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山里的“医间道”——深山讲药(下)

 真心人8 2015-11-22


今天我们继续聊天地之间药物的性味及作用,下面聊聊全草入药的植物。全草植物的气味多非辛味就是苦味,现逐一细聊。


全草类药物


辛味的植物

大部分植物都是春生夏长,气味为辛味的植物的特点如下:“↑”。我想了想一两句语言很难表达,这个符号表达更形象。详细说说:这些草春天破土而出便直直的往上钻,而且生长速度比较快,往往有一个主茎直直的冲上天,其他枝叶都围绕在主茎周围,植物大的形状是瘦长。


这些植物内里的气是向外扩张的,他们有靠种子繁衍,有靠分开的须根繁衍,都是将蓄积的能量快速的像外释放,这些植物的气味为辛味,且多芳香,动性大。人服食之后,与人体内的气交感,会使人体内的气向外扩散,可用于解表、通窍等。具体植物如艾叶、薄荷、苏叶、藿香、荆芥等。


苦味的植物

气味为苦味的植物多有如下特点:这些草春天破土而出之后,没有一飞冲天之势,而是向四周延展,他们这种延展的目的是向内收集天地能量,内里的气是向内走,气味为苦味。


待植物壮大之后,向内收集的能量充足,他们会从中心点发出一个或几个细长而向天的小茎,小茎会快速向天上钻,钻到一定高度后开花结果,之后茎叶凋零。因此这些植物向四周延展,而能量是向内收的,整个延展的过程就是将天地能量聚集到中心点,无偿为新的生命现象服务。


每每感受到植物的这种代谢,我都会感慨:天地无私。也有些草没有向上的细茎,会在中心点或每个局部的中心点开花结果,这些草也一样属于苦味。这些草我们服食之后,与体内气交感,会使外散之气内收,且这些植物多生长于冬春之交,采收于春,故气多寒凉,这样能使外散而躁动不安的气内收而安静,很多百姓所谓的上火症状效果不错。具体植物如大青叶、茵陈、败酱草、蒲公英等。

全草类植物气味的辛与苦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判断,前文提到的是否先长主茎,植物形状上是向上的瘦高形还是向四周的矮胖形。我们还可以看植物的叶片,凡是辛味植物的叶片形状多是细长形或是像叉子形状四周有尖的棱角,这就反映了内里的气是向外扩散的。


苦味植物的叶片形状多是小圆叶、大圆叶或是大方叶,这反映了内里的气是向内收敛。有诸内则有诸外,不差分毫。因此多说一点,人长什么样子与内里的气有关,手术整容是没有用的,内心不美外表不可能美,每每见到整形的妹子,我不敢想象她十年之后的样貌。

按季节採药,方得药效


采收季节上,现在很多药不按季节採,这样很影响药效。不同的植物采收时节不同,大部分全草类植物采收时节都应该在植物的青年期采收。


每个植物要找到它的青年期,辛味植物从破土而出到长到青年期这段过程生长相对较慢,慢慢长到一定大小之后,会快速的成长,在即将快速成长之前采收是最佳时节,采早了植物太嫩还没上药气,晚了植物就变老,药气衰减,如过午之日。


苦味药的采收也是在植物向四周扩散而未长出细长的茎之前采,采早了植物没长开,太嫩没上药气,长出茎就老了,药气衰减。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药都采老了。太老的药只能当柴火烧,药性大减。

有了大的方向,我们还要就具体植物气味、功用的差异具体分析,这需要继续静下心来感受,比如同是辛味药,凡是生长越快,芳香气越强的动性越大,且动性大的植物多比较坚韧。


同是苦味药,内里也是有很多差异性,多看《神农本草经》,从《神农本草经》的字里行间感受其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要在自然与临床中静心的体会,细小的差异很难以文字表达。

根类药物

继续谈论根类药的性味与功用,其实只要沿着古人的天地思维,静下心来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根类药的性味及功用自然可以推导出来。

甘味根类药

根类药主要有辛、苦、甘三种性味。所有甘味药都是天地的精华,甘味的根类药都质地饱满且相对柔软,这些根的目的就是储存天地能量。根类药的甘味药都具有如下特点:把这个入药的根埋入土里,会慢慢长出一株植物,且这株植物茎叶都比较柔软,向四面扩散,生长也比较缓慢,长成后枝叶枯萎,将天地能量收藏于根中,以待来年继续长出植物。形象化想一想你种过红薯、土豆等就知道了。


这些根类药储存了天地的能量,以备来年发芽,口尝味道甘甜。这些根类的甘味药很多,都具有补益作用,有的补益而安静,比较滋腻,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多,比较润,质地较重,如生地、沙参、玉竹、麦冬等。这些药在补益的同时,会使躁动的气安静,并对机体有很好的濡润作用,因为这些药比较滋腻,对脉象偏迟涩,病人表现亦是运化不足的像时用之谨慎。


有的甘味药补益而躁动,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少,比较粗糙,质地相对较轻,疏松,如党参、人参、黄芪等,这些药补益的同时会加快机体的运化,因为这些药动性较大,对脉象细数的病人用之谨慎。当然同时一类的甘味药,每一味药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读者自己多读《神农本草经》,多体会天地本草的形状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掌握每一味药。

苦味、辛味根类药

根类药去掉甘味之后,剩下就是苦味与辛味了,这两个性味很容易区分。找一个未经修剪的植物的根,只要主体形状是细长的圆柱形,这个药就是苦味药;其他圆锥形、多边形、圆球形的根都是辛味药。


只要形成了天地一气的思维,很容易就能知道其中原因。圆柱形细长的根,主要目的就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供植物生长需求,这些根内的能量是向内的,因此是苦味。凡是密度越大,这个药的苦降泻实之力就越强,如大黄、芍药、白头翁等,质地越疏松则苦降泄气之力越强,如升麻、柴胡、术等。


其他形状的根类药,仔细看他的形状,圆锥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下钻,圆球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地雷一样爆炸,多边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四面扩张,人服食之后会使人内里的气向外快速扩散。辛味的根类药中质地越坚硬其味越厚,其辛通散结之力越强,质地越疏松,则药的气越多,其辛串理气通经之力越强。

同为甘味药,根类、种子、果实各不同

同样的甘味药,地下根类的甘味药与地上种子、果实之类的甘味药作用不同。根类的甘味药偏于充经脉,能使中空的脉象快速满溢坚硬,病人的脏腑虚弱也可以快速的填充。


种子、果实类的甘味药则偏于填充络脉,补益脏腑源头之气,安未受邪之脏腑,能使经脉慢慢得到濡养,对于久病脏腑真气虚弱,表现脉搏不柔润,缺乏胃气,可以慢慢充养。当然部分根类药如山药、土豆等可以充饥的根类药也如种子、果实类的药一样填充络脉,这些植物的根有繁殖后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的作用一样,功用亦与种子类药类似。

同为苦味药,种子、根类药物各不同

同样是苦味药,种子类的苦味药与根类的苦味药作用不同。种子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降,能将上焦火气清下来,凡是病人表现出两寸脉特别大而实,病人也表现出气上逆的火气症状,均可以用苦味的种子药为主清降火气,常用如栀子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根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泻,能从内里泻掉亢奋之气,如承气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等。需说明如果根类药不入煎剂,只是用沸水泡服,亦可起到很好的降气效果。

同为辛味药,种子、根类药物各不同

同样是辛味药,种子类的辛味药与根类的辛味药作用不同。以根为繁殖下一代的植物如大蒜、附子等与种子类药的辛味药作用机理一样,都是辛窜力强,想想这些药里孕育了一个生命的能量,就是一个微型炸弹,这种辛窜可以用于化各种有形的郁滞。


这些辛窜类药物质地越坚硬、密度越大越重,则通经络之力越偏深,可用于治疗顽痰、死血、癥瘕积聚等,其脉象在沉位有如小豆样的结,或是脉象沉弦、沉涩等;质地疏松、密度较轻的药物,通经络之力也偏浮,可用于治疗新痰、气滞、水湿郁滞等,其脉象或是比较滞涩,或是弦长,或是脉象在浮位有一个较大的结。


一定注意,选择辛窜药物散结不能病重药轻,也不可病轻药重,否则邪气不去,徒伤正气,会使病情加重。其他辛味的根类药,无论是圆锥形还是多边形都具有很好的通经络理血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脏腑经络不通,或为破结类药的佐使。

我不想告诉大家什么药有什么功效,更不知道什么特效药,这些真的没什么用,我希望的是大家用这种经典的思维,自己去感受,感受每一味药的气与味,只有从心里认识这味药才会真正的应用,如果以知识的方式对药物功效进行记忆,只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药物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疾病。


药分上中下三品


继续讲通过观察区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

我们与身边的同学相处,时间长久自然知道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如果把你身边的同学分为等级,其实这并不难,我们认为的上等同学的特点一般为富有爱心,与之相处感觉放松安心,从对方能够得到的是鼓励光明等正能量,生气勃勃。


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同学相貌虽然各有差异,但气质上都会有共同的特点,打眼一看这个人就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神情自若。我们认为的下等同学的特点一般比较猥琐,与之相处感觉紧张害怕,从对方得到的是仇恨妒忌等负能量,低沉灰暗。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同学相貌虽然各有差异,但气质上都会有共同特点,打眼一看这个人就是面目狰狞、獐头鼠目,神态慌张。


只要静下心来观察,每个同学的心性可悉数洞察,只要能识得一个班里的同学就能识得天下的人。

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跟周围的植物朝夕相处,自然就会知道身边的植物的气味特点。《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列举了常见的365味药,对每一味药的气味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我们按照《本经》总结的药物特点熟练掌握常用的中药,只要知道常用中药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全天下的中药。


《本经》言上品药养命,可多服,下品药治病,不可久服,病去即止。我们可以用相人的方法来认识身边的中药,凡是《本经》列举的上品药都具有上等人的特点,下品药都具有下等人的特点。下面大体说说。

凡是上品药,我们看上去就会心生爱心,就会喜欢,这些药虽然长相各异,多具有如下特点:质地柔软细腻,颜色平淡,长相中正,气味柔和。凡是下品药,我们看上去都会从心里排斥,不愿接近,这些药虽然长相各异,多具有如下特点:质地坚硬粗糙,颜色鲜亮或深重,形状多怪异,气味多较重。


随便举几个例子说一下就能清晰认出。以矿石类药而言,我们随机从上下品个抽出一个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异,玉石与代赭石相比,玉石打碎后颗粒细腻,给人感觉也很柔和,自然是上品;相反代赭石打碎后颗粒粗糙,给人感觉如同刀剑,自然是下品。


草类药上品都是些如当归、地黄、参、灵芝等,一看就喜欢,质地细腻,给人感觉柔和,这些药可用于养正;而下品药如大黄、附子、甘遂等,一看就感觉不想亲近,质地坚硬,感觉不温柔,这些药可用于攻邪。


介于上品药与下品药之间的便是中品药。就名称上我们也会给上品药美丽的称呼,下品药听上去多不雅。神农尝百草,就是用最纯净的心感受身边的世界,从所有植物中挑选出最亲近的五谷、五菜、五果等,教子民种植,久服以养五脏,其余为药,分为上中下三等,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差。需说明不同的《本经》版本很多药归类不同,大体符合以上规律。

在我的观点里不仅药分上下品,医生亦是分上下品,医理亦是分上下品。医生掌握的理论不同,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学院培养还是民间师承,上品医生都应该望之端正,温良恭俭让。下品医生则言高好胜,让人望而畏惧。医理并不是越玄越不接地气的越好,甚至很多玄的医理一学就头疼,凡此皆是邪说。上品医理一定就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简单天地真理,经得住细久的品味。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图文编排:中医梦想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