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生于河北迁安,居家保定。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1962年12月19日,《成都晚报》发表缪钺先生的文章《谈基本功》,《缪钺全集》失收。此文录于《缪钺先生编年事辑》第246-251页。感谢豆瓣网友月眠抄录。 作为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应当会哪些基本功呢?在语言方面来说,他应当熟练的掌握现代汉语,不读错别字,不写错别字,写字清楚,笔画正确,写出文章来,简净明爽,无有语法的错误;他还需要掌握古代汉语,能阅读文言的古书;他还需要至少学会一种外国语,能够顺利的阅读外文专业书籍。他还需要有史籍目录学的知识,有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如查字典、辞典、年表、索引等。对于历史基本知识,他也需要熟习,譬如重要的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典章制度等。 我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任何学问或技能,都是教不完学不完的。教师主要的作用,在能传授基本知识,指导学习的方法门径,而学生应当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自己进修。所以工具书使用的方法,目录学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有目录学的知识,就知道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可以涉猎,哪些书只备检查。读某一书时,应当用某种最好的校注本,可以事半功倍;研究某种问题时,应当去读哪些书;找某种资料时,应当去查哪些书。能使用工具书,则在读书时,遇到难字、典故、不熟悉的人名、地名、书名、年号以及典章制度等,都可以自己查出,不必去问教师。这些是问不胜问的。如果只会问,在学校时,可以依赖教师,毕业后又去问谁呢?至于做研究工作时,工具书的帮助更大。 谈到历史基本知识,更是一个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应当掌握的。学习任何一门专业的人,都要对于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够精熟的掌握,要记得牢,懂得透,可以随问随答,无有错误。学历史专业的也是如此。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教者、学者都应当重视基本功,教者要认真的教,学者要刻苦的学,就现在的情况说来,学生在这方面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尤其重要。据我所了解的,大学历史系中有些学生基本功是很差的。是不是教师没有教呢?不是。是不是基本功的学习特别困难呢?也不是。就是他们思想中轻视这一方面,认为这些是无足重轻,不必去努力。有些学生的思想情况是这样的:他们不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是马虎随便;在他们的思想中、字的写法、读法、讲法似乎都无标准,可以由他们自己主观去决定;写字时并无一定的笔画,随便乱写,写出错别字,自己也不知道;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去查字典,也不去问师友,随便读一个音,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自己也不知道这是错误了。写文章时,信笔一挥,从不考虑如何构思,如何遣词,以及章法、句法等等,写成后也不修改,其结果往往是芜杂冗长,甚至于不通,而字迹又不清楚,难于辨认,使人读不下去。他们读古书感到困难,但是又不加强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学外语感到困难,于是就知难而退,敷衍了事,毕业后还是不能读外文专业书籍;不会使用工具书,也不努力去学习、训练;对于历史基本知识,如重要的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典章制度等,教师也讲过,教材与参考书中也有,但是并不重视,认为这些都是琐事末节,不肯用心去记,等到问起来,或是茫然不知,或是张冠李戴,许多都弄错。范文澜先生在他所作的《反对放空炮》一文中说:“我们有些史学工作者,不能说他不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动起笔来,却把历史事件忽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历史研究》1961年第三期)有些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正是如此。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首先应当端正思想,教者与学者都要明确基本功的重要,学生初入校时,教师就给他们讲清楚,以后还要时常教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