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双音节词构词研究

 wangyong670 2015-11-22

  摘 要:从单纯词和合成词两个方面分析《西游记》中双音节词的构造方式,着重研究了此时双音词的复合法和附加法,附加法已成为构词的重要手段,出现了丰富的构词词缀。总结出近代汉语双音节构词法的发展规律,从而窥探出近代汉语双音节词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西游记》;双音节词;复合法;附加法;词缀
  作者简介:黄翠(1988―),女,江苏常州人,在读研究生,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西游记》是著于明代中叶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近代汉语的特点,语言材料极其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而双音节复合词在《西游记》中数量最大、表现力最强,构成也最复杂。对它作深入的研究不仅能揭示《西游记》语言的魅力之所在,而且也可为研究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提供佐证。本文拟讨论《西游记》中双音节的构词方法。引例用书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
  词的构造方式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双音节单纯词早在先秦就已出现,发展到明清双音节单纯词已经十分丰富了,基本接近现代汉语的词汇。汉语的双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唐代已经确立。词当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语素,叫做词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做词缀。合成词包括词根加词根构成的,也包括词根加词缀构成的。《西游记》中的双音节合成词可以分为三大类: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关于重叠式,在《西游记》中所占比例也十分的小,发展到当时已基本完善,构词形式和现代汉语已相差无几,只是在词汇上不够丰富,在这里我们不作讨论。在近代出现了丰富的双音节词词缀形式。本选题的目的是探讨汉语双音节词词缀在明代的发展,因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游记》中附加式双音节词,而以复合式双音节词的研究为辅。
  (一)复合式
  复合式都是词根加词根直接组合构成的,这是汉语词汇构成的基础形式。主要有五种基本的类型: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
  1、联合型 即两个构词成分(词素)并列组合构成一个词。联合式构词法在中古时期是最能产的,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较快,到近代已经相对完善。《西游记》中的联合式数量丰富,但没有新的发展。如
  长老欢喜,遂与二童子上了正殿观看。
  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
  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
  2、偏正型 即构词成分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关系。我们把偏正式复音词的中心语素叫做正语素,在前面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语素叫偏语素。一般来说,偏正型的正语素决定这个词的词性。
  《西游记》中的偏正式双音词,需要说明的有:
  第一,偏正式的构成方式有了明显的增加。先秦偏正式主要是[名+名]构成名词,东汉虽然增加了动词和形容词,但数量有限,仍然以[名+名]构成的名词为大宗。明代时已增加到七种,已基本上和现代汉语一致。如:
  名素为正语素,偏语素有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方位词等。
  1.1 名+名――名。如:滚油锅里,又能洗澡。
  1.2 形+名――名。如:这一出去,使阵神风,定要吹死!
  1.3 动+名――名。如:大圣,你不知这底下水鼋之第,乃是我的住宅。
  1.4 方位+名――名。如:那行者将左手伸开。
  1.5 数词+名――名。如:这桩事,孩儿不问,我到九泉之下,也不得明白。
  1.6 形+形――名。如: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
  1.7 形+动――名。如:倘或意恶心毒,喝令多人,割了你肉,做甚么香袋啊,我等岂有善报?
  第二,上古偏正式形容词极为罕见,近代才逐渐多起来。如“鲜红”是形容颜色红而鲜艳。如:
  形素是正语素,偏语素为名词、形容词、动词。
  2.1 名+形――形。如:西方真个多供佛,石鼎中间香火红。
  2.2 形+形――形。如:如来情知此意,即闪金光,把那鹊巢贯顶之头,迎风一晃,变做鲜红的一块血肉。
  2.3 动+形――形。如:内托着琉璃薄片,其光幌月,其油喷香。
  3、补充型 即成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关系。
  《西游记》中的补充式双音词,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词性构成方式日趋复杂化,相当接近现代汉语。
  第二:[名+量]和[名+名]补充式的构成形式是近代才出现的,在南朝宋代时的《世说新语》中都还没有出现,明代时已发展地比较广了。
  1.1 名+量,构成名词,如:
  力士官管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
  刘洪即唤王、李二衙办下船只。
  2.2 名+名,构成名词,如:
  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
  行者一把揪住耳朵,轮拳骂道。
  4、动宾型 构词成分具有动宾关系的。都是动素在前。
  这时动宾式双音词的词性构成方式日趋复杂化,已非常接近现代汉语了,并且动素后面出现的动素和形素,大都是指称化的“事”、“物”、“现象”、“情况”等。
  1.1 动+形:构成动词,如:三藏只是解和。
  1.2 动+动:构成动词,如:此时俱甚抱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5、主谓型 是两个词素结合,构成主谓关系。都是名素在前。
  此时的主谓式双音词有所增加,但依然不多。但是出现了新的构造形式[名+形],如“性急”、“手软”等,为主谓式双音词的构造增添了活力。名+形,如:
  土地道:“大圣性急,小神不敢造次,恐犯威颜,故此隐像告知。”
  吓得那山门外群妖难擂鼓,战兢兢手软不敲锣。
  (二)附加式
  附加式是运用派生法,通过在词根上添加词缀构成新词的构词方式。陈卫兰先生曾说:“随着新词缀的不断产生,附加式构词能力增强方式,成为变文中能产性强的构词之一。”加前缀的合成词汉代刚刚萌芽,加后缀的合成词先秦两汉虽有一些(如“童子”、“男子”、“女子”等),但为数不多。近代汉语里广泛使用前缀、后缀以创造新词。
  张斌把附加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虚化的词缀,又称真词缀;一类是加类化词缀,又称类词缀。无论是真词缀还是类词缀,又都可以分为前、后、中三类。真词缀是指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类词缀是指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类词缀是由词根向真词缀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
  1、附加真词缀
  (1)附加前缀
  充当附加前缀的有“阿”、“第”、“老”、“小”等。如:
  1.1 阿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最早的词头是“阿”,产生于汉代。“阿”主要构成名词和代词。如:
  那阿七大怒,即命老魔换了孝服,提了宝剑,尽点女妖,合同一处,纵风云,径
  投东北而来。
  1.2 第 构成序数词。如:
  长老抬头观看,乃是三个老者:前一个霜姿风采,第二个绿鬓婆娑,第三个虚心黛色。
  1.3 老 前缀“老” 产生于唐代,可加在表称谓、姓名的名词前或动物名词前,构成名词。
  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
  行者道:“老陈,左右打搅你家。”
  1.4 小 前缀“小”萌芽于先秦,正式产生于东汉,魏晋至晚唐发展成熟,宋以后在结合方式、构词类型方面有新的突破,成为近代汉语里的真词缀。它可以用于人的姓、称谓名词、植物名、动物名文体名、代词的前面。如:
  悟空迎近前来问曰:“你是谁家小哥?闯进吾门,有何事干?”
  小圣来此,必须与他斗个变化。
  (2)附加后缀 充当附加后缀的有“子”、“头”、“儿”、“然”、“巴”、“乎”、“为”、“其”、“地”、“自”、“而”、“是”等。如:
  2.1 子 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近代时期更是发达,构成名词。如:

 

 

  鞋子绽了,与我一双好新鞋子。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2.2 头 词尾“头”产生在六朝,构成名词。如: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既如此说,也是个有来头的人。
  2.3 儿词尾“儿”产生于唐代,构成名词。如;
  行者执了帖儿,转身下路。
  像那样法儿,老孙也会使会弄。
  2.4 然 构成形容词和副词。如:
  担头春色,幽然四序融融
  行者道:“决然误你不得。”
  2.5 巴 构成名词。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
  2.6 乎构成副词和动词。如:
  若不是我跑得快些,几乎被他捉住。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2.7 为构成副词。如:
  果然无敌,甚为难制,臣今启奏,伏望圣裁。
  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是奇胜之方。
  2.8 其构成副词与连词。如:
  自古以来,《周易》之书,极其玄妙。
  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
  2.9 地构成副词。如:
  只见光蕊舒拳伸脚,身子渐渐展动,忽地爬将起来坐下,众人不胜惊骇。
  忽有一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猛地前来施礼,把我吓了个呆怔。
  2.10 自构成副词。如:
  大圣见他这等酣然,暗自留心,挑斗道。
  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
  2.11 而构成副词。如:
  始不介意,继而成精,降龙伏虎,自削死籍。
  幸而道旁有一人家,我们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
  2、附加类词缀
  类词缀是一个半开放的类,它们一部分比较接近于真词缀,一部分接近于词根。
  (1)类前缀
  《西游记》中的类词缀有“可”、“见”、“有”、“相”、“加”、“本”、“打”等。
  1.1 可构成形容词。如:
  今日在灵霄宝殿弄威风,各展雄才真可爱。
  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1.2 见构成动词。如:
  但恐玉帝见罪,方才走出天门来也。
  我待求救于天,奈恐玉帝见怪。
  1.3 有构成副词、形容词、动词。如:
  行者道:“我有意降邪怪!”
  大家造化耍子儿,何等有趣!
  1.4 相构成动词。如:
  沙僧道:“这般黑夜,又不曾觌面相逢,怎么就知好歹?”
  沙僧认得是二星,随同拜谢,因问:“二位如何到此相救?”
  1.5 加构成动词。如: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国王闻说,愈十分加敬。
  1.6 本构成名词。如:
  魔头骄傲无防备,主杖还归与本人。
  婚期已定本年本月十二日。
  1.7 打 构成动词。如:
  老陈,左右打搅你家。
  莫嚷!我已打点停当了。
  (2)类后缀
  《西游记》中的类后缀,“者”构成名词,“得”、“以”构成动词和副词。
  2.1 者构成名词
  太宗见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银,道:“此诚为善良长者!”
  说不了,忽见树丛里走出一个老者,手持竹杖。
  2.2 得构成动词
  那怪认得是八戒,掣出宝刀,上前就砍。
  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
  2.3 以构成副词
  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
  凡百事将长补短,自足以祛病延年,就是教也。
  关于附加式双音节词,需要指出两点:
  第一:这一时期出现了丰富的词缀,大量使用词缀构词。出现了“子”、“巴”、“地”、 “是”、“加”、“本”、“打”、“得”、“以”等词缀,并且已运用得十分广泛。
  第二:“相”、“有”、“然”等都是从先秦两汉流传下来的,有的用法没有发生变化,有的在构词上则有了演变。比如“有”,在《世说新语》中作为词缀构成名词,如: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言语)
  但在《西游记》中,“有”作为词缀,构成副词、形容词,如:有意、有趣等。“可”、“第”、“自”出现的较晚,但在《西游记》中已应用的比较广泛了。
  综上所述,构词法是丰富语言词汇和以新的词汇单位充实词汇的基本方法,在构词的过程中,在丰富词汇的过程中,构词法本身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通过《西游记》双音节词的构造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明代中叶双音节词词类完备,构词能力强,复合法是最主要最能产的构词方式,并且附加式合成词成为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词的形式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大规律,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8年版。
  [2]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4年版。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