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修行人很自私,什么都不管,每天坐在那里只想着自己成佛,完全是个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 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难到不修行的人不自私吗?其实人在没打开“自我”之前都是自私的,这要看他未来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他选择了修行,他可能有机会变成一个无私的人,如果他不选择修行,他可能永远都是个自私的人。 但是如果他真的选择了修行,开始他可能会有所放弃。比如抛家弃子,远离红尘。 那是刚开始没定力,知见又不明确的原故。 是修行暂时的需要。 但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他顾了这个就顾不上那个。 就像平时我们上班上学,大部分时间也不能与家人团聚,何况修行呢! 在表面上看,不修行的人好像很无私、很有责任感,每天照顾家庭、服务社会。但我们人只要还在“自我”范畴里的时候,对别人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除了让家人衣食无忧和对社会有限的服务外也做不了太多,剩下的大多数很辛苦、很自以为是的“付出”,都是别人不需要的,甚至是对别人有害的。 因为你不了解别人,所以你不知道别人真正需要什么。 你很强势的“给予”,其实是给别人造成了负担,很多时候是别人在忍受你的无知。 有一天,当别人不再想忍受你或对你表达不满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你觉得别人都是狼心狗肺不懂感恩,其实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无知造成的。 在表面上看修行的人好像很自私,很无情,但他一旦打开智慧,走出“自我”的范畴,他就可以获得重生,就会变成一个完全无私的人。 由于他的智慧,他会知道别人真正需要什么,会真正的帮助到别人; 由于他的无私,他会把他所有的智慧和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身边的人和这个社会。 这就是修行后获得成就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