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一个人,想起一座城

 汉青的马甲 2015-11-21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小城故事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笛子演奏曲




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什么,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抑或他的故事?


有这样一些人,因他们的生花妙笔,将一座城市定格为文字,悄悄溜进梦中,成为无数人共同的记忆。






古代



李白·宣州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放浪天下的李白曾七次为宣州驻足。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朓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人所作;“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传说汪伦是泾县名士,极为热爱李白诗作,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孟浩然·洛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开元十二年,孟浩然听说唐玄宗李隆基来到了东都洛阳,便打点行装,从湖北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可是他在东都举目无亲,成了典型的“洛漂族”,为了步入仕途,他在洛城结交了不少朋友,如袁拾遗、奚三、王昌龄、储光羲、包融等,但效果都不好,在洛阳游逛了三年,他一无所获,一度想归隐田园,可心中的梦想之火总是难以熄灭。过了几年,他再次来到洛阳,先去找袁拾遗,却知袁拾遗因犯法已被流放到岭南了。在洛阳,孟浩然又滞留了一年,多方奔走,干谒仍无结果,命运的戏弄使他心力交瘁,虽然名缰利锁仍在羁绊着他,但他归隐田园的想法就在这时产生了。




杜牧·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扬州是杜牧的扬州,扬州,只属于杜牧一个人。没有扬州,杜牧的诗名或许会褪色不少;而没有杜牧,扬州的文化大概也会为此暗淡许多。


据说在扬州,三十三岁的杜牧结识了一位十三岁的女子,一见钟情,可惜两人终究无缘,这位姑娘究竟姓甚名已不得知,如今的我们只能从杜牧的诗句里领略这位风尘女子的优雅柔媚“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韦庄·成都



清晓妆成寒食天,

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

含颦不语恨春残。


——《浣溪沙》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后,草堂渐渐荒芜。公元901年,对杜甫充满崇敬的大诗人韦庄,应西川节度使王建邀请,来成都做西蜀奏记。第二年,韦庄沿着浣花溪寻得草堂旧址,而他看到的却是“台荒绝四邻”景象。韦庄一时悲从中来,决定在“砥柱犹存”的旧址“诛茅重做草堂”,以纪念杜甫这位前辈先贤。


韦庄不仅“诛茅重做草堂”,而且还在草堂居住。韦庄重修的这间草堂保存了近170年,但韦庄“思其人而成其处”的作为,给后世树立了榜样,后人争相仿效,使人们“万古只应留旧宅”的愿望得以实现。正是因为韦庄,成都杜甫草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方圣地。





苏轼·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都整治西湖。在第二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形成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妩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现代





鲁迅·绍兴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





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岸边阿Q喝得醉醺醺地,跌跌撞撞地走着,镇上的咸丰酒店里,孔乙己正倚着当街的曲尺形大柜台,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不知有多少人对绍兴最初的记忆,都来自鲁迅笔下。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鲁迅,对故乡的感情却极为复杂,他既回忆着绍兴,又避讳着绍兴;既梦魂牵绕着故乡,又时刻警惕着故乡。


周作人(鲁迅之弟)在其回忆录中说,鲁迅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的原因大约有三:第一是不够古雅。绍兴古名于越,秦汉时称会稽,绍兴之名则迟至南宋才有。第二是不够光彩。绍兴作过偷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的临时首都,昏庸无能的宋高宗赵构改年号为“绍兴”,并把越州改名为绍兴,用这个吉祥的字面寄托“绍祚中兴”之意,绍兴于是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昏庸软弱的代名词。第三是绍兴人满天飞。《越谚》载“麻雀豆腐绍兴人”的俗语,谓三者到处都有,实际上是到处被人厌恶,很不吃香。




老舍·北京


南北海里的绿柳新蒲,招引来吹着口琴的少年,男男女女把小船放到柳阴下,或荡在嫩荷间,口里吹着情歌,眉眼也会接吻。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走乏了,便在红墙前,绿松下,饮几杯足以引起闲愁的清茶,偷眼看着来往的大家闺秀与南北名花。就是那向来冷静的地方,也被和风晴日送来游人,正如送来蝴蝶崇效寺的牡丹,陶然亭的绿苇,天然博物院的桑林与水稻,都引来人声伞影;甚至于天坛,孔庙,与雍和宫,也在严肃中微微有些热闹。


——《骆驼祥子》




老舍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住在京师内城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而北京的西北角(西北角对老城来说是指阜成门——西四——西安门大街——景山——后门——鼓楼——北城根——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约占老北京的六分之一,城外则应包括阜成门以北,德胜门以西的西北郊外)也正是他一生写也写不倦的地方。


老舍的父亲永寿在抵御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尽忠殉国,于他来说,北平早已不简单地是一座古城和一方一般意义上的故土,那是他一生都将叠印在心头的、亲人般亲切可感的深刻形象,他与北京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北京人与北京城的关系,而是一种先天注定的、生死相托的不解情缘。





沈从文·凤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把故乡凤凰写进了他的书中,也让那里的美景和风情走进了世人心里,浪迹天涯的沈从文总是血肉通乡,寄情相思,凤凰城,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沈从文的凤凰。


先生走后,骨灰分成了四个部份:一份撒入沱江,一份放存凤凰旧居,一份埋予听涛山上。还有一份传说留放在了沈先生存活了大半个世纪的北京城。今天凤凰城岸,沈从文的听涛墓地别有一番天意,亲人张充和为其写下这样十六字墓志铭:“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之末相连,为“从文让人”。





张爱玲·香港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


——《倾城之恋》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抵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她的出生地——上海,另一个便是香港。或许是因为太过了解,所以她看到的不仅仅是香港的灯红酒绿、男欢女爱,在张爱玲的眼中,香港在它的华美背后是悲哀,是无奈,是世态炎凉。


首次赴港,是因为“欧战”爆发,她以伦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改到香港大学注册入学,在港大总共学习两年零三个月,结果由于1941128日“港战”又起,不得不重回上海,开始了她的“卖文”生涯。第二次赴港,重新报读港大未果,以至不欢而别,终至于赴美,走上了远离故土的“逃难”岁月。


196111月为了生计,张爱玲再到香港,次年3月由于丈夫赖雅病重回到美国。香港这座城市对于张爱玲来说,虽并不是一块“福地”,对她而言却至关重要,特别是两次战争夹缝中的“香港”,为她提供了成为一个作家的机缘,她苍凉的人生观都融入了香港的山山水水中,她眼中的香港风景,处处都充满了生命的启示。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责任编辑:长毛狐狸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