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型路上破与立 长沙“六个走在前列”调研两型社会建设篇

 方圆儒人 2015-11-23

  北去的湘江下洞庭,执着于对大海的渴望。

  两型的种子在发芽,执着于对蓝天的向往。

  五年来,长沙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大胆试水、攻坚克难。

  五年来,作为“中部崛起”的主力军、两型社会的先行者,长沙从理论构想到全民共识,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行动,从美好蓝图到闪亮名片,用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和智慧,不断进行着破与立的探索。

  两型之美

  6月20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城市与交通柏林高层对话暨2013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长沙获得“全球人居环境奖”的“全球绿色城市”荣誉。

  “全球人居环境奖”由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主办,定位为“人居环境奥斯卡”。

  无疑,“全球人居环境奖”是对长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可,荣誉是长沙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

  历经工业化和城市化洗礼的人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将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必然选择。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道路上,长沙以一贯有之的广阔胸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为了先行先试,长沙大手笔在河西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世界眼光”、“国际坐标”率先规划一个两型示范区,以点带面,为全市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

  无论是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梅溪湖,还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洋湖湿地公园,都向我们打开了长沙两型社会建设的一扇窗。

  在国家级宁乡经开区,看不到林立的烟囱,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这里,60平方公里只有一根烟囱,这根烟囱所在地,就是全省首家区域性热电厂——天宁热电有限公司。公司为整个园区企业集中供热,每年为园区企业降低30%的能源成本。

  在洋湖湿地公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污水处理厂——洋湖再生水厂,在湖南首次利用生态技术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使含浦片区52平方公里的污水成为可利用的宝贵资源,而且,运营成本比传统工业化污水处理厂节约70%。

  这些令人称奇的景象,全来源于长沙的两型实践。

  5年来,长沙人追赶着两型的梦想,抢抓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突出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两型产业、改革创新等两型社会建设重点,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民群众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实现了发展质量更高、人居环境更好、综合竞争力更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跃升至第7位,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最快的10个城市之一。

  思路决定出路,高起点进行顶层设计,长沙精心绘制两型社会的美丽蓝图。大力实施两型引领战略,着力推行“四节一循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循环经济)、整治“三大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健全“四大机制”(落后产能淘汰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产污染治理机制和资源节约奖励机制)、构造“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轨道。率先创立环境资源交易机构,健全环境风险责任机制,实施流域环境补偿管理,出台环境经济引导政策,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并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出台《环境经济政策指导意见》,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行环境风险责任保险。

  如今的长沙,正在努力实践国家集约节约用地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节水型城市的试点工作。对购买列入国家节能减排目录的小汽车给予3000元补贴,对购买节能灯给予价格一半的补贴。在宾馆酒店禁止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实施阶梯电价水价,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2006年至2012年,长沙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4.7%,年均下降4.6%。

  回过头来看,长沙两型社会建设并不是一项装点门面的“美容”,而是一项还子孙后代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绿色事业。

  以“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确定853个重点项目,投入294亿元用于污染整治、设施配套和环境改善。

  在乡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记忆。长沙探索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和“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理模式,成为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典型示范城市。

  在城市,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在长沙这片广阔的建设热土上,记者不见尘土飞扬,不见污水横流。2008年以来,全市取缔关闭和淘汰退出“五小”、“双高”企业1038家。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城区61个排污口实现“全截污、零排放”。环境监测部门统计表明,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优良率、河流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或接近100%。

  高楼大厦与蓝天碧水青山共舞,城市化的激越旋律与花鸟虫草和谐共存。

  建设美丽长沙,追求永续发展。这座千年古城,在两型建设的征程中,交出了首份答卷。

  两型之惑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0年9月30日。在“股神”沃伦·巴菲特及其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见证下,比亚迪首款纯电动大巴K9在长沙下线。

  作为比亚迪第一款纯电动客车,K9搭载了比亚迪多项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其车载动力为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铁电池,汽车行驶过程中完全无污染。K9在充满电后,续航里程可达300公里,与非电动公交车相比,每台电动公交车一年可节省运行成本15万元左右。

  可就是这样一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都非常明显的公共汽车,三年后的长沙街头仍找不到一辆。究其原因,长沙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党委书记周晓洲无奈地解释说,一是充电桩建设没跟进,二是昂贵的车价。

  可这些,并未阻止其远销千里之外的深圳、西安,甚至天津。

  这是比亚迪之苦,更是长沙之痛。

  长沙是一个资源匮乏型和能源输入型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能源、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将会逐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市民更有切肤之感的是长沙拥堵的交通:路堵车、车堵车、人堵车。这种状况甚至让来自北京、上海的客人感到惊讶。

  放眼全球,我们却发现,在上海的陆家嘴,钢筋建筑冰冷,但处处皆有绿地;在香港维多利亚,车水马龙但不显拥堵,高楼林立但风格迥异。

  我们要的不是一部经济机器,而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家园。“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以国际水准来定位、以现代理念来规划,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更多地关注群众的居住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城市遗产。”

  长沙的决策者清醒认识到,若不下决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沙的未来很可能陷入一条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竞争实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人的需求难以满足的“物本之路”:

  【困惑一】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优的两型产业,但现在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突破。如何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困惑二】要素瓶颈有待破解

  主要体现在资金、能源、土地要素上。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治理、企业节能减耗都需要很大的投入,资金缺口比较大;长沙约70%的能源供应依靠外部输入,煤、石油等主要能源紧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处在起步阶段。

  【困惑三】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两型社会建设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形成符合两型发展的长效模式。目前,长沙在环境资源、土地、金融、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理所当然要做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排头兵”,以两型标准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性审视和修正传统发展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两型理念,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持续创新两型改革,实现两型化发展,通过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理念创新。在发展模式上,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在城市建设上,打造具有国际品质、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在经济发展上,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动机之一,打造区域性绿色技术研发中心、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优质高效农业中心。

  “不必害怕骨感的现实,因为我们始终拥有丰满的思想、理想和梦想。”正如长沙雨花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杜旭辉所说:梦又在前方,让我们重新出发,踏实地跋涉在前行的路上……

  两型之路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本质是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径,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早,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一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 “生态价值观”的理念影响深远,公众视自然为家园,而不是“工具”、“资源库”和“垃圾场”;崇尚与自然和谐共处,基本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二是两型产业高度发达。比如,美国通过产业高端化,走高科技、高附加值道路,使其始终站在产业链的高端,赚取最高的附加值,从而有力地降低资源消耗。三是市场机制十分完善。把市场机制作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主要调控手段。建立了可交易的许可证、排污收费、押金返还制度等系列政策,以市场力量促使企业或者个人采取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在整体上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长沙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两型社会建设之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长沙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和全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路径一】两型理念培育

  体制创新对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必须着力构建有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对现行体制机制的“深度开发”,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脱胎换骨”,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科学再造”。

  “大气污染PM2.5的治理,并不只是基础建设和管理的问题,还包括技术、机制、法规等各个方面,怎样从源头着手,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有的放矢,建立覆盖PM2.5产生全过程、全领域的监测与防治机制,需要顶层设计的宏观智慧,更需要微观操作的缜密。”市两型办主任吴德峰表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很多工作,表面上是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的变化,深层次思考则是一种文化培育的问题。现在倡导“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文化的培育靠什么?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还必须有配套的“绿色出行”的条件。长沙要解决公交“零换乘”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方面,公共自行车作为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地铁的建成运营,长沙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公共自行车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有效解决乘坐地铁遇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短距离出行的问题,也有助于缓解局部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的问题。“这样,绿色出行文化的培育就顺理成章了。”

  【路径二】两型产业谋划

  产业是发展的重要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要用全新视野规划两型产业,用科学理念谋划两型产业,用创新举措推进两型产业,用优良作风服务两型产业。”市社科院院长贺代贵认为,突破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经济发展增长极。要通过创新财税金融体制、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覆盖、高效能、大服务的符合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两型建设,产业为先。”长沙雨花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郭四军也认为,没有产业不行,什么产业都想做,也肯定不行。当前,关键是要有重大的两型产业做支撑,而且要围绕这一产业构建一揽子的政策支持体系。“尽快瞄准两型主导产业,以两型产业来推动两型社会,让经济得发展,环境得改善,市民得实惠。”

  【路径三】两型生活实践

  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让发展可持续、更符合人民群众对环境的要求,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让人民群众既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分享者、见证者,又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雨花区的市民丁秋林常向亲朋好友推荐节能小窍门。他自己发明了很多小技巧,比如通过在冲水马桶里放置矿泉水瓶减少水箱的容积,达到节约用水的功效。“通过这种方法,一家三口一天至少能节水6.6升,一个月能节水约200升。”丁秋林对电也非常珍惜。他把家里的环形灯管全部换成节能灯泡,既不需要整流器,又节约用电。

  对此,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倦生表示,要让两型的理念深入人心,大众自觉参与,需要政府来加大宣传;要控制小汽车、家用车的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多样化公交系统,需要政府来采取行动。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两型之行,同样也非一家之功。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多要素驱动形式,将两型理念根植人心,让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素养。

  历史的脚步再次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六个走在前列”的提出,对长沙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处着眼、实处着力、小处着手,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形成两型产业结构、两型增长方式、生活消费模式,将为长沙构建起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更庞大骨架。

  新起点,新征程,两型社会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两型引领、创新驱动,将为长沙这座绿色之城,插上新的腾飞翅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