,没有一个价值、原则的指引,这种成功很多只是暂时的,很容易从成功者成为失败者。靠什么手段起来的,最后也就葬送在这条路径上。

我觉得很多学者、老师们关于企业家、明星、企业的很多例子,包括我们日常很多热门的传播事件,都能从国学传播的角度,传统文化的角度给大家一些解读。它能够给我们很多人提供明辨是非的价值和保持自己内心价值的原则,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

实际上在过去二三十年,西方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真正能够保持基业常青的企业,实际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价值观这个层面,是坚决避免凑合的,否则西方的这种自由市场、经济,容易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下面产生不择手段的一些东西。中国现在的互联网领域也是这样,互联网领域也是九死一生,是非常残酷的竞争。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领域,因为也集聚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在这个领域,如果企业、企业家不能把握一个底线保持一种原则,就容易给自己埋下不好的根源。从这个角度看怎样传播国学、学习国学,怎么样带来更多的受众,我觉得能切中现实,带来现实意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能再结合一些趣味性的,寓教于乐的、全媒体、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当然另外也有一部分传播者对于国学的理解,没有那么高深,但是我觉得只要不是错误的东西,可能对于我们整体、社会各个阶层的传统文化的亲近和熏陶,我想还是会非常有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