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承志:我们需要高贵的精神

 昵称29327531 2015-11-22

张承志:我们需要高贵的精神

新浪文化 53 收藏

文/张承志

    一

  这确实不易描述。困难不仅在于因缺乏体验导致的倾听困难,而在于人的气质离得太远。从取道到语言,传递是困难的。

  是关于高贵的话题么?也可能它更接近“尊严”。反正这个范畴包含着一批汉语词汇,但是似乎个个都语感不足。

  汉语特殊而丰富。或许是由于词汇富足得溢出,反而导致了份量的减弱?不知道。我经常体会到汉语的美感;但我也时时觉察到,似乎它存在着一种份量的平均化。

  我需要一个——它处用则不宜、此处一字如钉的语词。哪个汉语单词最能传达这些含义呢?

  是高贵?尊严?贵族气度?上品的资质?是不可冒犯的习惯?是一种天性中的优越感?

  我选不出。没准,在这一类语词里,外语的选择会比中文好些。就象街上的老外,无论黑白,他们大步走来,表情明朗,眼睛直视。一般说来,比起东方来,他们不那么费猜和暧昧。

  是愤怒的权利么?

  不,最醒目的、穷国小民和列强国民的区别,往往是愤怒的表现权。我们经常看到列强的公民在签证处、在宾馆和飞机场、在一切服务业的前沿地带,大发雷霆大光其火。

  而穷人不能那样。除非秩序崩溃天下大乱,穷人轮上浩劫也过上节日,那时可以表达愤怒,甚至可以恣情发泄。但是在平日里,穷人总是考虑退路,考虑不成之后的次之、再次之和最恶的可能。穷人不发怒。

  是拒绝的勇气么?

  在这个文化里,我们有拒绝的古典,罗列着一个个绝对的例子。许由对王位禅让的拒绝,陶渊明对五斗米俸禄的拒绝,关云长对上马金下马银的拒绝……只是,拒绝的人早已牺牲。面对不洁的利益,安享的人青春不误,购车置屋,成了人们艳羡的标的。——民族的精神,就是如此地分裂着。

  或者,是歧视和自尊的矛盾么?满街的外省工人潮水般涌入城市,就如外籍打工者涌入美国和日本。北京话本来粗糙;居然还让“谢绝河南人”等标语贴满电杆。在白纸黑字的证明之下,歧视的癌,正在蔓延。

  但我观察的,只是河南或哪里的打工者。

  腐败的权贵不足为训。对我来说,唯底层如蚁的小民,唯他们的自尊与否,才有巨大的意义。

  谁会为我们解说?饱暖或餍足是不够的,富裕或财富是不够的——确实还存在更高的形式。确实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活下去的同时,怎样做才能保住生的尊严;微渺的流水日子,怎样过才算有过生的高贵。

  这是很暧昧的事;人的生存可以奢富至极,也可能穷窘潦倒,但在形容不出可是看得见的地方,有着一条不容侵犯的界限。

  依然是一个精神的,关于人的气质的话题。

加载中
热点关注
分享我的态度到微博
我等233人 了这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