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新解

 wangyong670 2015-11-22
摘 要:小说《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一直以来因其 “贪吃”、“懒惰”、“贪色”等所谓的缺点而饱受研究者的批评。然而,笔者认为,猪八戒在《西游记》当中的形象,是被作者作为普通市民百姓的典型来塑造的。因此,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现实社会当中人对正常欲望的渴求和追寻。作为人的正常的“食色”欲望,我们是没有理由对其进行恶意的批评和声讨指摘的。
关键词:《西游记》;猪八戒;欲望
  作者简介:潘岩伟(1985-),男,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西游记》里缺了八戒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将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传世佳作。然而,在众多的关于《西游记》人物的研究文献中,都对猪八戒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批评,指摘其诸多缺点,说猪八戒贪念太盛,诸如贪吃、贪睡、贪色、贪小便宜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笔者认为,猪八戒的贪念好色等所谓的缺点,其实并不能称其为缺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所生活的明末时期,是一个由资本主义萌芽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人的个人价值和情感物欲等得到了强调和张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不可能对这种思潮有所接触。在《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一书中,宋克夫先生第一次全面地对吴承恩与心学的关系等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明代心学思潮的出现,引起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革。也正是在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下,对主体意识的强调,个人人格的注重,人的价值的肯定和人情物欲的正视,构成了《西游记》、《金瓶梅》的突出特色”。
  猪八戒在取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人的食色本性,是人的正常欲望的一种反映,也是作者在明代心学影响下,肯定人的正常的欲望的一种体现。猪八戒是作者肯定人的正常的欲望的真实感最强的形象。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这是在正常不过的本能需求。这是作者塑造八戒这一形象,正视人的欲望的现实出发点。八戒不如唐僧和悟空所表现出对取经的坚定意志和向往,常常受到悟空等人的打骂,也受到《西游记》研究者们的批判。但是,在猪八戒身上却体现出一种对人的正常欲望的肯定和赞扬,是对人的欲望的一种人文关怀。
  一、懒惰
  八戒的“懒惰”是出了名的。一提到猪八戒,似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的所谓的懒惰。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外形,像猪,而猪是懒惰的,所以认为猪八戒的身上也肯定有懒惰的基因;第二是八戒在取经路上的表现,时常偷空就钻起来睡觉。
  然而,猪八戒并非时时都“懒惰”。在高老庄的时候,高太公说八戒“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昏去明来,其实也好”。八戒在高老庄不仅不懒不惰,而且还相当勤快。这就让人很奇怪了,既然公认的“贪闲爱懒”八戒,在高老庄怎么就成了勤劳致富的典范了呢?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我们看看八戒在什么地方懒,又在什么地方勤劳,就可以一窥端倪了。八戒勤劳的致力处在于日常生活中“耕田耙地”之类的活儿。八戒所感兴趣的地方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家立业”。在高老庄的苦干,让他能够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利益,让自己的老婆能够穿锦戴金,“四时有花果观玩,八节油蔬菜烹煎”,而不是在取经路上,挑担打怪,时常被半夜叫起来当“长工”,还吃不饱、睡不好。八戒被贬人间的直接原因是酒后调戏了嫦娥,但是其深在的内因乃是八戒对天庭的清规戒律的处处限制不满意,对天庭没有什么留恋之处,不然他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酩酊大醉?观音劝沙僧保护唐僧的理由是取经成功之后可以重返天庭,继续当卷帘大将;而对八戒则是用“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等这些见得着的实际利益来吸引他。
  二、贪吃
  我们再来看看第八回中八戒当初答应观音菩萨保护取经人时候的情景:当观音以“前程”来吸引八戒的时候,八戒说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观音遂只能用吃的来让这位能吃的八戒感兴趣――“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直到此时,八戒才“似梦方觉”,应允了护送唐僧取经的任务。
  八戒取经的动机不是为了成佛,也不是为了再重登仙界,更不是为了利禄声名。如果说八戒的取经还有所求的话,那就是能“世有五谷”,得个“养身之处”。
  在取经路上,挑担子的任务是由八戒担任的。这个担子,用八戒的话说,就是:“四片黄藤蔑,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八戒本来就是一个大肚汉,能吃;再加上他取经路上不辞辛劳地挑担子,“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可以说,八戒是取经路上四人之中最辛苦的。每天挑着这样的重担,其体力消耗程度是可知的,如果没有及时的食物来补充能量,试问八戒怎么可能挑的动担子?在高老庄,八戒也很能吃,但并非好吃懒做,空耗粮食。可是在取经的时候,经常饥一餐、饱一顿,使八戒的大肚皮经常处于一种空空如也的状态。饥饿是普通百姓心里永远的阴影。八戒时刻念叨吃的,更多的是数千年来普通百姓对温饱问题的呼唤和向往。
  由此观之,猪八戒的“七贪一色”并不是他的缺点,而是作为现实人生的典型代表,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正常欲望的渴望与追求。在《西游记》中,作者把猪八戒塑造成为现实当中市民百姓的典型,表现对人的正当合理的各种欲望的肯定。《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可见欲望是人性的基本特征,是世俗社会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需求。我们并不能把一个人的“食色,性也”的正常欲求当做他的缺点来加以声讨。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三秦出版社.2002.
  [2]宋克夫.宋明理学与章回小说.武汉出版社.19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