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抗拒的体验 索尼PCM

 昵称17120269 2015-11-22

  文章内容结构:

  前言
  正文:
  一、D50作为一件精工而实用的数码产品
  二、D50作为专业录音设备
   1.数码录音环节PK H320
   2.模拟录音环节PK QA350
  三、D50作为一个播放器回放的直推效果
   1.直推的结论部分
   2.几个有代表性的搭配
  四、D50作为一个播放器回放捆绑的效果
   1.回放捆绑的结论部分
   2.几个有代表性的搭配

  刚写好毕业论文,习惯性格式,勿怪~

  【前 言】

  不是所有神器都有百变玩法,
  不是所有阿姨8都能硬,
  不是所有晶晶亮透心凉都叫雪碧;
  有一个机器,它有很多玩法。
  有一种工艺,叫做精雕细琢。
  有一种声音,叫做晶莹剔透。
  有一个机器,叫做PCM-D50。


  1.标题限于活动要求有些蛋疼。事实上南瓜一直以为随身无“神器”,所谓神器都是庸人自扰之的想法。

  2.术业有专攻。作为多数烧友的用途——随身直推前端,D50虽然可以通过好的搭配一定程度上冲淡D50回放时偏监听、音乐味偏少的声音,但也仅是冲淡。在购买之前就应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把D50只当成一个单纯的高音质随身直推前端而事后失望,往各个用途发掘一下,你会发现D50远不止如此。

  3.本文南瓜会主要从D50的工艺设计、录音功能、多用途的回放功能这些主要的卖点分析,并在重点的回放音乐功能分析上,多介绍一些适合D50发挥的搭配组合和适应的音乐类行,可能在回放声音本身的素质上谈论不多,请素质党予以谅解。

  4.虽然已经退烧了,依旧欢迎全国各地的同好加南瓜的QQ:597455649一起讨论发烧心得,上海本地的烧友也欢迎面基,当然一顿饭的请客是逃不掉的(笑)。

  5.实际上南瓜接触D50的时间比较久了,之前也有一篇主要写D50和C4、801等国产高端对比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比直推一些比较难推的塞子和大耳机,这里也贴出来以供想用D50直推一些难推的耳机耳塞的烧友作一个参考:http://bbs./thread-953689-1-1.html

  6.感谢索尼中国、IMP3论坛和维构传媒联合举办的本次试用活动给到南瓜这样一个试用并且和广大发烧友分享心得的机会。


  索尼目前的旗舰录音笔型号PCM-D50,实际上其本身定位是高端民用数码随身录音器材而非随身音频播放器,但却在各大专业随身听论坛技术讨论和二手交易板块红火了不少年,究其原因,D50的精工而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多用途和素质很高的音乐回放功能是其经久不衰的本因。作为广大发烧友“月经”和平头论足最多的随身器材之一,目前对于D50的评价大致有两种,其一,因为回放声音相对比较冷硬缺少音乐味而评价其“就是一个录音笔”;其二,认为“D50的回放声音可以算作随身前端的一个标杆”,现在的一些高端国产HIFI随身播放器理应和其比较,唯有胜过D50才算是真的好。 南瓜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把D50视为听音乐欠佳或者视为音质神器和标杆都是不妥的,南瓜认为更应视D50为一个多用途的随身家用的两用音乐器材——能很好适应各种需要录音的场合,同时有着素质比较高的偏监听口味的PO和素质极高的LO,供随身直推和捆绑搭配使用;另外D50也同样提供了一般随身播放器罕有提供的光纤输出口,更能和解码器耳放组合形成大小系统,可玩性很高。




  一 作为一件精工而实用的数码产品

  尚未开机,D50的设计工艺就深深吸引住了使用者,因为它也延续了其老祖宗PCM-D1的大部分血统,无不体现着索尼招牌式的精工设计:沉稳、冷峻、专业、精细。和索尼一些历代的精工随身播放器“艺术品”比如MD系列的EH1\RH1\NH1等相比,D50作为一个主打专业录音的音乐器材纵然没有它们那样的小巧精致和易于操作,相反实事求是地说,若是从严格的标准上判别一个前端是否真正“随身”,那么它显得沉重和体积大且厚的身板离符合这样的标准还差很远——这样的体积既不可能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拿在手上也显得沉重,更不可能如iPod一般寥寥数次操作就能完成所有有关音乐播放的指令。


  然而,若是把D50看作一个以专业录音为主,同时兼顾音乐播放的器材,那么它的精工设计则是全然值得赞扬的——全金属深蓝和银色搭配的面板给人以冷峻和牢固的感受,分别控制回放电平和录音电平的旋钮式电位器显得专业、严谨和高精度,一对可三个角度旋转的内置高精度麦克风更是做工精细,阻尼感也恰到好处。




  不仅如此。D50的设计工艺还相当实用而显得人性化。握感上,握在手上的D50虽然显得笨重了些,却有种踏实不会滑脱的感觉,比木质轻外壳的C4和过于光滑的DP-I要沉稳很多;弱光环境下使用的时候,D50也有索尼招牌的暖色背光,显得亲切和温暖,南瓜晚上熄灯用时也基本能在背光灯的帮助下结合布局比较合理的键位实现盲操作,这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国产高端播放器都难以做到的事;D50虽然接口众多,但都有易懂的图标注明,不需要说明书就能进行基本的操作了;D50和C4、801和DP-I一样都支持MemoryStick扩展卡的扩容,本身的4G内存+32G都能识别的插卡扩容,对于录音容量和播放wav无损音乐资源上应该是够了;D50的供电设计也是现在少有的4节5号电池可替换设计,这样可替换式干电池供电方式实用与否虽然见仁见智,但它播放无损格式竟然也有20小时左右的续航,这样的续航时间对于目前这类大推力高端随身播放器来说是相当不易的。


  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纵然D50甚至能高品质播放达到母带级别的24bit,96kHz的wav音源,但其只能支持mp3和wav的回放,对于更常见的格式ape\flac\aac等均不支持,也不支持CUE分轨,没有曲目专辑信息的显示,不能自由选曲,换歌麻烦等等……严格说,D50回放时作为一个随身前端,在用户体验和对音乐格式的兼容上是远不能让人满意的。但南瓜早就说过了,不要把D50当成纯粹的随身前端看,毕竟,它本身是一个录音机不是吗?不能以纯粹随身前端的要求去要求多面手的D50。






  二 作为专业录音设备的数码产品

  实际测试以后,D50在数码录音和模拟录音方面操作都比较简单且效果很好,由于南瓜手上暂时没有其他专业的录音设备,数码录音方面只能让H320这个在专业随身前端领域录音效果不错的机器拿来当炮灰了,两段录音声源的回放全部在D50上用很搭配的IE8进行;模拟录音环节测试的是分别用D50和乾隆盛的QA350给MD型号R50录音,录制出的MD碟片音源再分别用E50和MD90来播放对比。

  (1)数码录音方面PK H320

  借不到D50的配套三脚架,只能问老哥家里借来1.5米的伟峰摄像机脚架凑合用。麦克风使用D50原机附带的内置麦克风。场景:大晴天的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门口大草坪;声源:我的拍手声、在我旁边妹纸的说话声和特别嘉宾,素不相识但很配合的六岁小朋友一名。

  由于活动截稿时间比较紧迫,本来南瓜打算把数码录音的测试环节放在11月的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那天现场录制进行对比,无奈来不及只好出此下策。


  和此小朋友的相遇纯属巧合,恰好和妹纸给D50拍照片的时候跑来的,小家伙特机灵,先是拿了D50和MG7在手上把玩,等我们灵机一动提出让他配合完成录制时,竟然要求把D50当做礼物送给他(喂喂,这是试用机器啊,不是游戏机- -,若将来长大了也变成高烧,希望他们的父母不要怪我才好)。最终给了一卷悠哈悠哈,相当配合(小家伙竟然认得这个,说此糖味道最好,这样还差不多= =)。

  录制过程其实很幼稚很简单,把D50的那对内置麦克风向内90度调整,预先调试好录音电平,然后妹纸把H320放在紧挨着D50脚架的地方尽量平行,之后和我同时按下录音,当我拍手若干次时让妹纸自顾自细语几句,同时小朋友从远处飞奔来,并边跑边恩 尖叫…


  PK的结果差距很明显。D50的内置麦克风灵敏度很好,甚至于近距离我都没听清楚的妹纸的细语声都捕捉到并且很容易听清了(咳,至于神马内容我就情何以堪了);并且小孩子飞奔过来的时候脚踩草坪(路化请原谅下次不会了)的声音细节都能听到,甚至仔细辨别还有些许的距离感,同时奔过来引起的微弱风声都是可闻的,并且整体声音很干净,几乎没有底噪的;不过小家伙的尖叫,虽然由远及近能明显感到声源距离在横向上的定位差异,不过回放起来比现场更亮了一些,可能是没有带套的愿意,稍有点亮得刮耳了。相比之下,H320同样录制的声音就明显觉得细节、底噪和定位都有很大的差距——妹纸细语的小细节因为相对模糊不干净很多的底噪而听不清楚或者听不到,定位上也需要仔细分辨才能感觉各个声源的位置变化;唯一可能比D50录音好的地方是,H320录制的数码音源声底上暖些柔和些,亮度也没有那么高,倒是和两个机器本身回放音乐的特点不谋而合了。

  (2)模拟录音环节PK QA350

  D50和QA350使用同样的原版抓轨《希伯来的遗产》WAV,碟片用的SONY金碟,光纤线貌似是秋叶原的?总之要谢谢低调的某人借我的350和光纤线,题外话,我以前曾跟他说过不少没MOD之前的350的坏话…这厮竟然没记恨~哈哈。

  录制完成以后放在E50上用MD90对比。话说E50搭配MD90比A8更棒,听这类录制质量较高的弦乐小编制MD音源,真是享受。总体上说,同是光纤输出的D50和QA350在数码录音的对比上难说谁好谁次,D50的数码录音音色更自然一些,动瞬态也要更好一点;但QA350的录制在分析力和纵向音场上则略胜些,另外声音相对D50稍作了一点柔化处理,亮度和D50相差无几但不似D50那般硬。用E50欣赏两个好器材录制出来的遗产,小提的密度很好,又使得MD90的亮度和通透感提升了,略带点淑雅气质的小提琴的丝竹之音,可以说是南瓜听过的除了台机录制之外最好的录音了,是比以前用NH1录制好得多的。

  所以南瓜衷心推荐给热爱传统老MD,同时又不想多费功夫用台机录音的MD爱好者们D50,用D50的数码录音来给MD录制音源,让传统MD光辉再耀,同时用D50做很多其他的事,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三 D50作为一个播放器回放的直推效果

  可能是大多烧友最关心,也是南瓜此文内容最多的一个环节了。回放声音的评测部分,还是老规矩,为了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以下几件事必须说明:

  1.南瓜喜欢的声音取向:不要太刺激,低频量有保证且要有一定下潜,两端的能量分布不要太过,有自然的延展即可,收放速度方面不要太快,声底不要太硬,可以有一些渲染但不能太重,自然,稍有些宽松即可,有氛围感,声音要饱厚实“有骨有肉”一些,最好沉稳不要太“浮躁”,对于器材反映的密度和分析力(即解析)、分离度南瓜并不是太感冒。以下有关声音部分的评测内容,需要注意都是按照南瓜个人的标准进行衡量和描述。南瓜认为,评测者个人的声音取向喜好是直接影响到评测内容的客观性的,除了不同的搭配之外,很多烧友对于同样器材有着很大甚至相反的声音上的看法,就是因为个人的声音取向差别比较大。

  2.直推环节的主要对比前端:iPod4代,IPC,H120,C4(8620BR MOD)这几个都能完美支持WAV,且相对渲染较少的前端,限于先天格式缺陷,飞碟和E50等不支持WAV的前端只能酱油一下了。

  3.主要搭配耳机:IE8(原配中号双节套,5档低频),MG7(新版M5,FS出品,原配中号双节套),MX980(实心海绵),OK1(空心海绵),W4,HV75,HV100(两个HV都是松下乐声90年代的双单元旗舰老物了,同为空心海绵套),H-V1(JVC80年代的小头戴旗舰)。选取了这些对几个前端都比较搭配,尤为搭配D50的耳机,从易驱动到比较难推几个老货的都有涉及。说明1里各位可能都有个疑问,D50本身的回放声音风格似乎很多都与南瓜的标准相违背,的确如此,所以南瓜选取的这些耳机搭配D50,目的都是为了让D50直推的听感更为柔和,更富有音乐味;对于喜欢追求极限素质,或者对刺激的声音不敏感的烧友,南瓜只能说一声抱歉了,实际直推搭配下来很多原本非常优秀的塞子,比如EXK、ER4S、E5C、A8、MD90和EX90等,因为和南瓜搭配的初衷相违背或者搭配起来某些方面出了问题,只好也酱油。






  首先说下直推的结论部分:

  1.D50因为本身定位是录音器材,其回放声音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监听录音而服务的,再好的随身直推耳机搭配也只是部分缓解了D50回放的监听风格而不能完全将其监听风格去除,并且总体来说,合适搭配D50的耳机数量并不多,可以说D50直推是比较难以搭配耳机的。所以有意购买或者已经购买D50意图直推为主的朋友,请一定在搭配耳机上做足功课。

  2.D50算上南瓜推荐的这几个搭配,其回放声音总结来说依旧有下面一些固定不变的风格——冷静平实、纯净直白、高密度、极高的分析力、非常多的声音细节、强大的分离度和“晶晶亮透心凉”——偏冷的声底,以及亮度和通透感兼而有之的声音。喜欢这种风格的朋友D50是个很好的选择,而若是喜欢暖厚松软,同时渲染比较多的朋友,则要考虑再三。

  3.直推搭配方面的总结:尽量用一些比较宽松的、有一定暖厚的、分析力和分离度不要很好的、中高频比较顺滑亮度适中或者偏暗的动圈耳机去搭配D50,或者手上有一些比较有韵味的老塞子搭配也会有奇效。南瓜个人除了W4意外并不推荐其他一些动铁的搭配,密度过大且发冲平面的声音对于音乐味和耐听性的提升有害无利。

  4.D50回放的分析力和声音的细节决定,在D50上回放mp3和回放WAV,相比其他普通随身播放器差距要大很多,所以D50更适合那些手上WAV资源比较多,或者乐于下载和转换的朋友。

  5.你所你所喜爱的音乐类型取决你所需要的塞子,这个论调是我需要再次强调的。D50的这些搭配适应的音乐类型有:小编制古典尤其是管弦乐类(9.5),NewAge(9.5),现代港台和大陆偏清亮型的流行女声(9.5),现场演唱(9),大编制古典交响乐(9),怀旧港台金曲(8.5),各类男声(8),欧美风格的现代流行乐(7),ACG相关软妹子声(7)。



  有关D50的推力大小问题这里另外说明。推力问题实际上很容易验证。D50的PO直推HD600这样的高阻耳机也能推到足够的声压,但声压响度的大小并不能和推力大小画上等号,说到推动的如何好,那么D50直推这些高阻大耳机的时候还是十分吃力的,比如对于HD600来说有比较严重的拖沓感、结像糊和音场挤到一块的现象,不得不客观承认,如果非要让随身来应对这样的大耳机是勉为其难的。 一些比D50推力更大的随身前端比如C4和801,推这些大耳机尚且能做到勉强应付,推PK1这样高阻低敏的塞子刚好足够,那么D50的大推力则更适合推PK1级别以下的塞子和便携耳机。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盲目陷入大推力就肯定好这样的随身误区里。事实上即便D50的推力和C4、801这样的国产砖头有差距,也足够在驱动方面满足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塞子了。何况,玩这些高阻的大耳机,还有之后的耳放解码捆绑可以应付,这样足够了。

  几个有代表性的搭配:

  下面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搭配结合测试曲目来分析。

  搭配(1)古典和男声类——D50+IE8

  搭配目的:用IE8的慢速氛围感、略闷略暗偏厚宽松的声底、泛音十足且比较顺滑的中高频以及并不突出的分析力和D50的较冷、干、硬、速度较快但分析力很好的特点进行互补。


  测试曲目:《克伦佩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普洛克菲耶夫-钢协第二号第一乐章》,《张学友-《别问(1995年台湾演唱会现场版)》

  D50+IE8的这对组合是南瓜本次首推的搭配,其取向在表现古典大小编制(有关小编制下IE8搭配的表现在后文会提及)和一些现场男声的时候很是出彩。对比南瓜同样喜欢的IPC+IE8和H120rockbox+IE8来说,D50+IE8可以说是牺牲了那么一点点IE8的特色和氛围感,来换取对于直推IE8素质上的最大压榨。

  《克伦贝勒-贝三》,南瓜用的最多的一个大编制交响测试曲目,本次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第一章作为测试曲目。D50+IE8的组合演绎起来,粗听之下的听感是找不到什么弱点的,南瓜在它和C4MOD+PK1,H120RB+IE8之间反复对比了好几次,才能发现一些稍有不足的地方。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其一,这组搭配由乐器的力度和低频的气势营造的宏伟壮大的规模,是南瓜目前为止听过的直推IE8气势力度上发挥最好的,第一乐章着重要表达的英雄气概主旨也表现得最为到位。相比之于H120RB和IPC的直推搭配,这组搭配气势上表现出来的低频力度和硬度要超过两者尤其是超过IPC的搭配比较多。因为收放速度比较快和分析力很高的关系,IE8在IPC和H120RB上的混响要比D50多出一些,厅堂感也要更强烈,这也是为什么IPC和H120RB的搭配在氛围感上要比D50的搭配更好些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两者搭配都没有D50搭配那样好的低频分析力,D50搭配减少了一些混音,但提升了很多低频解析,使得IE8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再有“混”的现象了;但些许遗憾的是,如此有力的低频在下潜方面虽然比IPC好,但和120RB相比又稍差了,想来也并无道理,专业的监听回放的器材一般并不在低频下潜和高频延展上有过多要求,因此低频下潜相比之下D50并不太出众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二,D50组合的音场宽阔和规整度和定位层次相当了得。光从这个角度对比,IPC和H120+IE8,甚至南瓜甚为推崇的C4MOD+PK1组合,在音场宽阔和规整方面,也要逊色于 D50+IE8,那样的纵向深度实在是太有爱了。其四,原本D50比较冷的音色也最大程度被中和了,但南瓜个人还是更喜欢热切洋溢的IPOD4代+IE8 的英雄主义表达。至于动态方面,同样也因为监听的关系,D50组合的动态大于IPC组合但略小于H120组合,到了爆棚的大动态时,D50控制力方面同120以及更好的C4MOD也有一点差距,稍显得凌乱。


  《普钢协第二号第一乐章》,南瓜最近听到的值得尝试的钢协选段。D50组合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声音,低频量和厚度表现的基音很沉稳扎实。这章最后部分有段钢琴和乐队合奏的高潮,编制虽比交响乐小,但同样考验器材的动态控制、分离度和定位层次,D50组合表现这一高潮时比较巧妙地将钢琴从主体变为客体,而把乐队提上来作为主体,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很好的在宏大气势下把钢琴和乐队分离开来并安排层次,用这样的办法来达到不乱的效果,对比一下,IPC也有分离,但明显乐器和钢琴的力度减弱了;H120则是想面面俱到不过心有余力不足,力度是有了,层次出了点问题,钢琴显得有些被乐队淹没而难以分辨了,唯有氛围,大概的样子仍在。

  《别问》,以前很喜欢用H320+E5C的搭配来听这首歌,此时换到D50+IE8上,仿佛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了,是喜是悲不听完整首歌是不明白的,仿佛就是在冷静的倾诉。实际上南瓜很推崇用D50+IE8去听一些现场版的男声演唱。现场演唱录制和录音室录制的一大差别就是现场因为录制布局的关系,在人声部分的密度上会显得比较松散,聚集在中频的能量太分散了。用这组搭配听现场男声,给南瓜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学友的现场人声密度有了,尤其是喉音的密度造成的颗粒感给这个原本波澜不惊直白过头的搭配加上了一点感情色彩。人声结像有些远,但能把IE8的密度推出来值得赞扬。




  搭配(2)小编制管弦乐类——D50+IE8,D50+MG7

  搭配目的:IE8已经说过了,MG7搭配D50是在保持一定的耐听程度上追求通透和亮度营造的华丽感。

  测试曲目:《帕格尼尼CD50-小提琴与吉他之二人世界》


  那么干净那么通透,那么亮,还可以更亮,却不刺激,却可以听的时间久些,这是D50搭配这两个塞子的神器之处,“晶晶亮透心凉”的形容不是随便找来的,简单四个字便是“晶莹剔透”。D50下的IE8不仅可以硬,听小编制管弦乐的时候,甚至连IPC和H120RB等大部分前端下都有的偏暗和略闷的毛病都没了,如果是盲听测试,可能一耳朵会觉得这个IE8是假货。

  D50+MG7的搭配,最大化地获得了亮度和通透度兼得的干净清冽,亮一分如EXK则刺激,暗一分如IE8则不华丽,又有不算薄的声底,同时又带着那么一点韵味的中高频渲染,低频也有量,主体和伴奏也分离的比较开。小华丽一下,听着还是比较舒服的。只是时间久了不太习惯,线条有些硬,还是有点冷啊,密度也大,高频有一点紧张感,听完一张专辑,神经有点紧绷。

  D50+IE8的搭配,华丽被沉稳庄重取代,音场比MG7大了一圈,层次感也要更明显,泛音比MG7稍显柔和且更多一些,只是在泛音的多少上稍逊于H120+IE8的搭配,更符合南瓜放宽心欣赏音乐的目的。同样听完一张专辑,不是很累,表示相当不错,而此时对比之下IPC和H120的直推,已经觉得过暗而暂时听不下去了。

  遗憾的是,南瓜非常喜欢用来听小编制管弦乐的A8和MD90都在D50上结像过于靠前,且音场有些小,发挥不了两个塞子本来的特点,这都是属于搭配而非推力问题了。

  搭配(3)现代港台和大陆偏清亮型的流行女声类——D50+MG7

  搭配目的:在D50上找得到的唯一亮而通透,同时相对不是火气太大,比较顺滑齿音控制很好的组合,没有理由买了D50不买一条MG7用来听这类女声,否则太可惜了。

  测试曲目:《梁静茹-崇拜》

  老实说,之前用过很多次D50直推的南瓜并不对D50直推耳塞用来听这样偏清亮类型的流行女声抱有奢望——试过的几组搭配里,EXK、ER4S这样原本非常适合听这类女声的塞子无不在D50上都有点问题:虽然可以更亮甚至更通透,然而过犹不及,即便本身塞子煲透了在其他前端上齿音可以接受了,换到D50上这些塞子亮过了头,出现的很多齿音和歌手的口水换气细节混在一起,加上密度过大和过冷的声音,显得刺激刮耳,南瓜无法忍受。

  但D50+MG7这个搭配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一首《崇拜》下来,无限通透和亮度加上略微的一点甜润,细腻直白,余韵飘逸,细节丰富,除了稍显得发硬和紧绷,厚度和暖度上稍弱些,整体听感上很是惬意。人声位置还有些靠前,密度刚刚好,比H120扎实很多,口型结像稍稍有些大,梁大妈的声线听着很有张力,各种细节:呼吸换气声、喉音颤音、可以接受控制到位的齿音、口水声甚至梁大妈的嘴型,全都很直观地传到耳朵里,这样的分析力体现的细节是南瓜之前在随身直推器材上没有听到过的,甚至连C4MOD+PK1听同样的女声,都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细节和控制得很好的齿音。当然有关细节这事儿见仁见智,很多朋友会喜欢这样丰富的细节表现,这很好;只是南瓜个人觉得这样监听取向的声音稍稍过于强调了个体的细节,更像是在“分析音乐”而“欣赏”的味道少了。在整体的氛围和和谐上,H120和IPC等前端的搭配效果要比D50好。


  搭配(4)杂食均衡类——D50+MX980、OK1、W4

  搭配目的:包括最像动圈的非定制均衡动铁塞W4,这三个塞子都是比较宽松自然,同时又显得均衡杂食的,用以搭配D50能使得听感更为自然,同时兼顾到很多音乐类型。

  如果单纯说D50直推适应音乐类型的杂食程度,那么可能比不上IPOD4代、IPC和H120这几个“多面手”,但通过这样一些搭配,能最大程度将D50直推适应的音乐类型往杂食的方向发展。

  MX980,这个塞子同样很搭配IPC和IPOD4代,但是有同样的一点问题:显得有些过于宽松而缺乏密度以至于整体有些松散,另外中低频的分离度也不太高,会有些“糊”的感觉。在D50上,MX980同样和IE8一样,牺牲了一点氛围和味道,也比IPC下的相对收敛更为“浮”一些,中高频的亮度同样比较惊人,但在素质上的提升却不小,宽松仍然有保留,同时不会松散了,分离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样搭配的声音,古典和流行上都能照顾到,听什么都不会觉得过于刺激,比较自然。

  OK1,仅次于PK1难推的塞子,除了C4直推,IPC这些是解决不了的。在D50上驱动问题可以妥善处理,同样D50偏硬的毛病得以缓解了,比搭配MX980更为中庸平淡,不沉稳也不轻浮,更耐听但是显得特点不多的组合。

  W4,有点暖味和厚度,和D50搭配除了交响难以胜任之外,其他类型的音乐表现都不错,和D50搭配并没有其他一些动铁过硬过冷过于直白的问题,三频衔接的流畅度给南瓜的印象最为深刻。南瓜最推荐用以搭配D50直推的动铁塞。




  搭配(5)怀旧港台金曲,欧美风格的现代流行乐类——D50+HV75,HV100,H-V1

  搭配目的:以上几个老耳机在声音的厚度、暖度和韵味方面是现在的塞子难以企及的,虽然在解析和分离度上不及现在的塞子,但这个能通过D50弥补;同时这些老耳机拥有更好的低频弹性,同时也不乏宽松感,搭配D50在韵味、声音硬度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朋友们可以看到,在前文总结中南瓜对于D50直推适合的音乐类型里,怀旧港台金曲类和欧美现代流行类两个的评分都不是太高,是因为怀旧港台金曲的演绎需要有一定的韵味和厚度的,而欧美现代流行大多伴奏的节奏感更为重要些,人声也应当显得有热情一些——D50本身的声底过于偏硬,厚度并不非常饱满同时音色偏冷,想要通过搭配改造难度比较大;于D50直推上,这些要求都是除了这几个老耳机可以符合,南瓜难以再找到其他非常适合演绎这两个类型的耳机搭配了;又由于老耳机的受众面毕竟太小,故不多做推荐,这里只是略提及,手上有老耳机的朋友不妨一试,也欢迎和南瓜交流。


  四 D50作为一个播放器回放捆绑的效果

  搭配耳放、解码和线材:ORISON(金封627)、套神放(5532)、P3-DIY(797,晶体管,金封Sne5534)、D12、天仙配对录线、纯银对录线、秋叶原光纤线?(感谢几个朋友的无私相助,让身为直推党的南瓜内牛满面)

  同样首先是结论:

  1.相比之于直推搭配通过耳机来调音以图冲淡其监听味,D50LO通过不同风格的对录线捆绑不同的耳放,甚至通过光纤连接解码器再连接耳放组成一套系统,调音搭配效果都比直推明显得多,听感口味也可以千变万化,同时先前一些直推难以应付的高阻大耳机也可以玩了。这样玩,体积更大,更适合当家用床头系统使用。

  2.D50LO和光纤口尤其是LO(线性输出LINE OUT)的素质,在随身器材里是相当高的,比D50的直推效果又上升了一个大的档次,虽不及高价位许多的801,但足够胜过IPC和H120,也要超过同样LO素质很好的CK4一点。有打算玩捆绑的朋友可以考虑选购D50。

  D50捆绑同样需要一些搭配上的考量,但比直推的搭配要少费心许多,听感上的变化简简单单一根对录线换了就有明显差别了。这部分捆绑搭配,南瓜的目的依旧是让D50偏监听的声音得以缓解,以前尝试过D50+PICO的捆绑组合,素质确实高到了一个境界,但是分析力过高了,声音有侵略性,久听感觉不适,不是一个耐听的捆绑搭配。

  流行乐,对于LO接耳放,耳放方面,首推用5532、金S5534等运放的耳放进行搭配。5532细节有些差,但是暖厚味十足,比较热情,金S5534则带着一点胆味,同样解析不过分,但带着一点甜味相当耐听的声音;对录线方面,则更推荐像天仙配这样中频具有一定厚度和韵味的线基。古典乐,则更推荐两端延展更好的金627和纯银线基的搭配。

  几个有代表性的搭配听感:

  D50+ORISON+纯银对录线+IE8:古典。有直推IE8不可能有的乐器线条感和层次感,每个乐器都显得十足的饱满和分离。泛音进一步增强了,音场更大更完整,最重要的是动态和控制力表现上相比直推大太多。不过IE8低频的混响更为收敛,“厅堂感”又减少了一分,但这样的低频显得很有形态,质感提升了。

  D50+天仙配+P3-DIY+EXK:流行人声。直推环节比较悲剧的EXK又回来了。一对797+晶体管的效用就是把EXK的中低频量感提升上去,金S5534和天仙配则在中频上给予EXK一定的暖润和甜味。这样的配置去听EXK的流行人声尤其是女声,可以得到一个素质和耐听都有同时兼具一些韵味的声音,略暖,有点甜润,分析力和分离度恰到好处,中低频量和质感控制的很好,唯一的遗憾是EXK的纵向音场仍没有被打得很开,声音还是稍稍有些紧绷了。对南瓜来说又是对EXK的一次重新体验和认识。


  D50+秋叶原光纤线?+D12+天仙配+ORISON+MG7:小编制管弦乐和女声。原本D50直推的MG7高频泛音被压制的那部分得以完全解放,背景的干净程度又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MG7的低频下潜被推出来了。来一段童丽的味精曲?古筝的拨撩感和空气感太有爱了,人声倒是少了一点点金S5534的甜味,不过童丽已经够甜了~中高频的乐器琴腔共鸣很明显,线条外层包裹着华丽的光泽,依旧通透而亮,更为顺滑了。同样相比H120光纤解码到ORISON,D50在层次和通透度上更胜一筹。

  D50+旅行者+RS1:这个以前在安润听过一回,只能凭印象说说,和当时同时对比的一台低端台式CD马兰士5004比较,动态水平差别不大,但音场的规整程度、透明度、分离度、层次感和音色的准确性都要比5004好了。

  (全文完)


风大了阿,妹纸要求我不能上这张,不过我觉得作为结尾挺好的

  恩,于是,你还能要求本身定位于录音笔的PCM-D50带给你什么其他的东西么?
  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